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间:2016-10-13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7168字
  2. 取材于现实生活
  

  在李玉的剧作中,还有一类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剧目。这类剧目又可以按事实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实发生、有据可依的故事,如《清忠谱》《万里圆》;另一类是有迹可循、无迹可依的故事,如《一捧雪》《千忠禄》《永团圆》等,下面将具体分析两类剧目的题材来源。
  
  (1)真实发生、有据可依的故事
  
  总览李玉的作品,取材于真实时事的剧目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清忠谱》了。
  
  《清忠谱》取材于天启六年(1626 年),写明末魏忠贤下令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引起以颜佩韦等五人为首的苏州市民的激烈抗争的事件。此次事件在《明史》卷245《周顺昌传》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资料中都有记载。根据这一题材所作的传奇剧目也有许多,除了李玉的《清忠谱》外,还有高汝栻的《不丈夫》、陈开泰的《冰山记》、盛于斯的《鸣冤记》、王应遴的《清凉扇》、王元寿的《中流柱》、王玄旷的《馘隼记》、穆成章的《请剑记》、鹏鷃居士的《过眼浮云》、阳明子的《冤符记》、白凤词人的《秦宫镜》、三吴居士的《广爰书》、袁于令的《玉浮记》、张岱的《冰山记》、范世彦的《磨忠记》、清啸声的《喜逢春》等。清初吴伟业在所作《清忠谱序》中说:"逆案既布,以公(周顺昌)事填词传奇者凡数家,李子玄玉所作《清忠谱》最晚出,独以文肃与公相映发,而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①这段话可以看出魏忠贤倒台以后,大家争相创作这一题材,其中以李玉的《清忠谱》成就最高。
  
  李玉作为亲历者,目睹和经历了阉党与东林党人的斗争以后,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针尖对麦芒"地仅仅描述两党人员的倾轧和反抗,而是将视角扩展到整个民众的激烈反响,将剧本的副线《义愤》《闹诏》《捕义》《戮义》《魂遇》《毁祠》等场次放到了与主线同等重要的位置,意在歌颂以"五义士"为代表的普通市民的抗争精神,使得作品整体风格慷慨激昂,波澜壮阔,充满昂扬斗志。
  
  从"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②一语中也可以看出,李玉的《清忠谱》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与事实相似度很高,其具体相似的情节在《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九》中有详细记载:
  
  剧中事皆据实,补出夫人吴氏,及女许魏大中、孙允柟之名。生员叩抚按求宽者,添出王节、刘允仪。又云:吴默倡义,合葬五人于半塘。文震孟祭五人墓,且为求旌。皆足补史传之阙。宾白中叙出收崔、许、为腹心,纵田、杨为爪牙,杨大洪、左浮丘纷纷逮系,万元白廷杖杀身,文文起劾忠贤,削籍归家,俱系实事。震孟至竹坞访顺昌,谈及害王安及捏熊、杨一案,锻炼汪文言,诛连杨、左等十七人,亦俱实事。毛一鹭为干儿,陆万龄请配享忠贤与孔庙,亦据实事。
  
  该段文字大致列举了李玉在创作《清忠谱》时哪些情节是依据事实所作,如周顺昌被捕,激起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马杰、沈扬等五位义士的慷慨相助,最终五人牺牲并合葬于半塘的主线完全按照事实搬演,就连其中一些次要人物的线索,如状元文文起因弹劾魏忠贤被罢职、苏州毛一鹭等人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等事件也都是符合史实的。剧中也有一些改动的情节,但即使是改动的情节,也仅是因为要遵循戏剧创作的规律而设,如增加周顺昌夫人吴氏和把女儿许配给魏廓园的情节。在第一折《傲雪》中,吴氏责怪周顺昌道"相公,你居官多载,如洗空囊。儿女辈姻亲未就,更兼他们衣无重絮,食止菜羹。值此寒天大雪,有何意味?"②,看上去吴氏是在责怪周顺昌为儿女考虑的太少,实则是为了烘托周顺昌为官清廉,不趋炎附势的品格。 另外,增加了周顺昌明知会得罪魏忠贤,仍然坚持将女儿许配给魏廓园的情节,表现其不畏权势,正直仗义的品质。此外,女性人物的增加,调节了舞台气氛,改变了全是男人戏所给观众欣赏习惯带来的不便,也是戏曲舞台上约定俗成的演出需要。
  
