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概述
2.1 国内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概述
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出处 1)此行为参与者主要涉及用户、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及支付清算系统,按参与者职能可将流程分为支付、结算和清算三个环节。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管理结构与清算中心、商业银行各司其职独立开展业务、银行卡清算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各有侧重、互联互通的支付结算体系。其中,商业银行各类支付结算产品都是依托于上述三个基础环节建立的,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对象不同、应用渠道不同、使用介质不同、支付结算的效率也有所不同。虽然各行的支付结算产品趋同性越发明显,但该项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架构与产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2.1.1 支付结算业务的主要产品架构
支付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已有数十年历史,随着支付工具、支付数段、结算系统、结算方式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可以通过图 2-1 来了解整个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产品体系的划分。【1】
1)现金结算现金结算主要是指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供求双方以现金形式完成应收应付款结算的方式。该结算方式一般在买卖双方间直接交易,不需要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因此使结算更加直接、简便,但同时受现金实物交易中运输、传递、携带和保存等方面的限制,现金交易存在安全性和可控性等方面的隐患,不适用于当今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本文研究中涉及的结算方式以非现金结算为主。
2)票据结算票据是指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约定自己或者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的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转让的有价证券。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单就票据的形式而言,可分为传统纸质票据贺电子票据两大类。
从目前国内票据市场的特点和规模来看,支票交易的金额与笔数占据市场份额的 90%以上,虽增速呈逐年放缓的趋势,但依旧在票据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此外,商业汇票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出票用户也具有一定行业特点和地域特点,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出票人。相对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本票业务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传统票据业务都是银行柜台完成的,而随着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票据也在快速发展,且在市场上的增速十分引人关注。
3)汇划结算就商业银行而言,汇划业务一般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途径办理的结算业务,主要包括电子汇兑业务、委托收款业务、托收承付业务和国内信用证业务等。其中,电子汇兑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常见、最基础的柜面业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转账汇款业务。商业银行依托本行和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可以为客户实现本行系统内、本行与他行间的本、异地支付结算,支付可选择加急和普通两种方式。
4)电子结算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自身支付系统的建设,同时广大对对公、个人客户也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支付效率、负载能力、安全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与结算的应用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一致目标,电子支付与结算具有快捷、便利、高效、安全、环保等多种优势,很快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与广泛使用。电子结算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电子支付与结算的主要渠道和平台,电子银行业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与产品创新的重中之重。所谓电子银行,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离柜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上述所有业务与相关产品均可根据服务对象分为对公电子银行业务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两大类。
2.1.2 我国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现状
传统和现代支付结算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支付清算体系作为金融的基础设施为商业银行对外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中与国民经济活动中各参与者进行直接接触的金融机构,借助这一平台将支付服务与结算功能融入到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充分发挥了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中支付结算业务在探索中前行。一是在商业银行账户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支付结算需求的产品体系,如票据、银行卡、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二是在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可以满足用户跨系统、跨地区、跨介质进行支付结算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如跨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新一代跨行支付系统等。
此外,为了保护支付结算活动中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明确支付结算过程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支付结算系统的稳定运行,我国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办法、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主要法律包括:票据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电子签名法、公司法、发洗钱法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对监督支付结算市场参与者行为、规范支付结算市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国内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概述
所谓现金管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其优质企业客户提供的一项综合金融服务,该服务的目标是协助企业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的流动速率、使用效率和收益率。现金管理通过对银行各类产品进行打包、组合,为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别金融服务定制。
随着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大型跨国集团和外资银行的进入,现金管理业务也随之进入中国市场。业务开展 15 年来,几乎国内所有大型商业银行都拥有了一套自己的现金管理品牌、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现金管理业务也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间竞争大型集团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的重要营销手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拥有的现金管理品牌分别为:【2】
2.2.1 现金管理业务的主要产品架构
从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的服务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境内企业现金管理和全球现金管理两大类。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将现金管理业务分为信息服务、集中收付款、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等多个子类。可以通过图 2-2 来了解整个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产品体系的划分。【3】
