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明剧主题演变的外部因素
1.革命形势的需要
文明戏的产生直接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鼓动和影响,其产生和发展植根于当时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土壤。与其他主要以师徒相传而产生在戏剧发展内部的旧剧不同的是,文明戏的演职队伍是由最年轻的文化群体留学生所组建。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是什么影响了留学生的革命热情,以至于利用文明戏的形式去启发民众,教育世人。
文明戏剧团的产生受到当时的近代政党、文艺流派、各种文人社团以及媒体的影响。既然文明戏在时代风潮的带动下产生的,那么必然要有促使文明戏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要素和社会历史土壤。曲艺流派、革命政党、文化社团和相关媒体都是是文明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助力因素。从文化和文学渊源的角度讲,从严复 1895 年发表的《天演论》等译着开始,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开始转变,逐渐致力于追求“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天演论》中有这样的阐述,“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可以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才能生存下去,而不能生存的就会被淘汰;同时善于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才可以生存下去,而不善于生存的会被淘汰。这些思想对于清末的党团运动和民众的民主与公民意识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维新”还是“革命”的大讨论就反映出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革的讨论和实践情况,这样的谈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知识分子还成立了各种新型的党会,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可以说是党会林立。党团运动的发展需要在各种领域宣传自身的革命思想,鼓吹革命和启发民智,戏剧的教育性自然被当时的同盟会等党团所重视。所以,利用戏剧形式传播思想、教育民众、鼓吹革命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可11以说,文明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民主思想和党团力量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明新戏被认为可以移风易俗,用来传播先进文明思想。确实文明戏发轫也以普及爱国主义、现代公民意识和科学民主思想为己任,而当时的政党活动也一直关注和重视这样一支宣传革命思想的生力军,并在各个时期始终注重对文明戏发展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党团和文明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在辛亥革命时期互为呼应,所以文明戏天然地具有政治气息。虽然文明戏在政治与艺术、启智与商业的矛盾中挣扎着,但是文明戏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一直伴随在文明戏发展的历程中。即使文明戏在上海不断受到商业化的冲击,但是很多文明戏的编演人员仍然不改初衷,各种讽喻时政、鼓吹改良的剧目还是不断被搬上舞台。可以说,文明戏大量受到外界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的直接影响,外界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主导思想一直是文明戏意识形态思想传播的主要题材内容。
2.商业化的需要
当时春柳社演员马降士就认为文明戏有质量的剧本在文明戏兴起之初。文明戏是日本留学生清朝末年在日本宣传革命的一种主要工具,其诞生之初有崇高的目的。宣传革命,开通民智这样崇高的理想一直渗透在文明戏兴起阶段。因为要宣传革命,要启发人民科学民主的精神,所以在民国元年和文明戏的兴起阶段,“天知派”和“春柳派”都对剧本的选择非常重视。文明戏的表演人员翻译、移植和改编西方喜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所以,在当时,文明戏还是可以保持相当的演出质量。到了“甲寅中兴”时期,随着文明戏剧团的增多,文明戏剧团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为了争取观众,所以要迎合观众口味,一个剧团取得了成功,众多剧团一哄而起争演叫座的戏目。久而久之,雷同的剧目,雷同的内容、雷同的表演成为文明戏演出中的整体趋势。这样必然导致观众们审美疲劳,致使观众们逐渐对文明戏感到厌倦,最终使大量观众流失。昔醉就说:“如所演为社会剧,则不外乎青年游沪,遇骗嫖妓,迨至床头金尽,落魄他乡。家庭剧则不外乎懦夫惧内,悍妇作威,酿成家庭惨剧,或宠妾虐妻,纵子败家等等……遂致各社所演之剧,名称虽异,情节竞同,观者见之,味同嚼蜡。其尤甚者,则一剧数名,每次更易,其实换汤并不换药,座客安得1以上这一段话是对文明戏商业化之后文明戏所言剧目主题的集中论述。进入文明戏的兴盛发展时期后,全上海同时有几十家文明剧团,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以新民社和民鸣社为代表的六大剧团。文明戏起初并没有进行职业化的商演,但是当商演获得收益后,更多的游资开始关注文明戏,投资文明戏。这些游资的主人一方面是文明戏的门外汉,另一方面又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所以这些资本的主人就会向文明戏的编演和管理人员提出商业竞争方面的要求,要求的达成除了有商业竞争的手段外,戏剧本身的改革也是主要的方面。