  另一部有史实记载的时事剧为《万里圆》,该剧讲述苏州人黄向坚万里寻亲的故事,是根据黄向坚自着《寻亲纪程》《滇还纪程》创作而成。另外还有两处关于黄向坚寻亲时事的记载,具体内容如下:
  
  顾公燮的《消夏闲记》记载:
  
  明孝廉黄云美,周忠介公门人也,为云南大姚令。鼎革后,其子向坚,于干戈载道之中,跋涉山川,迎二亲回苏。自顺治二年暮出门,至十年始归故里。有作《万里缘》传奇以演其事者。"③《苏州府志》对这一故事的记载如下:
  
  黄孔昭,字含美,吴县人。崇祯癸酉举人,壬午选云南大姚令。曾断一疑狱,称明神。令七年,民咸德之。桂王擢御史,谢去,隐居白盐井,教授。子向坚冒险入滇以迎,孔昭不欲归。诸门人醵金为赎曰:‘先生不归,孝子万里之名为无名矣。’孔昭乃归。经年抵吴,隐西郊者三十年。
  
  《消夏闲记》中的记载意在说明《万里圆》是依据真人真事创作,人物名字和故事线索是与史实相一致的。李玉《万里圆》的剧情主线与《苏州府志》中的记载相当吻合,都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末年,苏州人黄孔昭晚年得一官职,受云南大姚尹,遂携夫人前往上任,留儿子向坚和儿媳在家看守。因当权者昏庸及清兵入侵,明朝灭亡,黄孔昭隐居白盐井。黄向坚与父母九年未见,甚是想念,于是不远万里前往云南,途径无数坎坷,终于得见双亲,一家人返回苏州故里,合家团聚。
  
  对于黄向坚万里寻亲一事,除了事实记载以外,还有从人物角度出发的记叙,这对于在戏剧创作中塑造和丰富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帮助。据《黄向坚传》记载:
  
  向坚,字端木。孔昭官姚江,道梗不归,向坚书夜涕泣,徒步往滇中。始顺治辛卯十二月,讫癸巳六月,自吴入滇,悬崖绝壑,豺虎猺獞之区,无所不历。 趼足黧面,蒲伏至白盐井,得遇二亲。
  
  这段记载叙述了黄向坚在寻找双亲的路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有悬崖峭壁的阻隔,有豺狼虎豹的威胁,风餐露宿更是可想而知的。这些艰难险阻的描述烘托了黄向坚对父母的孝心以及寻亲的决心。
  
  除此以外,李玉在传奇《万里圆》的创作过程中,让主人公除了遭遇盗贼劫掠,大雪漫天,洪水阻拦以外,还增加了诸多因战乱而引发的坎坷,如被镇守滇黔的大军当奸细逮捕审问等。李玉借黄向坚一路寻亲的故事,一方面宣扬孝道的可贵,另一方面通过描写清兵入侵后国家战乱不断,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悲惨生活,表达对当时统治者昏聩荒淫,不顾国家百姓安慰只图享乐的不满和控诉。
  
  (2)有迹可寻,无据可依的故事
  
  除了上面所说的有据可寻的历史故事外,还有一类故事也在戏曲舞台上占据了很大的空间。那就是虽没有事件的具体考证,但零星流传下来一些对于该事件的记载和说法。
  
  对于李玉《一捧雪》的题材来源,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确切考证。明代文学家田艺蘅在其《留青日札》中记载:"《清明上河图》,乃苏州卢氏物,严以千二百金购得之,才得其赝本。卒破数十家,其祸皆成于王彪、汤九、张四辈。"①这段材料虽记载简单,但线索清晰,而且将受害者和害人者的姓名公布于众,可信度较高。同样出生在明代,但比田艺蘅晚了二十年的徐学谟在《世庙实余录》这样记载:"世藩门客,吴人汤裱褙者,以能鉴古,颇用事。世番收赂遗既多,遂旁索古书画,凡献古画者,必先贿汤裱褙辨以为真迹,始收之。而吴中一都御史偶得唐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赝本以馈世藩,(按张择端系宋人,学谟误以为唐也)而赂不及汤,汤直言其伪。世藩大怒,都御史竟陷大辟,而汤先已遣戍去矣。"②写吴人汤裱褙为严世藩门客,为其敛财受贿做帮凶。吴中一都御史将赝品献给严世藩,被汤裱褙拆穿,严世藩将这一都御史处死,汤裱褙也得到了惩罚。这一故事主线在李玉的《一捧雪》中被沿用,只是将都御史主动献画改为莫怀古被迫献杯,更加突出严世藩的横征暴敛形象。这段资料较之前的记载,情节已经实属详细,可作者故意掩盖被害人的姓名,只提其官职,所以具体身份仍尚难考证。
  
