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中高年级童话教学的意义及其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1 共7881字
   第二章 小学中高年级童话教学的意义及其理论基础
 
  小学课堂是活力四射的生命殿堂,因此在如此神圣的殿堂内所开展的活动必须有价值才有其对应的意义。所以,对小学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进行研究应有其特定的价值所在才使得对它进行探讨成为现实之需。那究竟是什么缘由彰显出童话教学的研究意义?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于童话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于是,阐释其重要作用有利于本论题的研讨。同时,叙述童话教学的理论基础也显得尤为必要。
 
  第一节 童话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重要作用。
 
  童话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重要作用涉足甚广,在此主要从学习兴趣;想象力、思维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审美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道德素养这五个方面进行简略叙述。
 
  一、提高其学习兴趣。
 
  在知识快速更替的当代社会,倘若要想更好地与时代同步以及更好地生存与生活,除了自身具备勤奋的素养外,还需要有优良的自学意识及能力。一般来说,自学意识与能力较高的学生往往具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强的学生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态度,因而学习效果会更好。相反,就会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和态度,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尽人意。兴趣在非智力因素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对学生智力与其它能力的培育不可小觑。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渐提高,其自学意识与能力也会渐渐提升。
 
  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应牢牢抓住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由于童话以丰富的幻想、想象、象征、夸张等手段来构造形象,其语言浅显易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活灵活现,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它往往能够引人入胜,给他们带来无尽的乐趣,所以它能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育其想象力、思维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
 
  人们常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足见其价值意义是有多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有太多的东西并无固定和现成的答案,如要找到妥适的解决策略,就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以建筑师为例,如果他想设计出一栋大楼,就须在自己脑海里不断地想象,他可能要顾及外形如何设计,应选取哪一类型的内部结构,该选用哪一种颜色来装潢以使建筑看起来更和谐等等都须通过想象才能实现。好的建筑师更须具备优良的想象力,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有市场、更服众。既然想象力如此重要,那么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从小注重孩子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童话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它使孩子们在荒诞离奇、遍布想象的世界里展翅双飞。如大家熟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这个童话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拖鞋可以有摇篮那么大、背上插着刀和叉的烤鹅可以从盘子里跳下来、小女孩在擦燃火柴的亮光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奶奶等富含想象与夸张的片段,作者正是通过童话的这些特征和手段带领读者走进奇妙的幻想王国。由于童话固有的幻想本质,学生在与童话接触的过程中其想象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而思维探究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亲密无间,随着想象力的不断充盈,思维能力与创造力也将逐渐凸显。
 
  三、提升其审美能力与辨别是非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一般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忽视的。事实上,个体优良的审美素养是相当重要的,如若缺失,将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所以不能无视该能力的培育。
 
  由于童话的审美价值较高,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其结构美、形象美及夸张美深受小学生的钟爱,其亲情性、体验性和动态性语言与小学生的接受心理相吻合,这无形之中就促进了学生审美意识的建构。儿童早期的审美情感是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的,随着其社会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低水平的游戏操作很难满足他们日趋多样化的情感需求,此时童话便作为游戏的重要补充出现在小学生的生命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童话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能力。
 
  如今,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比如说诈骗、偷盗勒索、言而无信、贪污腐败等等,而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模仿能力强,可是由于年龄较小,知识面窄,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由于童话将真善美、假恶丑展现得浓墨重彩,这对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
 
  四、培养其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阅读与表达是我们整个人生中须经常面对和涉及的两个方面,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阅读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开阔眼界、完善个性、优化思维方式等等,一个不爱阅读的人或者是丧失阅读能力的人确实令人叹惜。现在的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上学习成绩与阅读的关联相当紧密。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补习学校补课,却忽视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行程满满的学习计划会让孩子疲倦不堪,进而会让他们渐渐产生厌恶学习的念头,诸如此类做法往往让人鄙夷不屑。
 
  由于童话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遍布趣味精神的幻想国度,其简明生动的语言特质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走入文本,使其在童话世界里尽情、快乐地遨游,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完全不可分离,可以说阅读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一般来讲,阅读越多越广泛,其语言表达就越具体越清晰。所以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
 
  童话也有助于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由于童话故事附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穿插着较强的故事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童话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引导他们在表演中感悟童话的意趣,此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五、丰盈其道德素养。
 
  目前小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不乐观,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离婚给小孩带来的不利影响、家庭教育理念所存在的问题、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消极腐败的其它社会性事件、学校教育体制方面的因素等等。
 