商业化主要是吸引大众的眼光,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从文明戏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家庭戏由于其故事的曲折性和贴近观众生活方面的优势,在”甲寅中兴“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除新民社之外的其他剧社也开始家庭剧的编演,一时间家庭剧泛滥,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在商业化的推动下产生的。之后,当家庭戏的内容和形式无法突破而导致剧院上座率下降的时候,以宫廷为主题的剧目登上了舞台,成为一阵风潮。因为宫廷戏可以满足人们对满清皇族生活的窥探心理,神秘感和布景的辉煌成为宫廷主题文明戏的卖点。当文明戏编演人员看到观众对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较为关注的时候,他们也自然会将关注点转移到一些丑闻和轶事中,以《闫瑞生》为代表的社会丑闻剧就成为当时文明戏的重要题材领域。言情戏的出现,与当时上海都市化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不无关系。为了满足当时上海滩痴男怨女的心理需要,文明戏编演在一定时期内选择了言情主题,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进入剧院,从而增加剧院的票房收入。可以说,在上海商业化的大背景下,文明戏的主题变革主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受到当时经济环境的影响。
3.大众文化心理需求
任何戏剧编演的出发点都是为吸引观众,不管是以何为目的,文明戏也不例外。为了让观众喜欢看戏,文明戏编演人员需要对大众文化心理需求进行了解,由此大众文化心理需求就成为影响文明戏主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辛亥革命时期,虽然文明戏是在政党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但是从文明戏观众接受的角度讲,之所以以政治为主题的文明戏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造就早期文明戏剧社的兴起,与观众对政治主题的热情与期盼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文明戏兴起时期受众较窄,一般是具有革命热情的民众,这些民众有朦胧的社会改良意识,但是对很多的革命思想不十分了解。文明戏利用戏剧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和启发民智的主题正适应了当时民众对革命思想渴望了解的心理。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革命为主题的文明戏因为适应了受众的心理需要而获得了发展。当辛亥革命之后,人们对革命热情开始减退,对革命的思想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以政治为主题的文明戏就不适合观众的接受心理了,文明戏的主题需要另寻出路。之后,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文明戏发展受到商业化的影响,文明戏的编演人员开始重视观众的接受心理,重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拓宽文明戏的主题。例如,初到民鸣社的顾无为主张民鸣社所演的剧目要宫廷化,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上海市民观剧的猎奇之心理需求。民鸣社采纳他的这一建议,推出了《李莲英》一剧。
当时与民鸣社形成竞争态势的是新民社,在民鸣社推出宫廷系列剧的时候,新民社排演的剧目是《林冲》、《貂蝉》和《花木兰》等。可想而知,这些剧虽然是新演,但是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相比以慈禧的传奇一生为主题进行编演的宫廷剧,对处在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的上海市民来说,具有很强的现时性,而宫闱生活的神秘性对于当时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猎奇的上海市民来说,更具诱惑力。所以,民鸣社取得了成功,最后新民社不得不选择与民鸣社合并,开始顺应民众的通俗接受心理。
文明戏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上海市民探索”文明“的过程。在当时的上海,物质文明方面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上海给了当地或者来此地的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业文明财富。但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未得到相应的满足。上海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革命中饱受批评,何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成为当时人们所困惑的问题。