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浙江文化产业财政扶持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12444字

  4 浙江文化产业财政扶持案例分析

  宁波是浙江省内仅次于杭州的大型城市,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自2004年起,宁波将文化产业确立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全面推进文化发展“1235”工程为切入点,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财政扶持等多种手段,打造10个特色文化集聚区,精心培育2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重点建设30个文化工程项目,有选择地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确立产业基础。在这一大框架下,宁波全大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发展、多元化投入、融合化推动的发展态势,2014年宁波市统计局发布相关数据,宁波全大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73. 85亿元猛增到2013年底的361. 37亿元,十年内产业增加值翻了两番以上,同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也从2004年的不足3. 5%猛增到2013年的5. 12%。近年来,宁波市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已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影视、文具、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行业逐步延伸到演艺、会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初步形成了现代文化产业群,行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从地方特色经验角度来看,宁波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多得益于宁波建立并不断完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平台。2006年,宁波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专项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同时,县市区和市政府釆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重点发展和扶持了一大批行业业态好、发展潜力大、成长性良好的大中型文化产业项目,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引导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截止2013年年底累计共有国家、省、市三级产业示范基地51个,这批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拉动当地一大批中小文化企业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凸显规模效应。

  本章援引宁波市江北区政府扶持文化产业和鄞州区博物馆行业政府财政扶持作为研究案例,说明对于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这一充分反应政府财政扶持成果的指标而言,通过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和改善企业(产业园区)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产出结果的影响。
  
  4.1江北区政府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分析

  4.1.1江北区文化产业基本情况介绍

  江北区是宁波核心老三区之一,是宁波对接上海大都市圏的北门户,全区占地面积约208平方公里,是核心市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全区共有户籍人口近28万人,外来人口 35万人左右。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江北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多举措推进行业发展。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文化产业在江北区稳步发展,具体而言,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文化产业增速明显,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区文化产业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远高于当地GDP年均增长率。同时文化产业中企业成长迅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大量行业优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脱颖而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井。据江北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科统计,2013年全区文化产业中共有两上单位(规上工业和限上服务业)9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0家,限上服务型文化产业79家。2013年全年上述企业共计实现利润增加值6. 28亿元,占当地同期GDP比重的近3. 5%。根据现行统计口径,江北区统计部门对有可能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的单位进行了初步梳理,从梳理情况看,共计可增加两上文化产业企业15家,其中规上工业2家,限上服务业13家,如反映在全年数据上,可新增增加值13782万元,占当地GDP比重有望再提井0.8个百分点。

  (2)产业内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新兴产业加速形成。从全区文化产业总体结构来看,服务业文化企业处于明显主导地位,且所占文化产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根据江北区统计局编制的全区分行业产业统计数据揭示,在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比例接近于1: 1:3,显示江北区文化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增长质量得到明显提井,产业升级有序推进,产业外部性曰益明显,对当地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愈发凸现。近年来,江北区“外围层”在总体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稳步增长,正在成为新的行业增长点。颇具当地特色的影视文化业、广告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在江北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产业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3)产业品牌曰益成熟,产业集聚加速推进。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江此区文化产业发展与鄞州区等先进兄弟县市区相比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是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在此前多年的发展中,江北区已经在文化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诸如合茂信息、联合广告、奇e国、英皇舞美等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企业,逐步成长为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标杆,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这批行业内企业已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号召力,自身成长壮大十分迅速,同时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与此同时,江北区财富创意中心、白沙婚庆广场、宁波大学科技产业产业园区、创意1956等文化产业产业园区曰趋成熟且各具特色,在区域经济内形成气性互动优势互补,吸引大量相关文化企业争相落户,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落户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4)特色产业招商模式曰趋完善,节庆效应迅速扩散。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江此区文化产业招商中不断创新并加以完善的成功运作模式,通过连续举办中华慈孝节、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等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文化产业客商争相入驻,在区域内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迅速成长壮大的良好商业氛围。中华慈孝节作为江;Ik区一项特色节庆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成为江此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2012年以来,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号召,中华慈孝节顺应时代潮流华丽转身,成为江北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一节庆平台,近两年来,中华慈孝节为慈城古县城引入大量影视创意产业企业入驻,使慈城古县城成为宁波市影视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4.1.2江北区政府财政扶持文化产业措施

