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生同伴谦让及同伴谦让教育调查(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882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小学开展同伴谦让教育的研究
【第2部分】小学同伴谦让现状与教育对策前言
【第3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第4部分】 小学生同伴谦让及同伴谦让教育调查
【第5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目标
【第6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内容
【第7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活动的实践考察
【第8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及参考文献

  3.3.4 中年级学生的道德批判意识不够锐利。

  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自我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有了关于道德的行为标准不等于就能够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正如上述调查结果中的显示,低、中年级学生关于同伴谦让的认知结构更完善于高年级,但这不代表高年级学生不懂得同伴谦让该有的观念,他们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去解读,因此不完全赞同,在行为表现上也就差强人意。而对比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相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显示出了知行不一的征兆,对遇到的具体情境还不足以运用自身道德经验去分析,很难得到一致性的反应。学生的身心都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个体非常在意外界尤其是自己的同伴对自己言行的评价,即将步入高年级的他们,内心叛逆心理的萌芽与滋长,把自己当作小大人来看待。以下是与一位四年级学生的谈话:

  “如果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你第一时间会怎么办呢?”“当然是问我同桌啊,或者问我其他好朋友。”“那为什么第一时间不去找老师呢?”只有小朋友才会动不动去找老师。“这几句简单的对话将孩子心中所想全部表达了出来,第一,同伴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第二,自认为是小大人的中年级学生,他们的道德经验还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评判能力,但又急于表现。这很容易被认为是叛逆期所特有的资质,仅有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单单地将其表露出的知行不一现象作为叛逆表现来对待,他们对外界的评判能力仍处在不断提高的阶段,需要教师的包容与引导。

  3.4 调查的反思与建议。

  3.4.1 调查的反思。

  小学生同伴谦让及同伴谦让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同伴谦让“的表现迥异,在认知观念上每个年级段的程度也不一;在关于同伴谦让的情感体验上男女生的表现与设想中的差距又给德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学生缺少对德育情境处理的掌控权,道德判断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追求的境界之一,小学生同伴谦让方面的知行不统一情况在中年级学生身上较为明显。

  3.4.2 建议。

  ⑴ 以同伴间的适度竞争为奠基。

  以同伴间适度竞争为奠基提高学生对谦让认知责任的敏感度。竞争要鼓励,进步的动力。谦让跟着走,才能有朋友。适度的竞争可以避免学生推卸认知责任,若在合作中没有适度竞争,学生容易产生依赖,依赖于团体中的个别,不能充分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同伴谦让,参与则需要以同伴间的适度竞争为奠基。

  18-10 岁左右的学生,处在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当中的可逆性阶段,此时他们不会死守教师、学校那一系列规范,认为同伴之间的准则是大家共同商定的,也就是有这样一种观念:如果所有人都赞成的话,那么规则也是可以重新商定的。意识到了同伴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可逆的关系出现表明他们的品德已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抓住这个阶段转换的特点,有的放矢,让学生体验到同伴间的互动、互惠关系尤为重要。从众多研究结果中都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比竞争和个人主义更容易获得积极的人际关系,合作的快乐会让孩子不仅喜欢比自己优秀的人,也让他们看到不如自己聪明灵活的同伴的优点与长处,更加学会尊重他人。但如何缩短高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学生在认知上的距离则是重点。

  竞争与合作历来备受关注,本文着眼的是如何将谦让观念深入人心,提倡履行认知责任,以同伴间的适度竞争为奠基。当然,人的思绪复杂而又神奇,两种思想火花碰撞在一起时就可以纷呈异彩,更何况是生活在一个群体里的多条鲜活生命。抓住学生转型关键期,此时”同伴谦让“的介入无疑提高了事半功倍的可能性。

