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白鹿原》中的空间文化意蕴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2 共89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白鹿原》中空间理论的应用探讨
【绪论】《白鹿原》的空间叙事问题研究绪论
【第一章】古原风景的呈现形式与叙事功能
【第二章】白鹿祠堂叙事特点
【第三章】“白蛇传”与《白鹿原》之间的互文
【第四章】艺术时空体及空间隐喻
【结语/参考文献】 《白鹿原》中的空间文化意蕴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20 世纪以来,空间问题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在批评理论界的空间转向的影响下,叙事学开始引入空间理论,关注叙事中的空间形式,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空间与语言、结构、情节及读者等的关联。因此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白鹿原》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文分别探讨了古原风景、白鹿祠堂、六棱塔空间。
  
  风景一直是陈忠实小说关注的重点。他的风景描写深受契诃夫、肖洛霍夫等俄罗斯作家的影响。在语言上,陈忠实采用一种简洁的语言描写方式。他很少赋予描写对象大量解释说明类的词语。同样,为了做到简练,他在语言句式上也有着明显的改变。从句式上看,陈忠实后期(1985年之后)在描写景物时,仔细推敲每个字词,精简语言结构,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句式。这正体现了陈忠实语言艺术的成熟和魅力。而且用寥寥数字的词来描摹非常复杂的场面、景象,能使语言变得十分精炼、含蓄,简练的几个词语抵得过万千笔墨,从而做到了节制或省略。除了句式上的变化,陈忠实为了在语言上追求简洁,他还尝试由描写语言过渡到叙述语言。他认为凝练的叙述语言较之白描语言,有更多的内在张力和弹性,语言的张力会大大更加。将叙述与描写语言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承载下“已经难以再做舍弃的内容”,而且也体现了作者语言方式的灵活。
  
  《白鹿原》中的风景描写的叙事功能归结如下:一、服务情节,调节叙事节奏。将风景描写融入到叙述中,不仅不阻断叙述的连贯性,却使得风景描写服务于情节,又对叙述起到了舒缓作用,调节了叙述的节奏。二、叙事情感的营造。陈忠实在风景描写的文学作品中,为了与人物的情感色彩保持内在的同一性和对应性,也常常有意凸显某种色调。前期小说倾向于用充满诗意的暖色调,不见衰飒、愁重之语。后期采用冷色调,风景描写成为小说中事件、情节的一种转喻形式。这样的风景策略与陈忠实作品的主题表达是一致的。
  
  陈忠实是在“寻根”文学的启示下寻找民族精神的特质的,祠堂就是《白鹿原》中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意象。陈忠实对祠堂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写。关于小说中祠堂的空间布局,陈忠实并没有在小说中整体呈现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思想、语言展现出来。
  
  作为村中最庄严、宏大的建筑空间,祠堂对身体欲望的拒绝,直接改变了受罚者的命运轨迹,尤其是对黑娃和白孝文影响极大。同时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掘,反思传统。祠堂正是承担了这一反思的任务。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传统文化给予了极力的肯定和褒奖,但传统的溃败也不得不面对--从个人情感和民族传承方面来说,应该对传统加以保护,但是传统的糟粕又阻碍了现代文明秩序的建立,因此又不得不将它抛弃。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六棱塔镇小娥”的情节设置,与“五四”时期被改编的神话故事“白蛇传”的主题、人物、情节有很大的相通性。受五四时期的“白蛇传”的启发,陈忠实将六棱塔设计为镇妖塔,而且设置了当代白娘子形象“田小娥”,并发掘了朱先生与白嘉轩性格中的另一面。可以说,田小娥与“五四”时期的白娘子一样,只是具有女性的正常欲望,绝无害人之心。她出于生命的本能,勇于追求爱情,求得生存的权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她的反抗是以违背封建礼教为前提的,自然不能被强大的封建礼教饶恕,最终只能沦为被封建礼教吃掉的悲惨命运。
  
  白娘子、田小娥的悲剧不仅是人为的悲剧,而且是文化的悲剧。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有极大的封闭与落后性,“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白蛇与许仙、田小娥与黑娃的结合伤风败俗,破坏封建社会正常秩序、人伦,必须制止。在她们的一生中,封建势力极力干扰破坏正常的爱情、婚姻生活,虽然其存在对他人无害,但是只因是异类,封建道德便不容许其对既定的社会秩序的构成挑战。
  