  自从儿童文学诞生的时候开始,童话就与儿童教育交织在一起。它是儿童文学体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道德价值多以传递诸如诚实守信、刚毅勇敢、乐于助人、合作、宽容、仁慈、善良、友好等基本美德素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可小觑。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里面,叙述了树和鸟儿彼此是好朋友,鸟儿每天唱歌给树听,但冬天即将来临之时,鸟儿不得不离树远去,但它许诺树来年春天会再返回于此唱歌给它听,可当它第二年春天归来的时候,发觉其好朋友树已不见影迹,最后得知树被伐木人砍倒运到了山谷里,于是它开始找树,当历尽艰辛找到"树"后,它却变成了灯火,但鸟儿依然给灯火唱了歌,随后就飞走了。这篇童话相当感人,尽管朋友已经不在了,但是它们的友情依然还在,它们之间的诺言同样还在。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诚信的踪迹,能够让学生感悟到诚信是如此可贵。在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作品《幸福是什么》里,讲述了三个牧羊的孩子在智慧之女的引领下去找寻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明白了幸福需要靠劳动、很好地尽自身的义务以及做对人们有好处的事情。这篇童话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忠于职守与做对他人和社会有益之人的非凡意义。
 
  第二节 童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对童话教学进行研究,我们须对童话入选文本的理论及相关的童话教学理论展开分析,童话入选文本的理论主要包括课程理论、文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童话的教学理论主要涉及快乐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同时也要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童话入选文本的理论基础。
 
  (一) 课程理论--经验本位的课程观。
 
  该课程观提倡课程之本质乃是经验,不同个体均可依据自身的经验对事物加以认识,该课程观不但要顾及个体最后所获悉的经验,也须留意个体所获经验之过程,它强调从经验的层面上对知识进行理解。丛立新教授总结出了关于课程本质的看法,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看法被蕴含,包括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她表示"将课程本质确定为经验是比较合理的。"这种课程观对立于学科课程观,它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及对生活世界的向往与回归。它强调把具有逻辑意义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成适应学生心理逻辑的学科或知识,着眼于心理化课程内容的重要价值,排斥教材远离于孩子的经验范畴。它关注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只有将教材内容融合于生活,借此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学习兴趣,才可以更好地培育其问题解决能力、反省思维能力等其它能力。而童话能够满足儿童的需求,它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的经验。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认为,应让学科知识与儿童的经验保持一致,所以须处理的基本问题就是着眼于儿童已有的经验及生活,将知识或学科还原于原有的经验。
 
  该课程观注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但并非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任由儿童发展,他或她给予孩子的知识不可以远离他们的经验,而是要充分激发其经验。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儿童已有经验范畴之内,引领孩子进行亲身、自主、生动地体验。联系到童话,它就表明在童话入选为课程内容以后,它不应该是向儿童进行道德教化或者知识灌输的用具。要不然,童话的重大作用就很难得以施展,入选教材的童话将走向知识本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调动其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 文学理论--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其它称谓还有"接受与效果研究",这一理论的基础为解释学和现象学,它倡导读者中心论,与新课改中"学生主体"的理念相吻合,它重视读者不容缺失且具决定性的创造。其重要的两个理论框架是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汉斯·罗伯特·姚斯率先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术语,它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理论明确指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属文本的召唤结构与其期待视野的交流,且在交流中促进读者陆续调适自身的期待视野,以开放的胸怀去容纳新的东西,进而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在与新文本的对话交往中,原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得以不断地修整,随即新的知识及经验结构同新的期待视野就会降生。
 
  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中,有品质的文本是可以给读者留下空白的、意义未定的、发挥想象空间的作品。于此,童话入选小学教材成为毋庸置疑的抉择。高品质的童话作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奠基,给儿童存留充裕的空白之壤、丰富的召唤结构,能够鼓动儿童期待视野的不断提升,从而有力地引发他们的想象力,接续地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 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哲学家康德于 1781 年进行了界定。往后,英国学者巴特利特提出了图式理论。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鲁梅尔哈特以原有的研究为基础,发展完善了该理论。
 
  巴特利特在《记忆》一书中解说了其所进行的一些实验,从实验中获悉"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而是解释性的,这一解释过程运用所接触语篇中的信息连同与手头语篇相关的过去的经验一起构建出一种思想表达"在巴特利特的视线里,图式是原已存储的知识结构,它不停歇地发生作用,所有的记忆和学习皆以已有的图式作为基础。
 
  图式理论对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小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他们会利用自己以往的阅读感悟及生活体验去品味作品,同时,模式预期就会在其阅读作品期间产生,随后的阅读过程就是作品与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作品自身并无意义,它只是帮助学生怎样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建构意义提供了方向。童话对小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他们能够在童话作品中寻获其知晓的图式,且朝着图式的高级方向迈进,自然孩子们的阅读领悟能力会得以提升。
 
  二、童话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 快乐教学理论。
 
  快乐教学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早已出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主张学生自己亲自去发现,使其在探索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我国古代着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很好地体现了此思想。
 
  快乐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采取新颖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尽可能创设轻松欢快的氛围,使学生远离紧张的情绪,从而有力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其抱着愉快的心态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
 
