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安塞腰鼓的变迁与传承

时间:2017-01-12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960字

  第四章 安塞腰鼓的变迁与传承

  民间舞蹈是一个深邃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当人们跳起一种舞蹈时,就承担了对此舞蹈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因子的传承任务,观众可以从舞者的动作和神韵上体味到该舞蹈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民间舞蹈保护下来并传承开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有义务将这些带有矍铄文化气韵的艺术瑰宝继承下去,再传扬开去,直至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与舞蹈融会贯通,达到人舞合一。

  通过艺术在社会、文化场景中的展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民间舞蹈本身,更能够清晰看到民间舞蹈在艺术场域中的身份塑造与艺术身份认同的过程。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研究也不能仅仅针对舞蹈本身,而且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众多为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做出贡献的民间艺人的行为。安塞腰鼓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离不开民间艺人,安塞腰鼓传统的、不离本土的传承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民间艺人实现的,没有他们对于安塞腰鼓的热爱,传承活动难以实现。

  4.1 安塞腰鼓的变迁发展。

  "一个舞种的传衍、发展,不论有多少主体、自然因素,也无法超越环境为之提供的综合条件。它只有在与环境相适应的情况下,才得以保存、发展,反之则要改变自身以求对环境的适应。

  "安塞腰鼓在近代的变迁发展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变迁以及文化组织变迁息息相关。

  4.1.1 传承·变异--民俗活动变迁对安塞腰鼓的影响。

  由于民俗活动具有传承性的发展特征,因此,安塞腰鼓仍保留了在春节民俗活动以及庙会等活动中表演的传统。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安塞当地的各类民俗活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变迁,安塞腰鼓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如果说传统习俗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存在、传承、逐渐固化,同社会结构形成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改革开放的一个最显着的结果,便是打破传统农村封闭、半封闭的状态。

  "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汹涌奔腾,安塞腰鼓及其所参与的民俗活动也必然发生了变化。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安塞县地区的庙会活动逐渐减少,祈雨等祭祀风俗也几近灭绝,安塞腰鼓在民俗活动中的出场机会大为减少,只有在春节前后的庆典活动和一些商业演出当中才可以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

  尽管随着安塞民间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安塞腰鼓在舞台上的表演机会不断增多,但其长久以来生存发展的土壤却在不断失去,民间表演机会的减少使得安塞腰鼓在民间的传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4.1.2 舞台·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对安塞腰鼓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安塞腰鼓的文化形态的分析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末之后安塞腰鼓在其文化形态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变迁情况。而这些变迁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各种文化组织形式的影响。

  安塞腰鼓从自编自演逐步发展到参加乡、县、市(区)、省和全国调演、比赛、会演、庆典等,从 1950 年的国庆大典汇演、1953 年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到国庆六十周年会演、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获奖层次逐年提高。安塞腰鼓从走乡转村、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走向电影电视和现代传媒,走向世界性的大型文化艺术舞台,在全国和世界舞台上展示其艺术魅力。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安塞腰鼓以往所具有的消灾、祈福等实用功能与精神功利性需求逐渐减弱,而艺术审美、追求经济利益与名誉等功能逐渐占据上风,其表演中的物质构成因素与舞蹈形态也为了突出和迎合这些功能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安塞腰鼓的蓬勃发展态势引起了当地各级文化组织的重视,从基层的文化组织,到县级的文化组织,都将以其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发展放在议事日程之中。如今,安塞县村村有文化室,有专人负责,为安塞腰鼓等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提供人员和场所的保障;镇镇有文化站,由财政定额划拨款项保障安塞腰鼓的发展,同时配备站长和工作人员,负责本乡镇文化艺术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对外演出等;文化局是全县负责文化艺术工作的组织管理,每年定期对各类艺术人才进行技术培训,组织队员参加各级各类艺术人才技术培训,组织各乡镇腰鼓队队员参加各级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演出活动。全县文化艺术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促进全县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已成为安塞对外提升知名度和展示形象的主要形式和窗口。在各级文化组织的蓬勃发展中,安塞腰鼓的发展也得到了人员和经费等多方面的充分保障。

  4.2 民间艺人对腰鼓文化传承的贡献。

  对于民间艺人的讨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从学理上进行探讨的人也不少。

  对于民间艺人的定义,黄静华认为,"民间艺人指的是那些生活在固定社区,掌握着社区的艺术知识,在艺术活动中常年担任着固定的工作,而且其艺术身份得到社区内部成员认同的人。只要接触过民间艺人,便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他们追问、推断、类比、模拟、综合,尝试音乐和舞蹈间的各种配合,关注各种组合可能引起的反映,最终形成自己的模块和风格,供观众欣赏,也供他人学习。