  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是同等重要,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在研究小说的空间时,不能不涉及时间因素,研究时间时也不能舍弃空间因素。《白鹿原》中涉及到重大的节日的时候,也会明确地标记时间,但故事情节及其细节的开始、终止时间往往很难辨认,而且也不存在将时间重叠化的企图。与难辨的故事时间相比,陈忠实相反更中意于空间,营造了众多的空间意象。小说中意象的设置是空间化存在的重要体现。而且这些空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空间,是能够展现历史一隅的空间。同时陈忠实在小说中又以并置空间的平行活动组成时间流,以空间表现时间。这种空间并置的方法打破了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小说中的空间的并置景观切断了时间流的线性延续,取而代之呈现的是空间逻辑,时间让位给空间。然后再以并置空间的平行活动组成时间流,以空间表现时间。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顾一樵。白娘娘[M].商务印书馆, 1938.
  
  [2]汪静之。蕙的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金人译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易竹贤。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7]Prince Gerald.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Lincoln & London[M], 1987.
  
  [8][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M](卞之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袁进。张恨水评传[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10]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高长虹。高长虹文集(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12]秦林芳编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季红真。忧郁的灵魂[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14][英]西蒙·沙玛。风景与记忆[M].译林出版社,1997.
  
  [15]郑万鹏。《白鹿原》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16][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四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7]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李建军。宁静的丰收--陈忠实论[M].华夏出版社, 2000.
  
  [19][法]罗兰·巴特。S/Z [M](屠友祥译)。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李国平等编。《白鹿原》评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1]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2]段建军。《白鹿原》的文化阐释[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23]王玉林。《白鹿原》论稿[M].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
  
  [24]公炎冰。踏过泥泞五十秋--陈忠实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5][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7]畅广元。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8][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 (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9]畅广元。陈忠实论--从文化角度考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0]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
  
  [31][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
  
  [32][美]爱德华·W·苏贾。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3]卞寿堂。走进《白鹿原》考证与揭秘[M].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5.
  
  [34][美]爱德华·W·苏贾。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M](李钧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5]雷达等编。陈忠实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6]冯希哲、赵润民编。走进陈忠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37]冯希哲、赵润民编。说不尽的《白鹿原》--《白鹿原》评论选[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38][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39]赵录旺。《白鹿原》写作中的文化叙事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0]梁颖。三个人的文学风景--多维视镜下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1]冯望岳、李兆虹、马千里等着。陈忠实小说--在东西方文学坐标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2][法]拉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3]王仲生,王向力。陈忠实的文学人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4][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5][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 2 卷)[M] (贺麟,王大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期刊类:
  
  [1]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1924(1)。
  
  [2]蒙万夫,曹永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陈忠实小说创作漫谈[J].延河,1980(10)。
  
  [3]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
  
  [4]王愚。从总体上把握农民的精神历程[J].文学家,1986(4)。
  
  [5]蒙万夫。陈忠实论[J].文学家,1986(4)。
  
  [6]王仲生。从与农民反思走向与民族共反思--评陈忠实八十年代后期创作[J].小说评论,1991(2)。
  
  [7]李星,陈忠实。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问答[J].小说评论,1993(3)。
  
  [8]朱伟。史诗的空洞[J].文艺争鸣,1993(3)。
  
  [9]李建军。一部令人震撼的民族秘史[J].小说评论,1993(4)。
  
  [10]王仲生。《白鹿原》: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J].小说评论,1993(4)。
  
  [11]费秉勋。谈白嘉轩[J].小说评论,1993(4)。
  
  [12]薛迪之。谈《白鹿原》的可读性[J].小说评论,1993(4)。
  
  [13]李小巴。《白鹿原》和它的叙述形式[J].小说评论,1993(4)。
  
  [14]邰尚贤。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J].小说评论,1993(4)。
  
  [15]晓雷。翻鏊子的艺术[J].小说评论,1993(4)。
  
  [16]孙豹隐。瑰丽雄浑的历史画卷[J].小说评论,1993(4)。
  
  [17]权海帆。仁义的追求与失败--《白鹿原》的文化底蕴一解[J].小说评论,1993(4)。
  
  [18]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J].文学评论,1993(6)。
  
  [19]张颐武。《白鹿原》:断裂的挣扎[J].文学争鸣,1993(6)。
  
  [20]董之林。神谕中的历史轮回[J].文艺评论,1994(2)。
  
  [21]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4(2)。
  
  [22]朱寨。评《白鹿原》[J].文艺争鸣,1994(3)。
  
  [23]唐云。觅我所失--论《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和留恋[J].小说评论,1995(1)。
  