  ⑵ 以男女生各自特有优势为资源。

  以男女生各自特有优势为资源,丰富学生情绪经验,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认知过程,二是情感过程,且这两类互相影响,交叉进行,1学校里的学习若是枯燥无味,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与学生间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赞成小组同学里的合作、鼓励同伴间的互相帮助,并没有明确要求男女生间要保持一定距离,老师也并未明确规定男女生间的界限,反过来看,老师学校也并没有明确提出学生要以男女生各自性别优势为资源充实自己,男生学习女生特有的细心扎实,女生可以从男生身上学习心胸开阔,遇事及时沟通等。我们重视孩子课堂上的情感倾向,是要保证其学习动机,而动机又是孩子将要或是能够获得学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男生的内心情绪更符合自己的认知状态,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理想效果:知情统一,女生在此程度上稍逊于男生。丰富情绪经验,以男女生各自性别优势为资源是指要学习对方的优势,重在丰富情绪经验这个主干上,所谓情绪经验是指对自己状态的认知,而男生在对自己状态的认知上做得比女生强一些,这样一种认知对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亦即影响着学生对”同伴谦让“认知观念的吸收与同化,改变学生对自身状态的认知是改变情绪反应的关键所在、对出现的谦让行为及时反馈强化,小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性别意识,男女生在相互接触活动过程中,可以认识到自己与异性间的不同气质,如果学生自己刻意分化与异性间的交往,则错失了同伴间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或学校有意识的对不同性别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加以表扬,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与异性间的相处。

  ⑶ 以及时地监督与反馈为辅助以及时地监督、引导与反馈为辅助,将道德意志掌控权交还学生,沟通技能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且教育基本上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学校中所有对学生起作用的因素都会通过言语与非言语来传达,使得抽象的知识与学生发生共鸣,教师则必须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协助学生锻炼自我道德意志力。从儿童天生具有的两种特性中也看到了外界为培养其纪律精神的可能性:一是作为人有受习惯支配的特性;二是儿童身上有着易受暗示性的特征。3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绑架学生的自我成长与批判意识锻炼的机会。礼让路虽长,慢慢养,不急不躁终成长。放开领导权的同时,也要对儿童的意志行为做好监督工作,儿童在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规范的道德行为,一旦撤销监督或是儿童并未发觉自己受到监督时,往往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来。4必要的监督、引导与反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

  学生的意志训练必须从小事做起,为同伴间相处提供必要的素材,让孩子领悟意志的决定阶段与执行阶段两个不同时期的感受,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的意志取向会对同伴带来何种影响,更加清楚自己的道德意志是如何运作的。另外,新时期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越来越具挑战性,简单的教师权威不能让学生得以心服口服,研究表明,在班级管理的发展趋势中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上升。1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结论,教师如果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较强能力、高尚的品格以及渊博知识的人,这将对发展班级中人际关系、道德观念形成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⑷ 以同伴间的具体谦让实际为依托世事难料,变幻无常,当前定下的准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考验,让学生做出与规范相符的恰当行为,就要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当下高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较于其他年级学生也更丰富些,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也相对地高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当成是小学生来对待,此时他们的自我道德标准要与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进行融合的难度也在加大,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知道谦让观念已不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将复杂的谦让情境与自我决策过程联系在一起才是必要环节。另外,避免进入不良的”超限效应“中去,2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要求学生选择同伴谦让行为,势必影响学生的正常接受心理,更何况中高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初步具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审核与决策环节,即便起初学生是倾向于同伴谦让,但也只会像马克·吐温厌烦了牧师的演讲一样,将其抛诸脑后。

  将学生置于自己交往圈的具体谦让情境中去才是训练学生谦让行为的最直接途径,学生再熟悉同伴谦让该有的规范,若未经常性的体验同伴谦让,该如何将这些规范运用到将来自己的生活中去?翻开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本,年级越高,具体的关爱题材会相应减少,如若学生遇到了同伴间的具体谦让实际,但因看多了社会中现实情况与学校所推崇的规范间的差距,而又缺少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心灵一样会受到矛盾的吞噬。另外,教师要小心谨慎地保护学生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即要给学生”面子“,学生除了需要爱与关怀,也更注重在同伴中的地位,选取谦让题材则更应倾向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能够触摸得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