  江北区明确将文化产业确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通过采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WOT分析法”这一常规分析手段,可以看到江北区发展文化产业优势与不足。

  由于起步较晚,江此区文化产业仍明显处于“小狗经济”时代,行业内绝大部分企业为成长型小微企业,真正成规模,上档次,在相关子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的优势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在这种行业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瓶颈显而易见。

  一方面,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分散,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江北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艰难。另一方面,强势子行业匿乏。由于江北区文化企业涵盖了几乎产业内所有的子行业,呈现多而散的局面,真正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并不多见,且辖区内文化企业基本都处于整个文化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利润率低,分享不到规模经济、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缺乏充足有效的融资渠道,导致行业内企业成长缓慢,满足市民多样化、时尚化文化产品需求能力薄弱。

  江北区目前拥有财富创意中心、宁波大学科技产业园、白沙婚庆广场、创意1956等多个文化特色产业产业园区,且在全宁波大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些产业园区在实际运作中,经营业绩却往往是乏善可陈,主要原因是:

  其一是产业园区功能单一。大多数产业园区功能大致等同于综合性物业公司,仅仅负责提供市场管理、秩序维护等低层次服务,不能综合统筹运用各种资源提升整个产业园区品质,为入驻企业带来超想象的发展空间。而且部分产业园区市场定位模糊,如创意1956产业园区内,贡献产值和利税值最大的居然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对于有着较高发展目标的专业性文化产业园区而言,这种运作模式显然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其二是产业园区管理理念落后。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江北区目前绝大多数产业园区管理理念相对滞后,把产业招商更多地视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服务意识缺失严重,这些都成为限制产业园区快速成长的短板。

  针对江北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江北区政为采取三大类措施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一类是财政资金扶持。区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每年由区财政定向投入600万元人民币,主要对文化产业企业设立、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等进行补姑,如在江此区设立民办博物馆,在满足相应展馆面积、展品数量等要求的前提下,设立一家民办博物馆可以向基金申请100万-50万开办补助,每年根据接待人数,享受30万-10万元的经营补助。全区范围内全部文化产业内企业或产业园区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经相关部门认定后,均可享受该扶持基金的扶持。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据江此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科统计,全区共有143家文化企业和7家产业园区享受到该项资金的补助。区政府层面正在积极筹划引入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政府资金占主导的前提下,扩大扶持基金规模,提高专项财政扶持水平,目前已有多家民营资本表现出浓厚兴趣。

  第二类是设立专项政策,通过对特定行业,如影视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信息软件产业等文化产业中的子行业进行补助。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例,在财政扶持领域,措施主要包括:(1)鼓励文化旅游景区(点)上登记、创品牌。对全区涉及文化旅游的景区(点)创建国家级景区给予高额奖励,其中成功创建5A景区(点)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创建4A景区(点)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创建3A景区(点)的,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以慈城古县城为载体,积极鼓励创建省级、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后分别给予300万元和500万元奖励。(2)鼓励乡村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慈城古县城、慈城半浦村、庄桥童家村、马径村等省级、市级、区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对成功创建的村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同时设立区级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并会同新农村建设基金共同运作,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慈城半浦村为例,先后投入380万元,以区级文保单位周家祠堂为依托,建设村文化中心;投入上千万资金,先后修复了半浦小学、老安仁庙等公共文化建筑,进一步充实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使半浦村成为华东地区文化旅游重要的目的地,在高铁路网的支持下,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为重点,每年吸引超过30万客流。

  第三类是搭建政府增信平台。由于江此区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较大,新设立企业占比较大,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比重较高,根据金融机构现有的融资规则,这部分企业较难通过市场途径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即使能够得到资金的青睐,相对而言资金成本也显得过高,这些都影响了辖区内文化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为了破解这一融资难题,江北区政府通过设立在区发展与改革局下属的金融办公室,积极协调文化产业内企业与银行对接,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对于部分经营情况霞好,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获取贷款融资的行业内企业,政府釆取各种措施给予信用增进,以满足市场化的融资要求,使之能够通过市场化途径获取发展所需资金。江北区政府与宁波农村信用社积极对接,设立慈孝江北信托基金,创新融资渠道,给予辖区内文化企业以融资便利。同时,通过利率补助的办法,对向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予以利率补贴,增进金融机构向文化企业(产业园区)融资的积极性,多途径解决其融资难题。