  [24]郑万鹏。《白鹿原》的史诗构造--与托尔斯泰长篇艺术比较谈[J].东北师大学报,1995(4)。
  
  [25]李建军。景物描写:《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比较[J].小说评论,1996(4)。
  
  [26]郑万鹏。《白鹿原》家族文化[J].东疆学刊,1997(1)。
  
  [27]何启治。永远的《白鹿原》[J].漓江,1997(1)。
  
  [28]陈涌。关于陈忠实的创作[J].文学评论,1998(3)。
  
  [29]畅广元。《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J].小说评论,1998(1)。
  
  [30]刘绍信。“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J].北方论坛,1998(1)。
  
  [31]李建军。读《白鹿原》与《日瓦戈医生》中的象征[J].唐都学刊,1998(1)。
  
  [32]刘岳华。民族性的多重透视--试论《白鹿原》对民族性的开掘[J].中国文化研究,1998(3)。
  
  [33]刘春。来自《白鹿原》的启示[J].文学自由谈,1998(4)。
  
  [34]毛崇杰。“关中大儒”非“儒”也--《白鹿原》及其美学品质刍议[J].文学评论,1999(1)。
  
  [35]李国平。我所认识的陈忠实[J].时代文学,1999(3)。
  
  [36]何启治。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J].当代,1999(3)。
  
  [37]张林杰。《白鹿原》:历史与道德的悖论[J].人文杂志,2000(1)。
  
  [38]王健,李文军。试论《白鹿原》中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J].苏州大学学报,2000(1)。
  
  [39]何西来。章千古事--关于《白鹿原》评论的评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0(2)。
  
  [40]游宇明。走进婚姻与走进爱情--兼谈《白鹿原》中的三个女性[J].理论与创作,2000(3)。
  
  [41]洪治纲。宁静的丰收--陈忠实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1(1)。
  
  [42]公炎冰。陈忠实对新时期现实主义的掘进[J].当代文坛,2001(2)。
  
  [43]张恒学。白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理想的象征--再论陈忠实的《白鹿原》[J].当代文坛,2001(2)。
  
  [44]谭桂林。论《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J].河北学刊,2001(2)。
  
  [45]赵善华。“白鹿”意象与神话意识--论《白鹿原》[J].学海,2001(3)。
  
  [46]李星。走向《白鹿原》[J].文艺争鸣,2001(6) .
  
  [47]高玉。论《白鹿原》对阶级模式的超越[J],理论学刊,2002(3)。
  
  [48]赵德利,孟改正。论《白鹿原》三段论手法的美学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49]吴成年。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J].妇女研究论丛,2002(6)。
  
  [50]李慧。《白鹿原》的修辞艺术[J].小说评论,2003(2)。
  
  [51]李遇春。谈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以《白鹿原》与《创业史》为中心[J].小说评论,2003(5)。
  
  [52]张国俊。新的超越--谈陈忠实近期的短篇小说[J] .文艺争鸣,2003(5)。
  
  [53]龙迪勇。 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54]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M].外国文学研究,2004(4)。
  
  [55]周朔。物化的存在--《白鹿原》女性生存状态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56]袁红涛。简论《白鹿原》的修辞艺术[J].修辞学习,2005(1)。
  
  [57]龙迪勇。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M].思想战线,2005(6)。
  
  [58]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59]洪治刚。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J].南方文坛,2007(2)。
  
  [60]周新民。文学现代性的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J]. 学术研究,2007(4)

        [61]刘进。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 文艺理论研究,2007(6)

        [62]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63]程锡麟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64]王安。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J]. 社会科学家,2008(1)。
  
  [65]周和军。论空间叙事的兴起[J]. 当代文坛, 2008(1)。
  
  [66]林爱民。好一个“大写”的地主--试析《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的创新意义[J].名作欣赏,2008(2)。
  
  [67]陈良梅。从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向--德语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结构初探[J].当代外国文学,2008(2)。
  