  几乎处在同一时期的两个人,记载的又都是当时发生不久的事情,其说法都不统一,这就给后人的研究造成了困难,所以后来又出现多种猜测与说法。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是,认为严氏父子谋夺《清明上河图》枉杀的人为王忬,是文学大家王世贞的父亲。据《曲海总目提要》卷 19《一捧雪》开篇记载:"相传太仓王忬家传玉杯,名一捧雪,又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皆稀世之宝。严世藩索取二物,忬作伪者送去。有汤裱褙者,摘其非真,世藩大为恨。而忬子世贞,高文博学,少有重名,时时讥切严氏,且经理杨继盛之丧。严嵩父子益大恨,遂以边事陷忬坐法。此剧托名莫怀古,实旨忬也。莫怀古者,言忬之祸,莫是以怀古而得也。"①这段材料认为受害者即是王忬,但因为该书是据清康熙年间编成的《乐府考略》和《传奇汇考》编撰而成,成书年代距事件发生时间已稍久远,而又无具体史料佐证,因此暂先不予评价,待日后有更详细的资料再另行论述。
  
  综合以上诸多故事版本,我们可以看出李玉在创作《一捧雪》过程中所花的心思。李玉在遵循原有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编剧才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名画《清明上河图》换为"一捧雪"玉杯,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玉杯展开,并重新设置两个重要人物"莫诚"和"雪艳",在严嵩横征暴敛倒行逆施、汤勤忘恩负义陷害恩人,莫怀古软弱愚昧等主要人物无一值得赞扬和同情的情况下,这两个底层人物的出现,用他们的正义、机智和勇敢行为,唤醒广大底层群众的觉醒意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现状以及底层人民身上蕴含的巨大力量。
  
  《千忠禄》根据明代初期燕王朱棣争夺皇位攻陷南京的史实创作而成,其中建文帝朱允炆削发为僧、逃亡在外的情节依据民间流传故事改编。本剧大致写于清初,其中"靖难之役"情节可参考《明史》卷 27《宁王传》《黄子澄传》;卷145《姚广孝传》;《明朝小史》卷 3,《明书》卷 52《纶涣志》等。关于写"建文帝削发为僧、辗转流亡"的传说可参考钱谦益《有学集》中《<建文年谱>序》,夏燮的《明通鉴》等。李玉整合这些故事里的有用和有趣情节,用自己高超的编剧才能创作了《千钟禄》一剧,用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话说:"玄玉的《千忠会》才是真实的以万斛亡国之泪写之的;非身丁亡国之痛而才如玄玉者谁能作此!故以此剧归在他的名下是最恰当的。其中像《惨睹》《代死》《搜山》《打车》诸折,哪一折不是血泪交流的至性文章。"②郑振铎先生不仅认为备受争议的《千忠禄》确为李玉的作品,还对这部作品做出了较高评价。
  
  传奇《永团圆》无具体依据,据传依据明代流传社会现实所作。写书生蔡文英因家境困窘遭悔婚,少女江兰芳宁死不背初衷毅然投江,最后蔡文英高中进士,兰芳投江被救,两人最终大团圆的故事。冯梦龙在所作的《永团圆叙》中这样评价该部剧作:
  