  4.1.3江北区文化企业(产业园区)自身吸收能力的改进

  针对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扶持措施要取得预料之中的效果,除了政府因势利导,不断增进财政扶持措施的力度之外,从企业(产业园区)角度增强企业对于优惠政策及扶持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产业园区)自身吸收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增进扶持政策的效果,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协助下,江;11^区文化企业(产业园区)通过苦练内功,提升企业(产业园区)对扶持措施的消化吸纳能力。

  其一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水平滞后,是江此区境内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在经营管理领域普遍存在的短板。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小而散是最大的特点,因此企业普遍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管理领域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文化企业对政府财政扶持的吸纳力度,为此,在政府引导下,江北区文化产业园区和行业内企业通过引进“外脑”来提升管理水平。区重点文化企业奇e国在江此落户已经七年有佘,此前由于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始终徘栖在盈亏平衡点边缘。在2011年进行的二期投资中,在区政府协助下企业引进香港迪斯尼广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和管理,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效益出现明显增长,管理水平显着提高,成为江北区文化产业中的明星企业。除了引进境内外优势企业加强管理外,江北区境内文化产业园区、企业还积极向高校“引智”,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将最新的管理领域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市场实践中。

  其二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育和储备力度。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文化产业领域的业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江北区辖区内高教资源丰富,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坐落江龙,为文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由政府牵头,推动高校设立文化产业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同时,文化企业与高校联手,根据本行业特色,通过长期委培或短期集中授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各层次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了网上文化产业人才库,对文化产业急需人才进行登录备案,在区一级层面上,统筹建立文化产业网上人才库,收录宁波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协助企业积极引进“外脑”资源,促进当地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产业紧缺人才的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吸引力,江北区政府和企业携手,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创新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釆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在户籍、住房、职称、薪酬待遇、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明显的政策倾斜,使江北区逐步成为集聚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的“法地”。

  4.1.4江北区文化产业财政扶持成效及分析

  通过政府财政扶持,江北区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江北区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各项文化产业指标居于全市兄弟县(市)区前列,逐步满足市民曰益多样化的文化产品需求,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域,全面提井辖区内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江北区统计局数据,截止2013年底,全区文化产业年增加值保持在35%以上增速,占当地GDP比重全面突破n,文化产业成为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1】
  

论文摘要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江北区在宁波市县市区中,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起步晚,底子薄。通过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江北区的文化产业迅速迎头赶上,缩小了与先进县市区的差距,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江北区文化产业政府财政扶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果,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是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大,措施多,针对性强。在整个财政扶持政策体系中,江北区既有面向整个行业的宏观层面上的扶持政策,更有针对江此本身具有优势资源禀赋,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的针对性扶持政策。与兄弟县市区相比,江北区的扶持政策力度明显较大,吸引了宁海、鄞州、佘姚等周边县市区的优势企业纷纷落户江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助推力。

  其二是注重提高企业(产业园区)内在的素质。在政府实施财政扶持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财政扶持的效果要更好地显现,产业发展要稳步的推进,扶持企业(产业园区)本身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文化优化以及各层次人才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区政府到街道(镇),到各个职能部门,都从各自工作特点出发,注重培育企业(产业园区)内在的“造血”能力,使政府釆取的扶持政策效果,能够在扶持效果上长久的得以体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江北区文化产业政府扶持效果的凸现,体现的是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增强和企业(产业园区)对扶持吸纳能力两个影响扶持效果的因素同时正向变动的效果。

  两个关键性影响要素同时优化,必然导致财政扶持的效果向良性趋势转化,促进当地文化产业高速健康发展。

  4.2鄞州区政府财政扶持博物馆事业案例分析

  4.2.1鄞州区政府扶持博物馆事业情况介绍

  鄞州区是宁波市11个县市区中辖区面积最大,人口数最为众多的市辖区,截至2013年底,辖区内户籍人口突破100万人。鄞州区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在宁波各县市区中首屈一指。作为基层政府,鄞州区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鄞州区博物馆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格局,截止2013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博物馆36家,其中民营博物馆26家,国有博物馆10家。目前已投入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占地面积435亩,建筑总面积12. 8万平方米,博物馆行业累计投资12. 32亿元,其中民营资本约9. 8亿元,博物馆行业的规模效应得以现象。

