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93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建设研究
【第2部分】 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绪论
【第3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第4部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第5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
【第6部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机制构建
【第7部分】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缘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1]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祖国的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阶段对个人的成长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个人形成世界观、树立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期。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切身体验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重要。

  社会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2]

  高校应把协同实践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践教育为指导,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把握协同实践育人的关键点,使协同实践育人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思想之后,高校着手进行全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命题开始凸显,国家实施了“2011 计划”.在新的形势下,实践育人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进行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下面着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

  一、社会实践育人是造就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包括劳动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中实现。我们知道,人是劳动的产物。个体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动态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核心思想。他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它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内涵,总体来说包括三个层次: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首先是在生产活动能力的多面发展;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同时这三层相互联系的思想都适合于作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全面发展就是针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而言的,其实人类个体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每个个体在其先天品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和学习直接或者间接经验逐步形成的。在素质形成过程中,个体不断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将生活中的学习积累起来。并且在后续的实践中加以再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个体内在的东西,而后在更高的层次上通过实践在其行为、实践等方面得以外现,人的素质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内化和外现中推进和发展的,而素质就是去掉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潜于个体身心之中,又能在一定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外现出来的全面品质因素的总和。素质与个体的心理、生理、道德、知识和能力等密切相关,与个体的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前者对素质的高低、内容和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后者是素质得以外现的客观载体。因此,我们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将素质与知识能力共同考虑,必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做到使大学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里面的教育,包括书本知识和德育内容,其实不管哪种知识,它都是前人实践的总结,都是来自生产实践。大学生的知识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艰难的抉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还是在实践环节上出了问题,大学生自认为满腹经纶,但是在找工作和适应工作岗位的时候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局面。我们老祖先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放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最为妥帖。其实在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批判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探索未来教育时就预示到生产劳动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3]马克思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各种生产劳动正是基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个体成才的迫切要求而进行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最直观的认识,可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性的东西。其次,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获取新知,完善人格的动力。他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找出差距,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和提高。从而使自己缺点得到修正和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三,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教育的双重职能,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又要培育新人。它不但要适应生产的需要,还有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努力为人民服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四有新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要在理论上学习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可以逐步地促进大学生完成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培养对象到使用对象的社会角色的转变。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育,使他们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基础的“全方位”的准备,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下较全面的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造就卓越人才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实践育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的中心工作。而质量的好坏的标志不是大学里有多少博士和教授、多少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从长远看,高校的教育质量是看它培养出了多少有真才实干的优秀人才,立德树人是首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单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培育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 30 多年里,我们党就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从自发活动到有组织的开展,从共青团组织倡导开展社会实践到正式纳入国家立法体系。社会实践对我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世纪之交,我们展望高校社会实践所经历的发展足迹,可以看出,高校社会实践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不断体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面向 21 世纪,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要继续保持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一致,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的渴求相一致。但是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必须面向新世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研究构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许多新的经济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方式,就业形式多样化等,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的义利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对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

  2012 年 1 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提出了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利于深化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新的积极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实践活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实践育人机制,拓展实践内容,本着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学生自身成长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协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

  三、协同育人是社会实践育人运行的核心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体系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什么是协同创新呢?在协同学理论中,协同创新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经行整合,构成一个动态的生存系统,系统各个要素之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最终产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在社会实践育人这个问题上,协同创新是指政府、学校、科研院所、消费者之间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学技术的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新模式。协同创新既是协同育人的载体,又是协同育人相辅相成的结果,包涵了协同育人。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是这个动态生存系统的主动方,人才培养是其核心目的。在这个系统中,要素很多,但是要使得协同育人发挥其最大功效,必须协调各个要素,使其发挥系统效应。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学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与外界协同育人。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实践育人的一种新的尝试。也就是我选这个题目最重要的原因。协同育人其实也就是新世纪高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探索出的新的育人模式。即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