  [68]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J],沈阳大学学报,2008(2)。
  
  [69]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 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J]江西社会科学,2008(4)。
  
  [70]龙迪勇。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1]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续)[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2]崔海妍。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9(1)。
  
  [73]彭松。白鹿原上的迷路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 2009(8)。
  
  [74]陈德志。 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J]. 江西社会科学,2009(9)。
  
  [75]谭君强。 论小说的空间叙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76]韩承红。关中方言与文学语言的张力--《白鹿原》的语言解读[J].名作欣赏,442010(6)。
  
  [77]龙迪勇。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J]. 江西社会科学,2010(7)。
  
  [79]邹波。 论空间叙事研究的起点、切入面与展开方向[J]. 求索, 2011(1)。
  
  [80]郭鹏飞。《白鹿原》的文化解读--从朱先生的悲剧看儒家文化在关中地区的衰落[J].青春岁月,2011(16)。
  
  [81]海南。叛逆者的悲歌--《白鹿原》中白灵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2012(1)。
  
  [82]徐桂梅。《白鹿原》审美意象开放特质品评[J].学术交流,2012(3)。
  
  报纸类:
  
  [1]杨田农。新时期农村生活的赞歌--简评陈忠实的短篇小说[N].文学报,1981/5/7.
  
  [2]田长山。我想写一部可以做枕头的书--访作家陈忠实[N].陕西日报,1992/10.
  
  [3]孙见喜。《白鹿原》阅读随笔[N].文汇报,1993/1/24.
  
  [4]少樊。“注目南原觅白鹿”--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N].西安日报,1993/3/13.
  
  [5]常振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N].文艺报,1993/5/1.
  
  [6]南帆。文学·历史·叙事话语--《白鹿原》论之一[N].作家报,1994/1/8.
  
  [7]冰如。明明白白 忠实的心[N].西安晚报,1994/2/19.
  
  [8]白重暄。陈忠实评说《白鹿原》[N].西安晚报,1997/12/29.
  
  [9]贾平凹。上帝的微笑--贺忠实同志获茅盾文学奖[N].三秦都市报,1998/1/3.
  
  [10]吕震岳。 为有源头活水来--陈忠实《白鹿原》获奖感想[N].陕西日报,1998/1/23.
  
  [11]何启治。欣喜·理解·企盼[N],中华读书报,1998/3/1.
  
  [12]高晓春。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访作家陈忠实[N].人民日报,1998/12/12.
  
  [13]颜烈。西安“双璧”直录--人如其名陈忠实[N].西安晚报,1999/6/7.
  
  [14]王朝阳。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兼致陈忠实贾平凹先生[N].陕西日报,2000/11/17.
  
  [15]陈忠实:让文学神圣起来[N].三秦都市报,2001/3/22.
  
  [16]叶平。听民俗知世相--评陈忠实新作《日子》[N].陕西日报,2001/10/21.
  
  [17]刘三余。流水向西--说说陈忠实短篇小说《日子》[N].陕西工人报,2001/11/16.
  
  [18]邢小利。宁静的乡村--陈忠实小记[N].文汇报,2002/5/18.
  
  [19]鹤评。感激陈忠实[N].文化艺术报,2003/3/26.
  
  硕博论文类:
  
  [1]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
  
  [2]张鑫莲。《白鹿原》叙事的多维阐释[D]. 福建师范大学,2005.
  
  [3]叶澜涛。家族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历史画卷[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杨素秋。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D].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5]吕作民。《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D].吉林大学,2006.
  
  [6]张颖。论《白鹿原》的悲剧意识[D]. 延边大学,2006.
  
  [7]李景钢。《白鹿原》与传统儒家文化[D]. 西北大学,2006.
  
  [8]李法玲。女性解放的破产和对传统的回归[D]. 吉林大学,2007.
  
  [9]胡佳佳。历史与道德的冲突张力[D]. 浙江大学,2007.
  
  [10]王倩。民俗信仰·父亲原型·文化意象[D]. 陕西师范大学,2007.
  
  [11]李小红。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秦地小说--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7.
  
  [12]王昌正。追随与超越--陈忠实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7.
  
  [13]刘怀欣。《白鹿原》中白鹿意象的原型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4]姚芮玲。从比较视野看《白鹿原》对文化与人性悖谬情境的发掘[D]. 陕西师范大学,2008.
  
