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能够直观地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是美的艺术,充分表达舞者的内心感受,反映的是真实的艺术.在最近的舞蹈比赛中,往往以舞蹈中的难易系数评价舞蹈是否突出.所以,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也是舞蹈技巧,对舞蹈自身魅力及其中的感情没有过多的追求.作为高校的舞蹈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感情教学的培训,面对舞蹈作品时也要从情感出发,分析体会舞蹈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而从理论教学过渡到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身体素质
学生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建立在舞蹈基础动作之上的,评价个人舞蹈功力时,舞者的反应速度和平衡感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舞者个人的身体协调度是表现舞蹈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训练中能够提高舞者的舞蹈技巧。要想提高自身的舞蹈素质,一方面要训练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训练自我感觉,要想完美展现舞蹈动作需要舞者全身心的投入,在表现中手指和脚趾动作能够看到舞者的舞蹈表现力,还有更多的细节也能得以展现,舞者要把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将每个动作都赋予感情,这样的舞蹈感染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在舞蹈教学中,创造性舞步的展示需要具备舞蹈想象力,在艺术想象力的激发中才算是内心深处灵魂的表达。教师要将舞蹈训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内在潜能,艺术高于生活却又来源于生活,舞蹈中的形象一般都源于生活,舞蹈形象在表现生活的过程中又审视生活,在表达人物心理的过程中,经过理性的分析和全身心的感受,切实将自己融入到表达角色中,这样舞蹈表现力也会展示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面对生活事物时可以对比想象,看到花朵要与舞蹈中的相关乐器相联系,例如,牵牛花和军号的形状就不谋而合.在看到春雨时,就应该联想到万物复苏的场景。这样的想象、联想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将自己的感情自然地融入到作品中,全面展示舞者的舞台表现力。
三、把握音乐节奏,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
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者就失去了艺术魅力.在音乐的帮助下,舞者的动作更加的灵活、丰富多彩、富有动感,在动作、音乐与舞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时,舞蹈表现力更是"不期而遇".舞蹈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是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感情的世界中去欣赏音乐的律动,将音乐扩散到身体周围.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音乐节奏感鲜明的同学,其舞蹈表现力明显高于音乐节奏感不强的同学.在评价舞蹈表现力时,音乐节奏感也是一项标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给学生讲清楚音乐的节拍,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还要全面地给学生介绍音乐的主要类型,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四、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高校学生要拥有高水平的舞台表现力,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现在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获取知识,更需要教师教授舞台技巧和舞台能力。教师要勇于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行的情景教学。例如,在学习各个民族民间舞时,就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族的文化纪录片,让学生对其民族文化有初步的把握,然后将学习的重点放到舞蹈学习上,这样,学生在掌握民俗民风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精髓。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教学。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仔细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舞蹈表现中的不足,对内心自卑的学生不可以置之不理,要鼓励学生,和学生深入交流,掌握其思维动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表演意识。
五、结语
除了以上四种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建议,学生还需要加强学习,在提高综合素质过程中提高美学修养。舞蹈不是一门单一的艺术,它展示的是社会的风俗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意识。舞者要想将舞蹈表现得更有感染力,必须掌握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们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知识,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也必须传授。
参考文献:
[1] 李美虹。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3):163.
[2] 韩琳。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