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开展通话教学的问题调研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1 共6239字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人生是一个不断提升与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知识的日积月累是我们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而阅读则能为之开辟道路,当然我们所倡导的阅读是指阅读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也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好作品的获得与吸收应该从小开始接触,刚好童话为小孩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事实上童话的诞生已有久远的历史,早在西元二世纪,"欧庇里斯(Auplius)在他着名的小说《金色的驴子》
 
  (The GoldenAss)中加入了《丘比特与赛姬》(Amor and Psyche)一文,许多人视其为最早的童话故事。"童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其语言通俗易懂,以丰富的幻想、想象、象征以及夸张的手段来反映社会现实,它深受小学生的追捧,在儿童文学体裁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它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契合,能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完善个性,有助于开发其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育与知识的获取。
 
  可在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教材编写者总是以成人的角度来编写文本,在他们的视野下,总认为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童话不具挑战性,加上对童话的文学价值过于低估,从而直接导致童话在中高年级教材中的入选篇目趋低;对童话原作进行修改使其失去本有的完整性与完美性;童话选文类型的不合理致使学生可接触的童话走向狭隘;教师对童话文体特征的忽视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把童话教学课堂变成道德说教课疏离了儿童的精神世界;童话教学趋于形式化;教师童话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其未能发挥童话应有的价值;很多家长对童话的错误认识,使得童话远离了孩子的生活,不少家长都怀着"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样一种看法,导致他们只看到了童话的表象,而未能清晰地意识到童话的育人作用,由于大人的不重视,从而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导向儿童,这直接引起儿童对童话的忽视;加上在现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关注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使他们课后阅读童话作品偏少,而这会影响其童话课堂的参与度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才作此选题。关于童话教学的研究前人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童话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改善中高年级小学的语文童话教学。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语文教学工作者童话教学素养的提高给予一些有益的建议以及对成人转变童话的肤浅认识提供相应的指导;既希望加深研究者们关注童话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也希望能够拓展童话教学的理论。
 
  二、实践意义。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小学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提供一些建议;有利于教材编写者改变以成人的角度来对待小学中高年级童话教学的思维;提高教师的童话教学技能水平,弥补童话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丧失,有助于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改变教材编写者与家长对童话的再认识,进而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童话,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童话作品的积极性。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童话概念的研究。
 
  对于童话概念的界定,国内的观点较为一致,但亦有不同之处。
 
  《辞海》中给童话下的定义是:"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对童话作出的界定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这两个定义突出了童话的幻想、想象和夸张的特征与表现手法,同时都强调了它是一种文学体裁。
 
  陈伯吹在其作品《儿童文学简论》中对童话的解释是:"童话是文学部门中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和一种体裁,它根植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这一基础上,通过幻想,用假想的或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事物和现象的'超自然'力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一般多采用'拟人的'--也就是让动、植、矿物等等披上了人类的外衣,并且赋予了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像人类一般的生活着,活动着。它是个体创造出来的假想的故事。"在陈伯吹的定义中有体现出童话根植于现实生活这一特性。
 
  国外关于童话的定义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含义有所不同。在德语当中,"童话"被译作"Marchen",其意思为民间具有魔法或神奇色彩的故事,也包括超乎想象和幽默的荒诞趣事。"童话"在英语中译为"fairytale",即神话故事、不真实或不可信的事、优美无比的。
 
  上述对童话的界定纷繁多样,但能够推知,童话属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它根植于现实生活,幻想特质鲜明,集丰富的想象、夸张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于一体,是一种很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虚构文学样式。
 
  二、童话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研究。
 
  关于童话的特征,很多学者对其有着相同的认识。
 
  不少学者对童话的基本特征都进行过论述。贺宜在其《漫谈童话》中就指出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洪汛涛在他的《童话学讲稿》中也阐述过同样的观点。
 
  马晓枫在其《浅谈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一文中通过大量的童话作品对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进行了诠释。梁秀云在《浅论童话的基本特征及常用的表现手法》中分别从现实因素、逻辑因素、情感因素这三个方面对童话幻想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以证实幻想是童话的灵魂与核心,是其基本特征。蒋风在其《没有幻想 童话就不存在--童话的基本特征》中从四个方面对童话的幻想进行了论述。
 
