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论文终于脱稿了,该写致谢时才发现此部分是最难写的,因为在我二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特别是近三年的硕士学习期间,得到了太多的关怀、鼓励和悉心的指导,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感谢,却不知如何表达。
在经历了 2年平淡的工作后,我得以进入心仪已久的师大,并在恩师鲍嵘教授的指点下,去实现我本科时所确定的目标,虽然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暂时我不能继续我的梦想--博士学位,但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恩师的教导和支持。三年中,我从对学术研究一窍不通到初窥门径,无处不渗透着恩师的教诲,恩师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常令我为自己的肤浅与懈怠而汗颜;恩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品格,是我人生的典范。在整个论文写作期间,恩师给予了许多启发性的、关键性的指导,并且在学术研究领域严格要求。这些让我终生受益。师恩浩瀚,在此,学生仅能以寥寥数语,向老师致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鲍嵘教授给予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从论文的选题、构思以及成文的过程中无不浸透着导师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缜密的思维能力、渊博的学识修养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导师的这种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将‘是我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导师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兢兢?
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教会T我如何做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和一位好母亲,我将随身携带着它们,踏上新的征程。
感谢高教研究所的刘尧教授、季诚钧教授、李承先教授及其他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感谢教授们在我的论文修改、评审和答辩过程中,给予了我最中肯的指导和建议。衷心感谢我的各位任课老师们,是您们给了我奋发向上的人生财富。
衷心感谢教师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辅导员的热心帮助。您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触动着我的心弦。
衷心感谢热情洋溢、团结友爱的201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各位同学对我的无私奉献,同时也感谢所有在我求学过程中给予我关心与帮助的各位同学!感谢我的好姐妹们。在我一边孕育女儿,一边奋战论文的日日夜夜。徐秀华,徐敏,陈淑娟,庞蕊,陆琳琳,是我的这些姐妹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帮我找导师,印论文,办手续;是她们一直与我并肩作战,携手前行。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陶传进,刘忠祥。基金会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3,10-15,216-236.
[2]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5.
[3]刘天佐。高校经费筹措与管理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5.
[4]于仲鸣。项目设计与计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3-7.
[5]杨侃。项目设计与范围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4,83-95.
[6]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55-56.
[7]杨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戴出版社、201J :20-30.
[8]康晓光。基金会绿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0-56.
[9]曹淑江。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36.
[1O]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45.
[1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2_60.
[12][美]D · B ·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政策: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7-39'
[13][美]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0-72.
[14]唐祥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0-86.
[1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0-88.
[16]资中绮。散财之道一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56.
[17]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0-64.
[18][美]詹姆斯甲溢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2-68.
[19]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26
[20]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2-28.
[21]部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民办教育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免税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叛社,2003:29-34.
[22]马万华。从伯克到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2-56.
[23][美]乔尔·J ·奥罗慈。基金会工作权威指南:基金会如何发掘、资勘私管理重要项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0-68.
[24]王培很。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6-70.
[25]部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I.M].北京:高等教育出蔽社,2004:65-72.
[26]徐宇瑕。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18,27-29.
[27]乌云娜。项目管理策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0-32.
[28]王效杰,金海。设计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8-30.
[29]周承旭。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30.
[30]SeeJames J. Fisherman. Stephen Schwarz,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ases andMaterials.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Press, 1995:582-583.
[31]HelmutK. Anheier, and Stefan Toepler (ed), Private Funds, Purpose:Foundation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Publishers, 1999:11-12.
[32]UnitedStates, In Helmut K. Anheier, and Stefan Toepler (ed), Private Funds,Purpose; Foundations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KluwerAcademic/P丄enuin Publishers, 1999:29-30.
(二)期刊文章类
[1]区展玲。大学基金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 (10) :186-188.
[2]王任达,刘春生。发展大学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 :28-30.
[3]伍尚海。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探析[J].高教论坛,2010(8):128-129.
[4]安秀梅,宁小花。合作视野下的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2,(1 ) :34-37.
[5]吴惠,张彦通。加快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初探[JL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59-60.
[6]张宇峰。我国高校基金会应着力打造“五个一”[J].江苏高教,2008,(2) :52-53.
[7]于红。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研究[J].经济师。2011,(11):118.
[8]潘乾,谭宝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 (12) :9-11.
[9]刘喻。散尉有道:基金会捐赠美国高等教育的动因探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肓学刊,2007,(7) :93-95.
[10]李_瑰。高校基金会在大学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江苏高教,2010,(3):150.
[11]翁亚毅。以大学基金会为切入点谋求高等教育持续强劲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2008,(8) :50-52.
[12]张伟,代钱。以教育基金会为助推器推动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J].社团管理研究,2012,(3) :51-52.
[13]邓妞。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大学基金会的兴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⑴:94-106.
[14]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34-238.
[15]谢秋葵。基金会: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 (3) :92-97.
[16]张庆琳,陈国文。美国慈善基金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一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培训团赴美综合考察报告之一[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3) :84-86.
[17]杨青。美国大学基金会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10-114.
[18]雷虹。中美大学基金会之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7,(12):62-64.
[19]言梓瑞。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及启示LT].世界教育信息,2007,(10):53-56.
[20]邢相勤,丁苗苗,刘锐。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及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 109-113.
[21]孙桂芝。大学基金会与高等教育发展[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0,(3) :105-106.