  鄞州博物馆行业高速发展有着众多原因,但是能够在很多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发展规模,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无疑是其中重要因素。鄞州区政府将博物馆建设作为提高区域文化软件实力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展现鄞州乃至整个宁波城市形象的窗口和平台,鄞州区对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令人叹为观止。

  针对全社会热衷于参与兴办博物馆的现状,鄞州区政府认为,博物馆在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当地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传播知识、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代表区域文化软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而且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博物馆将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趋势和潮流,因此,鄞州区政府把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尤其是鼓励兴办民营博物馆作为推动当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举措,积极引进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博物馆筹建和运营。

  为更好地发展博物馆,尤其是民办博物馆,鄞州区政府在经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之后,针对民办博物馆普遍存在的人才、资金、土地等众多制约因素,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扶持政策,在2008年年底出台的《关于鼓励促进我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全国首创对民营博物馆的扶持举措予以制度化。制定了条款众多的扶持政策,内容涉及民营博物馆用地保障、人才配备、资金补助等多个领域,对实行低价收费或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按照馆藏规模等次、年均参观人数等内容进行年度补助,同时对筹建民营博物馆的,更是给予一次性400万元人民币补助,这些扶持政策,有效的克服了博物馆筹建和营运领域投入大产出小,经济效益小社会效益大的不足,促进了当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

  4.2.2鄞州区对博物馆行业财政扶持措施

  鄞州区拥有强大的区级财政实力,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开办博物馆意愿强烈,这些都是鄞州区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但是,鄞州区能够达到每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根据国家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水平是每4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仅为鄞州区数字的十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博物馆之乡,与政府对博物馆行业的财政扶持密不可分。纵观鄞州区对博物馆事业的财政扶持措施,具有三个显着特征。

  其一是措施全,力度大。鄞州区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正值全国各地普遍兴办博物馆,宁波也出现了最初形态的博物馆一一鄞县古物陈列馆。凭借着优良的发展博物馆事业的传统,鄞州区在博物馆事业发展领域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后,鄞州区作为最早一批沿海开放地区,草根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区级财政积累了一定的财政实力,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区政府(当时为鄞县政府)就对符合地方政策的博物馆事业予以资金补助,但是由于受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补助力度并不太大,也没有形成大覆盖高强度的完善政策体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鄞州区明确将博物馆事业作为重点培育的特色文化产业来对待,加大了各个领域的扶持力度。2008年8月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之后,正式出台的《关于鼓励促进我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政府财政扶持博物馆事业的内容加以明确,同时形成了覆盖国有和民办在内的所有产权形式博物馆的政策扶持体系,政策内容,涉及资金补助、用地保障、人员配备等多项扶持措旅,对免费和低价收费的博物馆,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和规模等级给予补贴,建民办博物馆最高可补助400万元,解除了许多博物馆开办者后续经营资金筹集难题。与兄弟县市区相比,鄞州区对博物馆事业的政府财政扶持内容最多,补助力度最大,此后同为宁波地区的慈溪、宁海、佘姚、江北等地也先后效仿鄞州区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补助政策,但是补助力度与鄞州区相比,差距甚大,得出的政策效果也相去甚远。

  其二是在财政扶持领域注重主动创新。根据鄞州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及具体情况,鄞州区在推动这一文化产业中子行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推出四大新的发展模式:(1) “合作联办”模式。鄞州积极依托市级文化资源,补足发展博物馆所需的资源和人才短板。在鄞州(宁波)博物馆创建中,这一合作模式得到完美体现。通过实行“一馆两牌、一楼两办、一库两用”的办法,对博物馆进行市、区两级共同投入,共同管理运行,及时整合了各种资源要素,同时也避免了在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领域出现区域内恶性竞争。凭借着这一优良的合作模式,鄞州博物馆在短短5年时间内走完国内大型博物馆普遍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走完的发展道路,成功晋升国内5A博物馆,为宁波增添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2) “企业+博物馆”模式。在国内大多数城市,博物馆投入主要靠政府或是当地社会团地等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鄞州区在发展博物馆事业中,则凸显企业是博物馆重要投资主体之一,在这一思路指导下,鄞州区先后涌现出翔鹰百美甬式家具博物馆、华茂堂美术馆等30余家带有明显企业运行性质的博物馆,既解决了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有限的不足,也为企业打响文化品牌拓宽了思路,有助于企业在投资文化产业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 “景区+博物馆”模式。鄞州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政府积极引导依托文化旅游景区建立当地特色博物馆,如依托东钱湖景区建立南宋石刻公园,依托它山堪景区建立它山石雕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单独并不能带来充裕的现金流,但是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能够提升整个文化旅游的含金量,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旅游景区整体收益的显着提升;(4) “生产基地+博物馆”模式。这一模式的代表是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紫林坊艺术馆,这类博物馆具有明显的特征,即作为文化产业中企业产品展示的窗口,具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效应。