  至于童话的表现手法,在不少人的文献中都有所涉及。
 
  着名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童话的艺术夸张》中指出"夸张是童话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张耀辉在其《略谈童话的夸张》中指出"童话的幻想,离不开夸张,幻想要靠夸张来体现",在该文中,他通过具体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蒋风在《神奇的幻想靠什么体现--童话的要素》
 
  一文中论及了童话的五种要素,即夸张性、神奇性、逻辑性、象征性、趣味性。
 
  祝士媛指出"童话的幻想是透过童话特有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包括夸张、象征、拟人、反复法、三段法、对照法等六种艺术表现手法". Alvard jivanyan 在《TheNeutralization of Tropes in Armenian Fairy Tale Narratives》指出:"童话的重要文体特征是通过使其栩栩如生来中和其中的比喻意。童话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变幻,比如,牺牲掉那些陈腐的比喻意中老套语义中暗含的活跃语义。"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童话的基本特征就是幻想,可见幻想总是散布在童话作品之中。童话的表现手法则具有多样性,夸张、象征、拟人等都囊括其中。
 
  三、童话作用的研究。
 
  童话的作用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因此对于童话作用的研究相对来说也比较多。
 
  想象力对于儿童来说显得非常重要,而童话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也一直得到学者们的肯定。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表示"小儿最富幻想,童话内容正与相合,用于长养其想象,使即于繁富感受之力亦即敏疾,为后日问学之基",吴鼎指出"童话内容充满兴趣,能增进儿童想象力、思考力"有的人从审美的视角阐述了童话的作用。余春瑛在《教育主义:童话本体功能的背离》一文中就指出童话的本体功能是审美。
 
  其实童话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布鲁诺·贝特尔海姆(1991)在其着作《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中对经典民间童话作品进行了剖释,指出了童话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价值。他认为"童话故事是儿童内心变化过程的外化,用代表内心和外部斗争的行为象征地加以表现,典型地象征和暗示着内心无声无息的成长,而且为儿童提供了逃避和安慰。"有人从儿童社会化角度探讨了童话的重要作用。Hansjorg(2000)曾特意探究了怎样帮助儿童应付其社会化进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情感挑战,并且导出了这样的论点:"童话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感知并反思情感的媒介,童话将简单的形式结构和复杂的语义结构相结合,意引发儿童以游戏化的方式联系起自己的情感经验,同时有助于儿童对各层面的意义进行反思。"Martin Heidegger 在《On the Way to Language》中表示:"童话承载起语言的本质,保有着语言的本性,它'乃是作为显示的道说';它的作用是'指示,显现,让看和让听。'"综上所述,童话的作用相当明显,它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心理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健全他们的人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小学童话教学的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童话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从 2000 年至 2015年的文献一共是 364 篇,再经过进一步的相关性筛选,共选取文献 273 篇,其中学位论文 8 篇,其余为期刊和会议。再缩小主题词的范围,以"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进行检索,直接相关的文献共 81 篇,包括 7 篇硕士论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仔细钻研,发现具有代表性的童话教学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几篇硕士论文。下面对这几篇论文进行简要阐释与综述。
 
  (一) 小学童话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闫春梅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一文中从"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剖析剥夺体验、牵引制约参与"这四个方面指出了童话精神在教育行为中的丧失。
 
  陈红梅在其学位论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中对我国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开展了现状调查,调查的方面涉及教材、教师,同时也对童话教学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人教版教材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童话的数量伴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减少;所选童话的内容充满教化、缺少幻想;缺少原创性的童话作品。教师方面的问题谈到了教师童话素养的缺失;缺少对童话的关注与阅读;不重视学生的课外童话阅读;重视道德教育与知识灌输;无视学生想象力的培育;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未引起重视。在与国外的小学童话教学进行比较时得出了我国的一些不足,主要包括童话的选文数量少、童话的课程目标不具体;对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化理解等。
 