1)信息类现金管理服务信息类现金管理服务是商业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型企业客户对于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现金管理信息的获取、监控与管理要比资金交易更为重要。现金管理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账户信息、资金流动信息、交易信息,从而协助集团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用多种多样的服务手段,快速、及时、全面、准确的为客户提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信息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间现金管理服务竞争的焦点。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集成应用的大背景下,与传统集中收付、资金池、票据池等现金管理产品相比,信息服务类产品覆盖面更广,客户适用性更强,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收付款类收付款服务是商业银行为对公客户提供的最基础、最普遍的结算服务,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电子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银行也在收付款形式、工具、产品组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商业银行在原有现金、支票、转账、汇兑等传统收支结算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子平台的定向收支控制、支付额度控制、账户余额控制等收支监管功能。例如,账户收支管理服务可以根据客户自身的财务管理需要,对客户指定的账户实现特定的收、支功能的管理,协助客户对有指定用途的账户进行有效管理;账户资金监管服务,则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需要充当第三方监管的角色,银行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对账户的用途、使用权限、支付金额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监管。3)流动性管理类从行业内的普遍定义来看,流动性管理服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提供资金的集中、调度以及短期融资的工具,满足客户支付需求,使客户保持最佳的头寸管理。随着近年来市场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对公客户--特别是集团大客户,对系统内部资金周转、资金收益和融资成本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目前通过法人账户透支、账户日间透支、票据托管、票据融资、票据池和实体资金池等产品为集团企业提供资金、票据的头寸管理和流动性控制。
4)供应链金融类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简称 SCF,是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以及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活融资服务。即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概括来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现金管理产品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
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需求日益迫切,供应链金融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的关系,完全颠覆了传统融资模式下银行和单个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为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此外,上下游企业通过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体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并与核心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针对链上不同角色的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在降低融资风险的同时带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涉及的银行产品如图所示。【4】
5)外币类商业银行提供的外币类现金管理服务主要用于协助集团企业将境内企业内部成员单位的外汇资金集中到总部或境内母公司(或指定公司)账户进行统一管理,以调剂境内成员单位之间的外汇资金余缺。在现行法规框架下,境内企业成员、公司之间以集中管理为目的的外汇资金划转,有两种可行的模式:一是依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财务公司进行外币资金归集;二是依照《贷款通则》的规定,通过外汇指定银行以委托贷款的方式进行。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集团财务公司,因此,下文所涉及到外币资金归集的内容,均是基于第一种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的。
2.2.2 现金管理业务的作用与意义
现金管理业务在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理念、手段、创新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体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为集团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服务方案目标是为企业实现财务上的“三高一低”变“三低一高”,即将传统财务模式下的高存款、高贷款、高成本和低收益转变为现代现金管理模式下的低存款、低贷款、低成本和高收益。显然,企业财务可以通过现金管理服务直接获益,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对公客户实施现金管理过程中反而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
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一方面是依托银行系统对企业用户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在降低个体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从依赖存贷差向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经营转型;另一方面,现金管理服务可以更好的吸引客户,提高企业财务对银行系统的依赖性与粘合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在银行的结算、代理业务量,具有规模效应。此外,现金管理业务的实施有利于扩大集团分支机构在本行的客户群,对提升全行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重要作用。
综合来看,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是基于银行强大的信息科技力量、自身网点覆盖程度和庞大的客户群体三个条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银行传统的柜台、现金支付结算方式早已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和海量日常结算业务的需要,因此,企业实施现金管理首先需要的是一套安全、稳定、高效、功能强大的银行系统来为其提供服务。其次,“水泥+鼠标”的商业银行模式为企业办理现金管理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服务支持,大型集团客户下属分支机构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拥有更广覆盖范围的营业网点成为企业考量合作银行的关键性指标之一,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线上业务与线下流程的合理衔接也成为考量一个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开展水平的一面镜子。第三,在商业银行改革和经营转型的大背景下,现金管理业务有效带动了对公开户、电子银行、法人理财、国际业务等新型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稳定增长的有力推手。
2.3 国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发展概述
2.3.1 银行与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必然联系
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演变与商业银行的诞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商品买卖和交换不能满足人类日常活动的时候,货币作为一种等价物成为了公认的支付介质,从而融入到整个交易过程当中。银行也正是在被赋予了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大职能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背景的,从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演变,也正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各主体交易需求发生变化的结果。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股份制银行,随后于 1844 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又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支付清算关系、商业银行同业间的拆借关系、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成为构建现代银行金融体系的基础架构。此外,西方国家长期混业经营的模式,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支付结算业务时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更灵活的产品与服务。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已从传统的经营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业务转变为集证券、贵金属、融资租赁、保险、信托、咨询、电子信息化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机构。
2.3.2 外资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纵览
外资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40 年代,总观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70 年代,在单一支付结算的基础上提供支票锁箱和主动上门服务;第二阶段:70-80 年代,开始出现简单的资金归集、下拨和头寸管理服务,同时,扩展了自动对账单、账户综合报告等信息类服务;第三阶段:90 年代-本世纪初,在上述业务基础上增加了代理支付、资金池、票据池、全球业务、投资理财等产品与服务。目前,以花旗、摩根大通、德意志、渣打等为代表的一批欧美银行,均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和完整的现金管理服务。这些银行在全球现金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同时也在高端市场中占据较高份额,客户分布、网络布局和产品体系都已经十分成熟。下面以欧洲和美洲两家最具代表性的银行--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为例,对其现金管理业务的发展以图表的形式进行简要对比。【5】
实际上,除以上对比的两家外资银行外,上述多家大型国际化现金管理银行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同质化现象都比较严重,这与目前国内现金管理市场的特点比较一致。为了保持各自的市场竞争力,争取客户份额,各家外资银行都在寻求差异化的突破口,如产品的客户化定制、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开发销售和实施各环节的协同、系统运行稳定性和效率上的提升等等。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 IT 系统的投入,实现现金管理业务的全球化发展,将成为各行下一步发展该业务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