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7 共6346字

  国内学者尽管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界定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上是基本相似的。从辞源来看,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不受到其他国家威胁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属性来看,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安全的核心;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信仰、道德、民族精神等的安全。当前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就是做到维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社会指导思想的地位不动摇;确保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能够维护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和安定社会生活。

  2.2.2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忽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那么,堡垒就会不攻自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家指导思想安全。国家指导思想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它与国家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国只有具备了体现本国鲜明的指导思想,本国人民才能归拢到一个目标中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从而保证本国政权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第二,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政治信仰主要指社会主流政治信仰,它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粘合剂。对同一个政治信仰的认同和肯定使得社会成员可以携手合作,互相接纳和理解。政治信仰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存续,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稳定国家政权和发展社会经济。

  第三,国家道德秩序的安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一个国家的道德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法律无法取代的作用,是社会的稳定剂。道德秩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国家的认识和定位,因此国家道德秩序的安全社会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四,国家民族精神的安全。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意识、民族习俗、民族信仰等,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状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共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保障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民族精神使得每一个民族受到压迫、遇到困苦时支持着渡过难关,重新站起来的精神支柱。

  当前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确保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并为此努力;维护好和发展好社会主义的道德秩序,安定社会生活;同时,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儿女朝着共同目标奋斗。

  2.3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体。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得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的契机,不断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思想、观念、道德等意识形态,目的是实现“和平演变”.美国政治学家亨利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侵略,而是来自外念侵入,印刷术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8]94
  
  2.3.1 意识形态渗透

  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而意识形态渗透是他们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冷战结束前,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使用武装干涉、军队包围等一系列的“硬打击”.越南战争的失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即使用军事威吓只能激起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更强烈的反抗,基于这一认识,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软渗透”的策略,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把他们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达到控制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意识形态的目的。

  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是指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通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人员往来等各种正常的交往渠道传播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党的领导、铲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恢复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战略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凯南的“非军事遏制”到勃兰特的“以接触促演变”再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战略”,其目标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控制,达到尼克松所说的对社会主义国家“1999:不战而胜”的战略图谋。
  
  2.3.2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

  互联网作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已经发展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新领域。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它极大地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使得这个世界越来越向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同时,网络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便利、廉价、迅捷,而网络的全球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等特点,更加加强了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网络源自于美国,首先发展于西方国家。美国着名数字预言家埃瑟·戴森就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个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拟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9]73很明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网络兴盛于美国,它深深地打上了美国社会的烙印并且符合美国的文化特点。据统计,网络上使用英语的频率高达 94%,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是互联网的核心,同时也是传播本国语言、思想、文化的核心体系。西方国家利用“信息强势”地位,通过网络向发展中国家全天候、全方位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动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松动民族根基。

  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笔者认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领先的科技优势和独特的网络技术优势,利用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不断通过网络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他们的政治制度、商业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并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意识形态的颠覆活动,从而达到控制全世界的目的。

  2.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界定。研究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首先研究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的历程,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是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第一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许多文章和着作中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发展到我国学者的研究,以及当代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相关概念的界定;其次,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的肌体安全、环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分析意识形态渗透,这里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掌握网络优势的情况下,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网络渗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