  於戏!是一笠庵传奇第二编也。一笠庵颖资巧思,善于布景,如太守乔主婚事,情节本妙,添作二女志鹿得獐,遂生出多少离合悲欢段数。文人机杼,何让天孙?江翁一女是靳,乃至挈双璧而归之,又俱作太守人情,自己全不讨好,所谓小人枉自做小人也。中间《投江遇救》近《荆钗》,《都府挜婚》近《琵琶》,而能脱落皮毛,掀翻窠臼,令观者耳目一新,舞蹈不已。迩来新剧充栋,率多戏笔,不成佳话,兼之韵律自负,实则茫然,视此不啻霄壤隔矣。
  
  冯梦龙从构思、布景、音律等几方面把《永团圆》和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对李玉的编剧才能给予较高评价。
  
  包括《永团圆》在内的以上几部剧本取自民间流传广泛的轶闻故事,民间故事是戏曲剧目取材最为原始也是最为丰富的宝库。回顾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人民群众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或生活领域,力量都是最为巨大的。人们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消息和故事,充分发挥判断力、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整理成一个个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既贴近生活,又富有乐趣,成为古今中外的剧作家竞相挖掘的宝藏。
  
  3.李玉原创的故事
  
  除上述几种以外,原创故事也是检验编剧是否手法高超的有力证明。在李玉一生的创作中,虽然剧本高产,但是真正自己原创的剧本数量却不是很多。下面要介绍的这几部作品为李玉虚构的故事,因情节无所依托流传也不甚广泛,所以将剧情详细列之。
  
  《意中人》一剧由四川成都书生史弘对于终身大事不愿草率,以游学为名辞别母亲远离家乡寻找意中人展开,途中遇父亲故友刘章,被挽留在山阴,梦中与刘章女儿梦花一见钟情,二人互慕才华,定下姻缘。后来,史弘高中得官,像其他书生高中以后的命运一样,当朝的都尉屠用坚,见史弘才貌双全,欲招之为侄婿,史弘思念梦花不肯答应,于是用坚恼羞成怒,趁机暗算,派他至琉球荒岛册封新立国王。另一边,朝廷于民间选适龄的女子入宫,梦花被选入宫为妃,与父母临别之时,托付侍女茜红异日续嫁史弘。梦花途经黄河投水自杀,却被史弘的书童青条搭救,送往四川成都史家避难。史弘于琉球荒岛滞留半载,奉使归朝,闻之梦花投河身死,悲痛之至。史弘尊徐梦花遗愿,先与茜红完婚。花烛之夜,史弘别茜出走,后升至授侍读学士,请假返故土省亲,见梦花于己家中,惊喜交集,夫妻团圆。
  
  该剧虽然仍保留"才子佳人"的传统题材的外衣,但实际上,李玉对于史弘的塑造,与其他剧作中的传统书生形象不同。一开场史弘在介绍完家世后便说道:"自分功名二字,信手取之不难;只为婚姻未定,未免早夜萦怀".
  
  另外,李玉也想借男主角之口,表达自己对于婚姻观的认识:"我想夫妻二字,乃是情性之所相兼,必遇魂销心碎,方能适我意中,稍有一丝不甘,未免终留一隙。所以辗转迁延,未敢轻许。"②李玉对于婚姻中择偶的标准定为情性兼具,讲究心灵碰撞,而且绝不将就,这样的婚姻观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同时,李玉还塑造了一位开明的"母亲"形象,当史弘表示想要外出寻访意中人的时候,他的母亲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观,不但没有反对,反而表示很支持"[老旦喜介]前番央人求来的,皆不中你意,你肯寻访,免得我去求人,岂不更妙!"③故事进行到后面不免落入俗套,"高中得官""榜下捉婿""守节自尽""落水被救"等情节与《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里的关目类似,但是作品所表达的男女主人公勇于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并始终如一,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婚恋观,让人们对爱情更加憧憬以及更加相信爱情的力量。
  