  "刘锡诚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定义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此外,学者们还从具体的领域对民间艺人或者传承人进行了讨论。

  以此为参考,在本文中,安塞腰鼓民间艺人指的是那些进行腰鼓表演、从事腰鼓制造的表演者和手艺人,他们注重挖掘腰鼓文化、关注腰鼓文化发展,为安塞腰鼓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4.2.1 保护和传承了安塞腰鼓文化。

  安塞腰鼓能够传承至今,是通过古今无数的民间艺人的贡献实现的,没有民间艺人的努力传承,就没有安塞腰鼓的发展和繁荣。今天的民间艺人仍然活动在安塞腰鼓的传承和保护上,他们在不同方面为安塞腰鼓努力着,其中,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不仅如此,他们是民间安塞腰鼓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领头羊,在安塞腰鼓的传播、传承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安塞腰鼓的杰出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高向成老先生从事腰鼓表演 60 余年,他所掌握的 15 种腰鼓表演技艺及安塞腰鼓即兴表演,是陕北流传至今的 5 种鼓乐中体系最完整、风格最纯朴之代表;安塞腰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怀荣老先生虽过古稀之年,但在打腰鼓时依旧腾跃有力步伐稳健,敲击动作潇洒灵活,他的徒弟周志塞也打得一手好腰鼓,也收了很多徒弟,并常到安塞县城进行腰鼓表演并受邀四处参加演出,把安塞腰鼓打出了延安、推向了全国,这些老艺人对于安塞腰鼓之文化传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4.2.2 创新了安塞腰鼓的舞蹈样式。

  安塞腰鼓的发展建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从最初的祭祀之用,后向健美操方向发展,成为校园体操和学生课间操的重要内容;安塞腰鼓还向舞台方向发展,这些贡献当然与歌舞艺术团的艺术工作者是分不开的,但是民间艺人也有功劳,因为很多的艺术工作者得到了民间艺人的帮助、指导和建议。马宏斌老师是有名的安塞腰鼓教练,他在教授学员、徒弟腰鼓技巧时,经常是取别人之长融汇到自己的教学编排中。还有一些民间艺人直接参与了舞台的表演,尽管他们不是编导,但是他们对安塞腰鼓的深入理解和优美的表演,使得舞台上的安塞腰鼓更加接近原生态。除建华、真武洞、沿河湾等乡镇的腰鼓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之外,较为传统的腰鼓打法也逐渐得到了创新。还有一些热爱腰鼓运动的年轻人,不断摸索、创新出更多新的跳法、打法,与老年人、中年人的舞蹈不同,他们更寻求舞蹈队形的变化、腿部动作的变化,这些都与他们的热爱腰鼓和努力分不开。

  4.2.3 促进了安塞腰鼓的传播与宣传。

  无论安塞腰鼓源于何时何地,如今都在以如火如荼之势向不同的地区传播,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都是安塞腰鼓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努力的结果。不仅如此,艺人们还将自己的知识传向不同的人群,如大学生和艺术工作者,一些艺术家多年后还在内心深处感激那些传授过知识给他们的民间艺术家54.

  1979 年,安塞腰鼓第一次走出县城,参加了陕西省群众业余文化会演,获得创作甲奖,从此安塞腰鼓便不断代表安塞县对外参赛、参加会演、调演和电影电视拍摄;同时,安塞腰鼓代表中国出访德国参加"柏林亚太周"中国节、赴泰国参加"中国政府打造文化品牌"等重大国际活动。这些都离不开腰鼓艺人们的积极参与,高向成、马宏斌、马增奎等腰鼓艺人都曾多次参加过中外的大型表演活动。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超的演技获得"中华鼓王"、"东方神鼓"和"天下第一鼓"等称号。在安塞腰鼓逐渐名扬四海的过程中,安塞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也逐渐为全国所熟知,在民歌、剪纸、绘画等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可喜成就,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间曲艺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使安塞县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安塞腰鼓民间艺人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也不是所有的民间艺人对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全面的贡献。事实上,很多民间艺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存在,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他们对腰鼓文化的热爱。

  4.3 安塞腰鼓民间文化传承人所面临的传承困境。

  民间艺人一直被认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和主要贡献者,但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还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因此,重视这些问题是很必要的。