  [15]耿鹏炜。陈忠实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6]苏丹。《白鹿原》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学,2010.
  
  [17]纪麟。论《白鹿原》对乡村传统儒家文化的挖掘[D].吉林大学,2010.
  
  [18]王春阳。《白鹿原》对现代革命历史的叙述、重建与超越[D]. 西南大学, 2010.
  
  [19]李之馨。《白鹿原》与白鹿原--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解析《白鹿原》[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0]王菲。论白蛇传的神话重述[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1]王荣。论关中文化与陈忠实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2]李兰。《白鹿原》的家族叙事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3]王娇。陕西三作家小说创作比较论--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为例[D].河北大学,2012.
  
  [24]张婷。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D]. 河北师范大学,2012.
  
  [25]田真贤。陈忠实中短篇小说论[D].湖南大学,2013.
  
  [26]王虎。《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
  
  自述类:
  
  [1]陈忠实。深入生活浅议[J].人民文学,1982(11)。
  
  [2]陈忠实。创作感受谈[J].文学家,1986(4)。
  
  [3]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问答[J].小说评论,1993(1)。
  
  [4]陈忠实。文学这个魔鬼[N].西安日报,1993/7/1.
  
  [5]陈忠实。《梆子老太》后话[N].陕西日报,1994/1/10.
  
  [6]陈忠实。兴趣与体验--《白鹿原》获奖感言[J].当代,1995(1)。
  
  [7]陈忠实。《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后答问录[J].延安文学,1997(6)。
  
  [8]陈忠实。有关写作的三个话题[J].延河,2001(1)。
  
  [9]陈忠实。我的文学生涯[J].小说评论,2003(5)。
  
  [10]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作品文集类:
  
  [1]陈忠实。初夏[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
  
  [2]陈忠实。乡村[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陈忠实。四妹子[M].中原农民出版社,1988.
  
  [4]陈忠实。到老白杨树背后去[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陈忠实。夭折 [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6]陈忠实。白鹿原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7]陈忠实。陈忠实中篇小说选萃[M].西安出版社,1993.
  
  [8]陈忠实。陈忠实短篇小说选萃[M].西安出版社,1993.
  
  [9]陈忠实。陈忠实爱情小说选[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3.
  
  [10]陈忠实。蓝袍先生 [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11]陈忠实。地窖[M].台湾汉湘出版社,1994.
  
  [12]陈忠实。陈忠实创作申述[M].花城出版社,1995.
  
  [13]陈忠实。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M].华夏出版社,1996.
  
  [14]陈忠实。陈忠实小说精选 [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
  
  [15]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五卷)[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
  
  [16]陈忠实。生命之雨[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7]陈忠实。康家小院[M].河南文艺出版社,1997.
  
  [18]陈忠实。告别白鸽[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19]陈忠实。陈忠实散文典藏本[M].华夏出版社,1999.
  
  [20]陈忠实。家之脉[M].广州出版社,2000.
  
  [21]陈忠实。走出白鹿原 [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
  
  [22]陈忠实。日子[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3]陈忠实。陈忠实散文[M].解放军出版社,2002.
  
  [24]陈忠实。原下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5]陈忠实。原下的日子[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26]陈忠实。陈忠实文集(七卷)[M].广州出版社,2004.
  
  [27]陈忠实。关中故事[M].昆仑出版社 ,2004.


  后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随着毕业论文的结束也即将告一段落。回想漫长的求学之路,不禁感慨颇多。借此机会,对无私帮助我的父母,耐心指导我的老师,悉心陪伴我的好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李建周副教授。很幸运,从本科到研究生,他一直是我的导师。生活上,他像一位兄长,耐心帮助学生;在学习上,他时常鼓励我不断进取。尤其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李老师更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因为不善表达,一直没有向李老师表达心中的感激。在此,衷心祝福老师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同时也要感谢论文开题时,郭宝亮老师、周雪花老师、李静老师给出的修改建议,让我从迷茫中找到了方向。还要感谢马云、陈超、胡景敏、李惠敏、王勇老师,他们的授课内容,拓宽了我的学习范围,对我的论文选题也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还要感谢 2013 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各位同学,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同学关系。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子女众多的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顺利的完成学业。为了供我读书,父母一直以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其他姐妹放弃了求学机会。他们是我求学道路上前进的动力,我也会努力学习、工作来回报他们的恩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