  姜瑛在她的硕士论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中指出了目前童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用"童话"教"童话"的幼稚性倾向;童话的教育功能被过分强化;童话课的泛阅读倾向;凡童话必表演的形式化倾向。
 
  张莹在其论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个案研究--以深圳市某小学为例》中通过调查分析出了教师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对童话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含糊;缺乏相应的童话理论知识;对适合学生的童话选文未作深入探究;为高年级学生所推荐的童话作品较少;对理性教育过于重视等。
 
  从上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闫春梅主要是从童话精神的视角陈述了童话教学的不足;陈红梅从教材、教师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问题;姜瑛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指出问题之所在;张莹则从教师这一维度阐明所存在的问题。
 
  (二) 小学童话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杜辉在他的毕业论文《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中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了童话教学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童话入选教材、童话教学内容、童话教学方式方法、童话教学评价、教师童话教学素养的建议。其中童话入选教材的建议涉及增加中高年级的作品、扩充选文类型、减少原创作品的修改、选择符合相应年级的作品、重视童话选读课文的入选。童话教学内容的建议提及适当加大童话文体知识的教学、削弱道德说教的同时兼顾各种情感教学。
 
  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议提到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适当、在低年级开展童话教学时可适当选取图画和音频等手段、丰富课外童话教学活动等。教学评价的建议强调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多角度对童话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教师童话教学素养的建议主要是从童话理论书籍的添置、童话教学观摩、童话教学反馈系统的建立这三个方面提出。
 
  胡丽芳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改进建议,即提高教师的童话素养;优化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加强童话课外教学力度。其中教师的童话素养主要涉及相关童话理论知识、童话阅读、童话鉴赏及写作。童话教学的策略从教学目标、不同学段教学的要求、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段的基本方法这四个方面提出。加强童话课外教学力度方面指出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推荐优秀童话作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等。
 
  综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所蕴含的方面比较多,这也说明现今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少。上述两位所提出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目前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有着可供借鉴的指导意义。
 
  五、相关研究的不足。
 
  基于当前的研究,几乎都是立足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虽有提及中高年级的语文童话教学,但并没有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童话教学进行专门的研究,故笔者才把题目定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通过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后,然后进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童话教学课堂,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地课堂观察,记录师生的一言一行,深入了解教师的童话教学素养、师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行为与表现,并且关注学生的切实感受,随后进行总结。同时也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两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从而概括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及建议。
 
  二、研究假设。
 
  如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童话教学,则对该阶段的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童话"、"童话教学"、"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整理,力图获得有权威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以期找到本研究的基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创新点。
 
  2、调查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对长沙市三所城区小学及新化县两所乡镇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随后对城区的两位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最后将所得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与提炼,从而得出在小学中高年级实施童话教学相对应的数据和结果。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教材中中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童话数量、低年级与中高年级学生对于童话的看法、中高年级学生现处阶段与其所处低年级阶段对待童话有关方面的看法、教师对现处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与其低年级时期实施童话教学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获悉其中存在的问题,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如何改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童话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童话。
 
  童话的概念已在文献综述中做过界定,笔者整合各方观点将童话进行定义: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类,它根植于现实生活,幻想特质明显,集丰富的想象、夸张、拟人等特征和表现手法于一体,是一种很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虚构文学样式。
 
  二、童话教学。
 
  在相关文献当中并未找到"童话教学"的确切定义,但从这些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对童话教学进行定义的轮廓,从而为本研究对童话教学进行界定提供了权威可靠的依据。要对童话教学进行界定,首先我们须明白教学的定义是什么,笔者赞同《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学所作的界定:"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本研究将童话教学定义为:以童话课程内容为中介的、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育其想象力、思维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同时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健全其人格有重要作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三、小学中高年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划为三个学段,本研究依据此标准,视 3-4 年级为中年级,5-6 年级为高年级。故小学中高年级是指 3-6年级。并且在本研究中将中高年级称为"一个阶段",与低年级形成对比关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