  其三是注重博物馆事业与其它产业互动。博物馆设立之后,需要定期更新展品(据国外相关资料统计,博物馆平均每年要更新30%以上展品),才能保持对受众长久的吸引力,而且博物馆现代化的展示设备维护更新也需要大笔经费,在各地开办博物馆过程中,往往是单纯为了博物馆事业而办馆,缺乏与相关产业互动,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最终导致社会效益也无法长久地维持。鄞州区在博物馆开办过程中,通过政府引导,加大了与其它产业的互动,促进了博物馆与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鄞州区方兴未艾的博物馆建设潮流,不仅仅是针对文化产业,实际上博物馆建设已经融入了鄞州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既是一个城市区域形象和文化底羞的代表,也是拉动当地特色产业和相关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筹码,在发展博物馆事业过程中,郑州区文化产业与工业经济、行业品牌形成了良性互动,博物馆逐渐成为企业全方位对外展现的平台,进而存进文化产业中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它产业互动性的加强,提高了博物馆事业的经济效益,使得鄞州区博物馆更容易通过市场化的渠道,获取信贷资金解决发展道路上的资金瓶颈。政府又通过协调企业与银行之间关系,建立沟通平台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单位的资信能力,使得鄞州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难题并不明显。

  4.2.3鄞州区博物馆经营主体自身吸收能力的改进

  作为政府财政扶持的对象,鄞州区众多博物馆经营主体自身也在不断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提高自身运营水平。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

  其一是建立行业协会,推进资源贡献。2006年,在鄞州区政府的推进下,鄞州区25家博物馆(展览馆)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区级博物馆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现经营资源共享。与其它行业有个显着不同,博物馆事业主要功能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这四大功能的实现,需要海量的资源做保障,以一般博物馆的实力而言,要做到及时的展品更新和设备维护升级,难度很大,经营领域资金缺口往往十分巨大。成立区级博物馆协会后,在展品展示、收藏研究等领域,实现了全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极大地降低了博物馆(展览馆)日常运营的成本。

  在企业文化领域,由于存在区域行业协会这个能够互通信息的交流平台,许多在经营领域好的办法、措施,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在整个区域行业中进行传播,先进带动后进,提高了整个博物馆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还起到协调沟通的作用,避免了区域内经营主体之间存在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会员之间不是其他行业中的激烈竞争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互助互利的共存关系。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行业协会,其功能之一,在于为协会中的会员寻求金融资源提供信誉方面的担保支持,而区级政府作为最后的担保人,为整个行业协会增信,这也降低了区域内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特别是资金实力并不突出的民营博物馆(纪念馆)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经营所需资金的难度,有利于博物馆(纪念馆)经营主体更好地开展经营。

  其二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整合力度。鄞州区政府除了给予辖区内众多博物馆(纪念馆)经营主体开办和运营的资金扶持外,在全国还首创了民办博物馆馆住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规定民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与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享有同样的评定职称的权利,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区政府对文博领域高端人才引进釆取奖励制度,通过落户奖励、贡献奖励、住房补助等措施,从周边上海、杭州等文化发达地区引进高端人才。自2008年年底相关的鼓励政策出台至2012年年底,四年间共计发放补助3780万元,引进人才789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运营是一个需要专业人才数量极大的领域,对于民办博物馆而言,包罗万象地储备专门人才显然不现实,政府部门通过行业协会,整个全区范围内的文博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入库,实时共享,在尊重人才劳动成果并给予正当经济回报的同时,打破经营主体的隔阂,在全区范围内合理调配人才,推进了博物馆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也进一步提高了民办博物馆的运营水平,降低了人才领域的成本支出。

