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彰显高等数学课程特色,深化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3.1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3.1.1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应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格、品德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真正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潜移默化作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是一种科学文化,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应用、发展趋势以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科学的影响作用,明确数学在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应用,以及数学对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巨大影响,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高职数学课在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价值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按照“知识、素质、能力”的发展主线,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既要满足专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需要,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既要保证学生优质就业,又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由单一性向综合性方向的转变,克服数学课程过分注重知识和数学运算的倾向,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1.2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育部于1999年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与《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都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数学教学应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不应追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推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必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高等数学作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应强调其基础性、应用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要让学生由“学会”变到“会学”,由“学数学”变到“用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展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帮他们点石成金,真正使高职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并逐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撑。
3.1.3 彰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
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现代课程标准上,而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应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特色,充分反映学生要求及专业需要,合理制定课程的性质、目标、框架和内容体系,并提出课程教学建议、评价要求和教学对策。因此高职高等数学的课程标准应包括:一是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基本框架、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情境等,能力要求和评价建议;三是教学实施建议,学生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不同专业学生对高等数学的需求状况以及应达到的培养标准。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建立全新的课程改革观,课程教学要首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课程改革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解放,必须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相一致;要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开发性,使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真正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服务。
3.2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在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更加明确为专业服务,必需通过实现高职数学课程的功能转变,构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标准培养为核心的全新的课程结构。
3.2.1 明晰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高职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也承担着职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任,因此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劳动者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注意培养学生由狭窄的专业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变,由单一的职业岗位就业向不同岗位的综合就业转变,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等数学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高职学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职数学建模活动打破了数学与行业专业的界限,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明确高职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明晰数学课程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数学课程的功能转变。
3.2.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根据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原则,摸清目前高职学生实际,分析社会各行业及不同专业岗位群的任职需求,精选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兼顾知识与素质培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模块高职数学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素质培养和为专业服务的双重功效。围绕高职专业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素质和数学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建立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的相互融通及有机联系,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宜将高职数学课程结构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与提高模块,面向不同专业层次学生,培养其职业发展能力。
3.2.3 突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需求,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基础。根据高职教育目标要求,要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以知识学习的“浅”换取能力训练的“深”。二是加强数学实践教学,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将课程改革引到课堂,建设成果落实到学生中,更新数学教师高职教育理念,将课程与专业有机结合,突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处理好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两个系统教学之间的关系,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提倡讲练结合、教练融合、工学结合等教学,大力开展数学的应用能力训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三是加快优秀校本教材的开发,积极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根据各专业实际需要,有计划开发校本教材,每年集中组织开展数学教师的校本培训,鼓励数学教师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提倡数学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实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数学课程服务专业教学的水平。四是建设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评价,突出技能与能力考核,巩固课程建设成果。
3.2.4 优化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我们知道,教师通常是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究其原因,一是习惯,即教师在多年的学习生涯及长期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很难改变的一些教学习惯,这些习惯根深蒂固,制约并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它包括教师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灵活运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二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书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不想改也懒于改,只满足于传统的教法,很少开展教学创新与研究。因此,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该致力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承担起教学改革的重担,不断超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实现人生价值。
目前,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是制约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瓶颈”,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能等待教师知识结构改善了再进行改革,也不能改革后再谋求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改革既依存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又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提供了平台。高职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是为了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发挥到最好地步,必须坚持专与宽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结合,必须改变以单一学科为特征的知识结构,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实现一专多能,从传统教书型教师向开拓创新型教师转变。学校也应组织开展一些,提高数学教师高职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学建模活动的短期培训班,也可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外进修学习,从根本上扭转数学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
衡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堂来实现,开展教学改革,要看课堂发生的变化,即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活动的变化等。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实践基地,没有亲自去实践,就无从谈改革,再先进的理念也是苍白的;课堂也是产生改革新思想的地方,许多教学改革的思路、灵感就出自课堂,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所有实践都是盲目的。教师的数学教学要善于吸引学生注意,使经常缺课的学生能走进教室,使睡觉、玩手机和心不在焉的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听讲,使愿意学习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动。
课堂并非一定要达到完美,但最基本应追求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室的状态,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体验,可以说:只有教师绘声绘色、神采奕奕、激情飞扬地讲授,学生才能认真思考、主动交流、并积极探究。数学教学改革必须让教师的思维先回到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学生才会有收获。否则,如果只是纸上谈兵,那么改革也只能走走形式。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和漫长努力的过程,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仅靠少数人员和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学生的参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以及校际间的相互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