  《五高风》一剧写北宋时清官文洪与奸臣尤权之间的一场激烈的忠奸斗争,副线讲述文洪之子与萧通之女曲折坎坷的爱情故事。李玉把故事的背景设置为海寇入侵时,同时又设置奸臣尤权受海寇重贿,放之归海的情节,与前面《牛头山》《昊天塔》想要表达的主题一致,都是通过写外族入侵的故事表达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明亡的思考。有奸臣的地方,自然有忠臣不畏强权,挺身而出,李玉在该剧中塑造了都御史文洪刚正不阿的形象。由于当朝皇帝昏聩无能,在文洪弹劾尤权并当庭对峙的时候,皇帝下令欲将文洪斩首,幸得礼部侍郎萧通搭救,革职归陕西苏门故乡。接下来是本剧的副线,文洪之子与萧通女儿瑞英互生爱慕,订终身之盟。谁料好景不长,一边是海寇再度来袭,朝廷重新任命文洪迎战,继而又被陷害。另一边是尤权之子司马尤仁,见瑞英貌美,与恶棍郑豹密谋,欲先杀文锦,后霸占瑞英。
  
  接下来的情节,与《一捧雪》中"莫诚代死"类似,文家老仆王安之子王成冒充文锦代死,文锦获救。瑞英因为前往法场祭别公公文洪,受其父萧通责备。
  
  羞恼自缢。尤仁以萧通故意逼死女儿拒嫁,又将萧通陷害入狱。最后,开封府尹包拯出现,真相大白。老仆王安义愤填膺,前往包拯衙署,滚钉板告状。而尤仁却买通禁子,害死郑豹,杀人灭口;又诬包拯袒护萧通,遂将通问成死罪。包拯闻讯大怒,请来枉死司神问审,真相大白。虽然结局彰显了正义,但是最后老仆王安滚钉板告状,文洪与瑞英阴魂结婚,包拯依靠神明的指示判案等情节,显示了李玉在思想上的局限性。
  
  另一部作品《一品爵》,据传为李玉与人合撰,讲述桓锡为其助其婿崔显升官,安排一场骑射比赛。为炫耀其婿崔显射技,将金爵刻上"一品"二字,系高竿之上,约定射中者,即将金爵赏赐。崔显一举射中,正要去取,却被莘臧将悬线射断,夺爵而去。就在双方为"一品爵"展开激烈争夺时,关中勇士阎信夺走金爵,还给莘臧,二人成为好兄弟。谁知金爵被莘臧继母带来的儿子数千偷走后投靠崔显,并陷害莘臧父亲惟善私通海寇。惟善入狱,阎信带兵去救,惟善趁战乱逃走,阎信未找到惟善,将崔显杀死,抓住杨氏母子。莘臧领命与张献忠交战,并劝说早先投靠张献忠的阎信降清,阎信杀死张献忠。最后莘臧与父亲惟善也父子团聚《曲海总目提要》卷 25 评此剧云:"按作者乃因继母所契子不肖,贻害本家而作,姓名事实,俱假托也……按剧桓锡自述云:‘统握多官,有出将入相之权,且赐上方,有先斩后奏之命。’其指杨嗣昌无疑。"①由此可知,李玉的《一品爵》虽然没有事实依据,但也是有题材依据的。
  
  剧本以张献忠农民起义为背景,故事分两条线索讲述,一条是通过农民起义揭露明代末年官场的腐败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动荡,另一条则是临淮人莘臧与父亲的继室杨氏及其儿子树千的矛盾。本来互不牵扯的两条线,在"一品爵"这个点上交汇了。剧情围绕"一品爵"展开,设置了"射爵""争爵""盗爵""诬陷""义救""劝降""团圆"等情节,暴露了当时官场的结党营私和任人唯亲,同时描写农民起义的壮阔局面,矛盾集中,对比鲜明。
  
  顾仲彝在《编剧理论与技巧》中提到,剧作家选择创作的题材时总结了三个标准:一是剧作者最熟悉、了解最透彻、体会最深刻的题材;二是剧作者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创作题材。剧作者对这题材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有独到的见解和表达自己看法的热情;三是为当前观众所关心所欢迎的题材。
  
  这三个标准要求剧作家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透彻深刻的认识,可以辨别哪些题材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其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
  
  总览李玉的戏曲作品,发现如果用现代创作理论的标准来分析,也是完全可以的。他的题材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关注身边最贴近的人和事,将自己最熟悉、了解最透彻的平民人物搬上舞台,通过描绘他们的生存状态,表达自己内心对于社会和人民的思考,同时也让普通大众可以有机会作为局外人,坐在舞台下面,观看自己平时的生活状态以及同类人的不同命运遭遇,引起广大普通人的自我审视,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戏剧的教育和启蒙作用。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