  实践证明,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记忆力明显增强。
 
  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有情境表演法、快乐游戏法等方式,由于童话固有的特点,这些方式都非常适合于童话教学。就拿情境表演法来举例,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童话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搜索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动画,然后合理保存于自己所做的 PPT 当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来加以播放,以使学生对动画情境进行感知和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各小组表演动画情境,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童话课文,以期更好地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学习了该篇童话课文,自然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就是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实物等方式去创设真实生动的环境,激起积极主动的情感,对学生的个性、人格进行陶冶与培养,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自主精神得以提升,同时使其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情境教学法是培育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其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育教学的片面取向与现今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冲突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的处境下,李吉林老师从情景训练法中受到启示,从"意境说"中获取养分,提出了情境教学法。李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这本书中对童话文体的情境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她指出,借助情境教学法来开展童话教学须践行如下三点要求,其一,通过形象来感受童话的美与趣;其二,通过想象以进入童话世界;最后,通过训练全面提高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性的教学内容,机动灵活的教学模式,创设出民主、和谐、愉悦、高效的课堂氛围。因此,将该法应用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必将导向成功。
 
  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一)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智力,别名有智能、智慧等,其英文名为 intelligence.现今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智力涉及的主要能力涵盖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力。
 
  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相应对象的集中与指向,它是心理过程非常重要的动力特征,同时它也是所有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注意力的水平之高低,影响着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及智力发育。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较之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更大、大脑发育得更为成熟,因此他们的无意注意开始经由外界刺激引发逐渐过渡至内部兴趣,与此同时其有意注意亦循序渐进地形成和不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渐渐地感悟和理解其学习责任与社会义务,平常的个人学习也更多地开始依赖于有意注意。并且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逐步能够自己确定目的,同时依据相应的目的,自主、独立地组织其自身的注意。另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注意有着鲜明的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品质相对较高,对直观、生动具体的事物更易产生注意。最后,中高年级学生注意的广度和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性别差异。
 
  在想象力方面,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初步掌控自己的想象,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现实与想象关联起来,并且创造成分在他们想象中的占有量逐渐增多,具有独创性的创造想象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对童话的内容进行合乎常理的想象,但是,与实际逆行的想象依然会发生。
 
  自小学三年级伊始,他们的有意识记渐渐代替无意识记并占据主导地位,从占主导地位的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这对学生此后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内涵。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他们逐渐从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向抽象记忆为主过渡。因此,在童话教学活动中,教师须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
 
  中高年级的学生,其观察的顺序性已有较大发展,并且他们一般能够进行系统的观察,可以自始至终边看边说,并且在叙述之前可以再三思虑再阐述,但有时观察依然缺乏顺序性。除此之外,他们的观察目的性较差,观察的深刻性与精确性也显得较为缺乏。
 
  在思维力方面,由占主导地位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至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出现"质变",普遍认为,该关键年龄大略在 10-11 岁即小学四年级出现。若条件适宜,该年龄可提前至小学三年级。因此,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童话作品时,他们能够对童话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也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中高年级孩子的思维依然有着一定的具体性。
 
  (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
 
  中高年级学生的友谊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其情感体验的内容也更加丰盈,高级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情感体现的深刻性不断加强,情绪的自我掌控能力日渐提升,情感的动力特征日益明晰,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也不断增强。
 
  通常,小学三年级是他们情感、情绪逐渐从易变性、冲动性向稳定性、平衡性方向过渡的转折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中高年级的学生并未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上述情绪情感的特点,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会表现出对人不友好,易于生气、紧张、恐惧、悲哀,缺乏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情绪多变,不能自控,处理事情易冲动等等。童话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优越感,它可以牢稳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帮助他们驱除沉闷的心境、紧张的氛围、内在的恐惧,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其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得以不断提升。
 
  (三)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是人们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活动过程,它有着目的性、规则性、社会性与个体性、开放性、离散性的特点。下面主要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其言语发展的特点。在写作能力方面,根据相关研究,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在中年级以后就能够达到,因此,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写稍短一点的童话作文,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写相对长一点的童话作文。在阅读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发展水平不同等,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默读,五年级的时候达到高峰。他们的这一特点对童话的编选工作提出了要求,可以有针对性地编选一些篇目较长的童话作品进入教材。在口头言语方面,处于三年级的学生,其独白言语已得到发展。四、五年级的学生,其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得到完善。这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简略复述童话故事。至于内部言语的发展情况,个体的内部言语发展通常会历经三个时期,依次是出声思维时期、过渡时期和无声思维时期,年级稍高的学生,他们在阅读时无声语言逐步占主导地位,倘若阅读遇到困境时,他们依旧会依赖于有声语言的作用。
 
  (四)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是中高年级学生持续的、系统的活动,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其学习特点逐步开展。我们可以从学习动机、能力、态度去简要分析他们的学习特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近景外部学习动机起着主导作用,其好奇心、虚荣心比较强,新奇且富有思考力的童话篇目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中年级的学生其认识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中年级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童话形象分析能力的培育。至于高年级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已达至较高的水平,该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童话的结构、中心思想等进行细致的探究。
 
  在态度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但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对很多事物都能够提出质疑,这一态度有利于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所以在这一时期,应编选一些能够满足他们实际需求的童话作品,从而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