起初革命被认为是文明的,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人们也没有看到革命带给人们精神、政治、民主和文化生活带来新的气象。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新兴的工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大众需要能够反映当时上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心路历程的文化产品,这种需要就转变为一种对文化创作的文化诉求。但是与文明戏一同发展的还有通俗小说和言情小说等,这些文化产品的形态都没有文明戏那样受欢迎。有人认为这和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有关,当时虽然大量人口进入上海经商、打工,但这些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相比读文学作品反不如看戏过瘾。文明戏在形式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使用人们听得懂的语言,主题内容也一般是观众所可以认知的。在这样的一个通俗文化空间内,大众文化心理势必会影响文明戏的编演。
上海文明戏中的言情剧和西方都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超情感剧之间具有相似性,因为二者的产生都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在现代都市环境中形成和发展,即二者都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都反映了现代都市社会普通大众的心理历程。
例如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戏《电术奇谈》(具体剧情上文已做过介绍)本来是一部文言译本,说的是一对印度年轻人在英国伦敦发生的故事。但吴趼人在文言译本的基础上演义改编成了适应观众接受心理的文明戏剧。吴趼人在剧本《电术奇谈》的附记中谈到:”兹剖为二十四回,改用俗话,冀免翻译痕迹。原书人名、地名,皆系以和文谐西音,经译者一律改过,凡人名皆改为中国习见之人名字眼,地名皆借用中国地名,伴读者可省脑力,以免艰于记忆之苦。“这里需要考察的是,这部剧在当时为什么受欢迎。可能是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所以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超情感小说这样娱乐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而当时的中国上海都市化进程中也体现出来需要娱乐性文学作品的情况。所以文明戏引入了当时很多超情感剧进行改编,广受欢迎。它们既反应了当时上海都市化过程中的市民向西方学习的渴望,也昭示了当时上海都市化、商业化的开端。
当然,也正是文明戏太过注重商业化以及太过取悦于观众的接受心理,以致于文明戏后期表达的主题及表达形式都倾向于低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明戏的衰落。
4.国外戏剧的影响
从早在日本的春柳社开始,文明戏就受到日本新剧派的影响,之后的文明戏编演在主题选择方面也一直受到国外戏剧的影响。国外戏剧对中国文明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和编译方面。翻译较为忠实于原作,而编译则经过了本土化的过程,是为了适应中国本土的观剧需求而对原作进行的中国化的改编。
早期文明戏对国外戏剧的翻译以《夜未央》为代表。《夜未央》主要写俄国虚无党刺杀当时沙皇政府一个总督的传奇故事。《夜未央》描写的俄国革命者苏斐亚和她的丈夫昂东在地下印刷所从事印发革命宣传资料的工作,马霞苏斐亚和昂东的助手。
他们一方面印刷宣传资料,一方面将资料进行分发,他们希望借此唤醒俄国民众的思想。而革命青年桦西里则认为这种发放传单的方式收效太慢,她认为应该用暗杀这样暴力的方式,用革命先驱的鲜血来警醒大众。后来,地下印刷所被沙皇政府破坏,苏斐亚等人被捕,桦西里决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刺杀沙皇总督,最终桦西里实施了刺杀行动,最后与沙皇总督同归于尽。本剧一经翻译,受到资产阶级革命者和爱国青年的热烈欢迎。1908 年夏廖抗夫在为李石曾所写的《〈夜未央〉叙言》中说过:”吾甚喜吾之《夜未央》新剧,已译为支那文,俾支那同胞,亦足以窥吾之微旨。夫现今时世之黑暗,沉沉更漏,夜正未央,岂独俄罗斯为然?吾辈所肩之义,正皆在未易对付之时代。然总而言之,地球上必无无代价之自由。欲得之者,惟纳重价而已。自由之代价,言之可惨,不过为无量之腥血也。此之腥血,又为最贤者之腥血。我支那同胞,亦曾留连慷慨,雪涕念之否乎?吾属此草,虽仅为极短时代一历史,然俄罗斯同胞数十年之勇斗精神皆在文字外矣。支那同志,其哀之乎?抑更有狐兔之悲耶?“从这几句序言中可以看出当时戏剧翻译者的初衷就是为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鼓动革命。这些题材和内容势必会影响当时文明戏的创作和编演。
另外,借鉴西方成熟的戏剧故事,然后改编为中国式的剧情也是借鉴西方戏剧的重要形式,这样的剧可以称作是编译剧。较为着名的编译剧有《社会钟》、《热血》和《不如归》等。这些戏剧已经获得成功,之后的文明戏的编演借鉴这些戏剧的形式和内容就会产生相应的主题类型,间接地影响着文明戏的主题形成。总之,文明戏主题演变是在文明戏自身发展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文明戏的主题变化既受到文明戏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也是社会文化潮流下的产物。中国戏剧文学特定历史阶段与中国社会特殊的文化历史发展形态促成了文明戏表现主题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