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我国传统纠纷调解的评述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4 共37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传统调解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研究
【第2部分】传统调解制度的法社会学分析绪论
【第3部分】中国传统调解概述
【第4部分】传统调解正当性论证
【第5部分】传统社会调解的评价与反思
【第6部分】 我国传统纠纷调解的评述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中国的调解作为传统息讼止争的主要方式在西方受到普遍认同,被誊为“东方经验”.古代调解中的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部分暗合。研究借鉴古代调解有助于司法实务是大有裨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调解的弊端却也不鲜见,这需要冷静思索。清朝纪昀,也就是我们通常听说的纪晓岚,他曾说过这样两句话,一句叫做“法为盛世所不可缺”另一句叫做“法亦为盛世所不尚”.这告诫我们要谨慎的地对待法律。同样,这两句话对于传统社会条件下的调解亦可同样适用,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一切“传统”我们皆当谨慎处之。而对于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正如赵晓耕教授所说“我们没有必要刻意的一谈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就自觉不自觉得把自己放置于一个审判者的地位。我们必须知道历史不仅仅是用来被我们做为批判的对象,我们也应慢慢学会从历史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传统社会的纠纷的调解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对现代纠纷解决的启示意义,这便是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的价值所在。并且对于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我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宏观上的判断,正如韩秀桃教授在他《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一书中所述的:“要关注不同地域环境中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诉讼观念、法律意识及其相关的民间社会解纷机制和诉讼实践状况”,这对于我们思考探究今天的法律体系、司法制度都是极为有益的。调解是一项具有深刻文化意蕴的纠纷解决方式之一,有学者曾言:世界上存在一种正在扩展的文化,它赞成仲裁与调解的相结合。这不难看出,在世界范围内,调解为世人所推崇。

  从法社会学视角来看,法律制度完全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陈述并不正确,同时纠纷的解决完全取决于诉讼或其他单一力量的论断也缺乏科学的论证。从传统调解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具体的制度,它并非是单一理念下的产物。它所凭借的更非是单一的法律,调解无论在传统社会时期还是在与当前都是与特定情境下一般民众的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理念紧密结合、密切相关的,因此当我们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待传统社会的调解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在过去曾今有过这样一套程序适用。我们应回视这样一种传统。回视是一种古今之较,但又不仅限于纯粹之“较”,更多的是在于“认知”.当今调解作为纠纷的解决方式处于比较尴尬的态势,考察中国传统调解的正当性、合理性,可以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反思与借鉴,促使我们更好地利用传统优势,完善司法体制,推进法治进程。

  自 20 世纪中叶,我国在调解方面的规范化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对于法律制度的考察与评价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就调解而言,一方面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它深含着种种传统的心理和观念与一定的社会情境相合;另一方面,我们的民众少受现代观念的冲击,如若对于传统观念太过偏执不利于民族的长足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理性的思维对于调解进行认知与审视。
 

  参考文献

  [1]唐宏强。传统东方社会调控机制的内在特征[J].金陵法律评论,2007(2)。

  [2]徐昕。调解--中国与世界[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13:3.

  [3]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导言部分。

  [4] [日]高见泽磨。现代中国的纠纷与法[M].何勤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5] [美]陆思礼。毛泽东和调解:共产主义中国的政治和纠纷解决[M].许旭译。载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

  [6]季卫东。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M].易平译。

  [7]孙笑侠,夏立安。法学理论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6.

  [8] [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134.

  [9]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7-78.

  [10] [美]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 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11]《美国法律词典》,贺卫方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28、229.

  [12]《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193.

  [13]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7.

  [14] [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212、221.

  [15]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56 .

  [16]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38.

  [17]黄宗智著。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5.

  [18]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和民间契约[M],法律出版社,1998:119.

  [19]石磊:“从古代调解制度看《人民调解法》”,载人民法院网,发表时间:2011 年 7月 18 日。

  [20]蒯德模编:《吴中判牍》。

  [21]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9.

  [22]清咸丰二年徽州方镇洪、方镇顺等遵劝和睦字据“,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23]《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八,张海珊《聚民论》。

  [24]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02):320.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92.

  [26]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6.

  [27]徐忠明。 如何思考中国传统法制的现代意义[J].中西法律传统,2004.

  [28]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

  [29]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337.

  [30]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85.

  [31]Stanley Lubman, ”Mao and Mediation: Politics and Dispute Resolution in Communist China“, Vol.55 California Law Review, 1294(1967)。

  [32]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法律出版社。2004:7.

  [33]胡旭晟、夏新华:《中国调解传统研究--一种文化的透视》,《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第 4 期。

  [34]《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

  [35]曾宪义。关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09,(04):36.

  [36] [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7]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02)。

  [38]胡旭晟,夏新华。中国调解传统研究―― 一种文化的透视[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39]孙笑侠:《论传统法律调整方式的改造》,载《法学》1995 (1):10.

  [40]田东奎。 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韩秀桃。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0-18.

  [4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46.

  [4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0.
 

  致 谢

  在财经法学院两年半的研究生涯已经走到尾声,加上本科四年的法学院时光,六年半的时间弹指间流过。回想这段蹒跚起步的法学生涯,虽谈不上恢宏,也未结出硕果,但于我个人而言,六年半的时间,确是一个人生的转折。

  研究生在读期间老师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出众的科研能力和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都让我深深拜服,同时也让我第一次明确了自己在浩瀚法学领域中的兴趣点。

  他们是我法理学上的导师,开启了我的法理学兴趣并为我指出了法理学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阅读对象的选择等。在此次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田东奎教授为我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导,改进和完善了毕业论文的框架。在论文的准备过程中,我获得了李占荣老师、蒋铁初老师、魏腊云老师、汪庆红无保留的指导,让我在论文的论证进路、理论深度挖掘上都受益匪浅。

  我的战友们--2012 级法理班的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生活和论文写作中的通力合作和相互鼓劲,是我能轻松快乐渡过这段研究生时光的保障。俞晓老师作为我们班的辅导老师,以其细致认真、温和友善的工作态度让我和我们班都受益匪浅。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压力抑或问题,俞老师都认真负责地帮助我或面对或解决。我的工作能力也在俞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有了质的提高,这是我读研期间最大的财富。我的室友吴方圆、姜梦迪,我们攻读共同法学理论专业,学习之余我们之间天南海北的愉悦聊天让我这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多姿多彩。吴方圆广博的知识触及文史哲诸多领域,让“无知”的我像一块海绵一样不停地汲取知识的水分。姜梦迪对于各种时事政策的了解,让我在学习过程中眼界不断开阔。同寝室金融学院保险专业的杨馥忆同学,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姑娘,提点我注意各种生活细节,对于我学习上的敦促更是治好了我的“拖延症”.在日常生中,她对我的关心和维护温润如水,触动心灵。隔壁寝室的张敏、张婷婷、贾星,我们的相处总是欢笑声不断,这种纯真快乐的友谊,该是我们一辈子的珍藏罢!还有经济法专业与民商法专业的同学,相似的对法学的兴趣让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相互推荐书籍,一起找老师问疑解惑等,都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尤其是你们的优秀,让我在自惭之余,追随你们的脚步,向往更高的阶梯!

  最后,我要感谢包括父母在内的亲人--一直支持却从不干涉我的幕后功臣。

  是他们给予我生命,感知生活之多姿;是他们赋予我不止步于前的动力源泉,是他们给予我心灵的港湾,让我在疲惫时得以休整以不断迈进自己心中的梦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