[22]李建航。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的培训理念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 (7) :49-52.
[23]产佳,王晓丹,严冰。高校帮学助困与爱心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索一一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在大学生爱心教育上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39, (7)
[24]黄书孟,等。高校基金会的研究和探索--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高教研究,200], (10) :30-31.
[25]何晓梅,张大方。高校应积极发展大学教育基金会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J].文教资料上旬邗,2007,⑷:9-3 0.
[26]黄建牮,游着井建军。池净。清牮大学教育基金会接受捐赠情况分析及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1) : 118-123.
[27]贺美英·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82.
[28]丁纯杰。发挥校友作用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J].现代教育科学,2009,(i) :318-319.
[29]姜全红。关于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5):47-49.
[30]高澎,胡佩农。基于个人、高校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考高校校友工作应以促进“三个发展”为目标LJ].科学。经济。社会,2005,23 (4) : 57-59.
[31]丁兆罡。论新时期高校校友会工作职责及工作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 :41-44.
[32]张娜。我国高校校友资源刍议[J].科教导刊,2010,(16):188-189.
[33]王淑文。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校校友的潜力资源[J].煤炭高等教育,2006,(2):120.
[34]况源。新形势下如何发掘校友资源促进高校发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9) :11-12.
[35]和霄雯,程化琴。中美大学校友会发展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9,(2): 141-143.
[36]郭操,黄文辉。重视校友人才资源开发[J].中国人才,2004,(12):48-49.
[37]石慧霞。我国大学校友会现状及其出路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4):73-76.
[38]李晓新。规范化与专业化:大学基金会资金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117-123.
[39]张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11-113.
[40]李榕。试析奖助金管理在大学基金会筹款中的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 :59-61.
[41]邵伯宏。高校教育基金会对于奖助学金发展的作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 :120-122.
[42]汤贺凤,郭碧雯。探析高校基金会的筹资政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0,(8) :32-34.
[43]缪建红,张善飞。重视募捐项目运作,促进高校基金会发展[J].文教资料,2009,(33) :190-191.
[44]范文亮,孟东军。高校教育基金会会计核算探析--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谈起[J].教育财会研究,2005, (3) :50-53.
[45]魏晓栋。高校教育基金会实际运作之法律问题分析LT].煤炭高等教育,2011, (7) :18-20.
[46]洪成文。大学基金的三大效应[N].中国教育报,20]1-12-19[47]李继红。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高教高职研究版),2012,(57) : 156-158.
[48]罗公利,杨选良,李怀祖。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99-104.
[49]纪强。公民社会视野下中国高校教育基金发展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90-95.
[50]李志榕,王希俊。创新设计与风险控制[J].求索,2007,(7):65-66.
[51]陈秀峰,郑杭生。公益与效益的平衡:透视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机制[J].教育与经济,2008,(1) :55-59.
[52]金锦萍。论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法理基础[J].求是学刊,2009, (1) :89.
[53]Williain0. Brown. Sources of funds and quality effects in higher educa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1, 20(3) :289-295.
[54]William B . Harrison. Co] lege Relations and Fund-Ra]. sing Expenditures:Influencing the Prohabili ty of Alumni Giving to Higher Education [J].Economiesof Education Review.1995,14 (1):73-84.
(三)学位论文
[1]陈秀峰。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一一种基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7:12-28.
[2]刘树堂。影响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的若干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7-8.
[3]许灯红。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一-一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8:6-8.
[4]刑英新。美国高校捐赠研究[D].河北大学,2010:23-28.
[5]汤传虎。英格兰高等教肓基金会(HEFCE)之组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15.
[6]韩丹。校友资源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37-40.
[7]汪建武。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禾U周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8]滚晓杰。我国高校校友资源开发机制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 27-32.
[9]张雷。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及运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30-35.
[10]徐光宇。高校筹资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2:32-36.
[11]钱敏。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渠道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安徽大学,2011:3-5.
[12]尹琳。中国公立高校社会捐赠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26-30.
[13]胡蓉。火力发电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11-14,20-36.
[14]许姝。中国官办慈善组织转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8.
[15]耿富云。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的路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11.
[16]孙茂骥。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6.
[17]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一以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初中级培训教材建设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14.
[18]李佰胜。东明石化集团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10-12.
(四)网站类
[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中国社会组织网基金会信息公布专栏· [EB/0L]. (2012-03-08)
[2]中科大校友新创基金会:30万捐款对赌[EB/0L].(2011-10-10)
[3]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基金会凭什么吸引校友捐赠[EB/OL].(2011-10-18) [2012-10-20].
[4]“高效稻鱼共生系统”西部示范与推广现场会举[EB/0L]. (2008-09-18) [2012-10-20].
[5]清华真维斯楼命名引争议浙大教授呼吁开放胸怀[EB/OL]. (2011-05?25) [2012-10-20J.
[6]“真维斯楼”到底哪里不对劲·[EB/OL]. (2011-05-26) [2012-10-20].
[7]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引网友关注别扭主因企业冠[EB/0L].(2011-05-25) [2012-10-20].
[8]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EB/OL].(2012-09-25) [2012-10-20].
[9]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基金会凭什么吸引校友捐赠[EB/OL].(2011-10-17) [2012-10-20].
[10]使命和愿景。[EB/OL].(2007-00-00) [2012-10-20].
[11]大学基金的三大效应[EB/OL].(2011-12-22) [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