  第一,传承者与被传承者的缺失。安塞县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如今已经年事已高,有的已经离世,较年轻的民间艺人对安塞腰鼓的背景与底蕴一知半解,似乎并没有得到老一辈艺人的"真传".所以,当今的民间艺人的技艺水平、创作水平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如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历史、政治和当代社会状况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那些掌握着"绝活"的民间艺人去世之后,就代表着一门技艺的失传,或者是关键技术的失传,后来者显然不如以前的民间艺人。例如,很多的现代民间艺人对于安塞腰鼓的舞蹈能力、创作能力、对于其中蕴含的黄土文化的理解能力都不如老一辈民间艺人,人们对于民间艺人的理解越来越简单,舞蹈越来越没有韵味,技艺难以独树一帜。因此,如今的安塞腰鼓爱好者多于真正的腰鼓手,更不用说在腰鼓手中享有威望、能够引领腰鼓发展的真正的民间艺人。

  第二,腰鼓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安塞腰鼓较为盛行的几个乡镇,一些乡镇的年轻民间艺人茁壮成长,但更多的乡镇、地区出现民间艺人青黄不接的情况。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没有人再愿意去学习腰鼓、传承腰鼓。如果不是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等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年轻人就更没有学习安塞腰鼓的欲望。只有到了暑期寒假,才会出现较大规模的青少年学习腰鼓的热潮。这说明了一种现象,就是民间艺人(包括这个地区的大多数成员)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他们有着改善生活条件和质量的欲望,尽管文化保护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按照昨天的方式来度过今天的日子,如果说,安塞腰鼓的传承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他们必须首先满足生存条件,这种矛盾不只在安塞,在其他民俗文化地区同样普遍存在。作为安塞腰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孙女居住的房屋破败,窗户上没有玻璃,而是用塑料布盖着。他曾说,家里负担沉重,打腰鼓的收入有限,非遗传承人每年 8000 元的补贴是其艰难生活的希望。

  第三,民间艺人的权利无法保障。很多民间艺人到外地打工,尽管其工资与他们在村子里的收入相比增加了很多,但他们并未得到与地位、才艺相配的工资,并且还使腰鼓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困难。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应在此方面做出贡献,如模仿日韩等国的做法:(1)政府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补贴这些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2)通过国家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3)以带徒授业的方式留住传承人.这样做的结果可以避免因艺人出走而影响乡土文化传承。另一些学者指出,传承人享有的权利有民间艺术权、着作权、表演者权.具体地讲,民间艺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享有法律上的权利:(1)署名权,即原始材料提供者在提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时表明其提供者身份,并在该作品上注明的权利;(2)发表权,即原始材料提供者有权利决定自己所掌握的作品或信息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3)传授权,即原始材料提供者有权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民间技艺传授给他人的权利;(4)获得报酬权,原始材料提供者因向他人提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而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5)获得资助权,即原始材料提供者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资助的权利.但是,专家们的意见与政策制定和落实还相差甚远,目前的情况是民间艺人的工资状况应该得到改善,尽管公司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但政府还是能够为此做出努力。

  第四,国家政策对民间艺人保护重视不足。"保护民间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抢救优秀的民间艺人".人们在深刻认识到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却无法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民间艺人实施保护。

  此外,民间艺人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没有与其经济挂钩,文化部授予了一些"国家级民间艺人",但他们的所得依然少得可怜。但是,如果某个单位的人员获得了"国家级突出贡献者"的称号,那他将终身受益。

  这种现象对于没有组织归属的民间艺人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4.4 民间艺人传承困境的解决建议

  一个动作、一段唱词、一套舞蹈,承载着安塞腰鼓的历史与文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其主要原因是后继无人。安塞腰鼓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传承发展亦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便是传承人。保护好传承人、培养好传承人,这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便能够生存、延续,并发扬光大。

  首先,要改善老艺人的生活条件。通过政策调整来进一步改善生活困难的老艺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对于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艺术之传承人,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并为其办理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只有保护好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才能使他们在有生之年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人,避免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

  其次,要加强对年轻艺人的培养。积极搭建年轻人从艺、学艺的平台,尽力为有志向传承民间艺术的年轻人提供表演、展示的机会;同时,政府要加大在培养年轻艺人方面的资金投入,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场地建立、人才培养等。只有培养好年轻艺人,民间技艺才能够得到表演和展示的机会,民间艺术文化才能够顺利传承下去。

  第三,要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提高民间艺术的知名度,政府可通过合理的市场运作使民间艺术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当代社会、人文环境的结合。政府还应该通过命名、认定、表彰等手段,大力宣传民间艺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给予其相应的荣誉,提高其社会地位,使其获得与技艺相匹配的社会名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传承热情,也使年轻一代感受到文化自豪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作出贡献。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