  4.2.4鄞州区博物馆事业政府财政扶持评析

  鄞州区博物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产业中,既有特色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也有综合性博物馆;既有大型国家级博物馆,也有各种中小型博物馆,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示了鄞州乃至整个宁波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底蕴,成为宁波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和物质载体。通过政府针对性的财政扶持,鄞州区博物馆事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大繁荣大发展,领跑全国博物馆行业发展潮流。同时,各级博物馆曰常经营中,能够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盈利趋势的文化产业,而不仅仅是单纯公益性的“烧钱”事业。鄞州区政府财政扶持博物馆事业是浙江省区县级基层政府针对文化行业中的单一子行业的财政扶持的典型案例。为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博物馆事业,鄞州区区级财政对实行低价或是免费的博物馆按照馆藏规模、年均参观人数、举办活动次数等内容给予经费补助,体现了博物馆办馆的社会公益性。鄞州区对博物馆行业的财政扶持,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分了博物馆这一文化产业子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制定了适应扶持对象需求的政策。在政策制定上,涵盖了办馆领域的方方面面,特别重视对民办博物馆这一虽需政府提供财政扶持的经营主体的扶持;为了加强管理,政府对辖区内博物馆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对各类民办博物馆实施定期核查和不定斯抽查,对博物馆展区面积、年最少开放天数、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接受政府补助的博物馆对在校学生、老年人、军人、教师等特殊社会群体一律实施免费开放,并鼓励将这一免费开放制度面向全社会公众进行普及。对民办博物馆实行票价、参观人次和临时展览等审核,年度综合考核,这一考核制度的出台和实施,确保政府财政扶持能够落到实处,能够真正推动产业发展;财政扶持的创新还体现在首创了区域博物馆协会这个文化产业子行业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运作,加强了整个行业内各级经营主体的自律意识,大幅度提高了全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扶持对象对政府出台和实施的财政扶持措施的吸纳能力,提高了政策的实施效用。

  4.3案例综述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政府财政扶持,对全区文化产业主体,或是文化产业中一个重点扶持的子行业的影响。在两个案例中,政府部门财政扶持措施多样且推进有力;受扶持对象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文化,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和综合素养,实质上是两个对政府财政扶持结果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均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因此结果都是政府财政扶持取得了预想中的成果,行业呈现良性高速发展态势。在案例研究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了以下三个现象:

  其一是政府财政扶持贵在创新。自中央政府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关键性战略新兴产业以来,全囯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高度重视,都在不同程度上釆取措施,进行各种形式的财政扶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吸引文化产业客商落户,推动行业繁荣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鄞州区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在扶持对象、扶持方式、组织形式、考核方式、人才队伍建设上都在全国率先进行创新,因此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同为宁波下属县市区,发展产业基础条件相似的余姚、慈溪、宁海等地,由于采取尾随策略,创新意识不如鄞州区强,因此行业发展就明显不如鄞州区迅猛,行业内部“马太效应”十分突出。

  其二是政府财政扶持需要持久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在行业起步阶段,发展缓慢,经营风险较大,经营成果并不突出。政府需要通过金融手段,扶持企业(产业园区)走过一段较长的时期,企业(产业园区)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十年磨一剑”,如江北区推进辖区内休闲旅游、影视创意、信息软件等产业的发展,都是积数年之功才略有所成,鄞州区自2008年出台系统性财政扶持政策,全力突进行业发展,耗时五年左右,才出现全行业大发展的复好格局,这是因为文化产业建设周期较长,见效较慢。同时,政府在制定财政扶持措施时,需要考虑企业(产业园区)各个阶段的需求,根据需求不断调整政策扶持侧重点,以满足企业(产业园区)不断变化的需要,更有序地推动行业发展。

  其三是政府财政扶持需要通过人的因素落到实处。政府的财政扶持,体现在优惠政策和补助资金上,但是无论是执行政策,还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扶持措施要真正见成效,都离不开人才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和储备一批专业化人才,是江北区和鄞州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区和鄞州区是宁波市境内高校资源最为密集的县市区,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资源,及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加快各层次专业人才和经营性人才培养,是两个县市区内受扶持对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企业运营水平最为重要的原因。

  针对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扶持要见到实效,既要政府金融“输血”,更要提高企业(产业园区)自身“造血”功能,两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上文讨论的两个案例,说明只有当扶持措施和受扶持对象自身情况均获得改善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扶持的效用才能得到合理地体现。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