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传统刑事证据制度中的人性不足探讨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4 共291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传统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中的人性研究
【第2部分】人性论视角论述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绪论
【第3部分】中国传统人性论概述
【第4部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传统
【第5部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传统与人性论的统一
【第6部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传统与人性论的冲突
【第7部分】 传统刑事证据制度中的人性不足探讨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本文的主要论点为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都是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的外化体现。因此,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传统与人性论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视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是否合理完善的逻辑依据与价值基础,也是继续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人的行为出发点是什么等,无不是关于人性的核心问题。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有怎样的人性论价值取向就会构建怎样的法律制度。因此本文将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传统与人性论学说结合在一起,探讨其内在的统一与冲突关系,旨在通过总结古今的经验,以找到符合现代法治精神趋势与价值追求的人性预设,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构建。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制度的合理稳定也使其规定的内容能更好地发挥对人的道德、思想的能动作用,从而使制度本身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诉求内化为人的思想。因此,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正确认识能够指导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合理建构;而刑事证据制度的正确施行也能使人性中的真、善、美更加大放异彩。

  但不可忽略的是,现代法治内含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人性预设只是其中之一。诸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人权等都应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意。因此,本文的写作只是为解读中国证据制度传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希望能为夯实法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些微的参考与助力。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法意与人情[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33.

  [2][宋]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3.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7.

  [4][战国]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尽心》,《孟子·公孙丑》。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春秋繁露·实性》。

  [6]唐]韩愈。《原性》。

  [7][战国]荀子。《荀子·正名》,《荀子·性恶》。

  [8][宋]程颐,陈灏。《河南程氏遗书》。

  [9][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三。

  [10][春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11][春秋]孔子。《论语·阳货》,《论语·子路》。

  [12]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6.

  [13]温克勤。中国伦理思想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32.

  [1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95.

  [15][宋]张载。《正蒙·诚明》。

  [16][宋]张载。《经学理窟·气质》。

  [17]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6.

  [18][宋]朱熹。《朱子文集》。

  [19][秦]管子。《管子·水地篇》。

  [20]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85-87.

  [21]郭成伟。中国证据制度的传统与近代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4,96.

  [22]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M].台湾:三民书局,1977:3.

  [23][唐]《唐律疏议·名例》,《唐律·断狱·老幼不拷讯》,《唐律·名例·同居相为隐》。

  [24]胡旭晟。狱与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94-401.

  [25][秦]《尚书·大禹谟》。

  [26][秦]《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氏》。

  [27][宋]李昉。《太平广记》卷第 171,精察一,苏无名。

  [28][东汉]班固编撰。《汉书·宣帝纪》,《汉书·路温舒传》。

  [29][清]沈之奇编撰,怀效锋,李鸣点校。大清律辑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21.

  [30][战国]《周礼·秋官·小司寇》。

  [31][明]邱浚。《大学衍义补》106 卷《详听断之法》。

  [32][北魏]《魏书·刑罚志》。

  [33]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59.

  [34]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74.

  [35][明]《明会典·刑部十九·问拟刑名》。

  [36]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72.

  [37]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性完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3.

  [38]薛梅卿。宋刑统·户婚[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22.

  [39][清]沈之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 大清律辑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21.

  [40]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2,169.

  [4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0.

  [42][魏]《魏书·刑罚志》载《狱官令》。

  [43]刘俊文。唐律疏议·断狱·讯囚查词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92.

  [44][清]徐士林撰,陈全伦,毕可娟,吕晓东编。徐公谳词[M].山东:齐鲁书社,2001:101.

  [45][清]蓝鼎元著。鹿州公案·尺五棍[M]. 刘鹏云,陈方明译。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清刻本:43.

  [46]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4-377.

  [47]陈光中,宋英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65.

  [48][清]樊增祥。樊山集。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湾: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3549-3550.

  [49]陈真,邓剑光。建构与价值--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6.

  [50]马作武。古代息讼之术探讨[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1998:25.

  [51]刘斌。法治的人性基础[C].法治的哲学之维。北京:当代中国出社,2012:139.

  [52]刘毅。法治观念和人性预设:中国法律传统再反思[C].法治的哲学之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60.

  [53][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M].冯克利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86.

  [54][英]马若斐传统中国法的精神[M].陈煜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45-55.

  [5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70.

  [56]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

  [57] [美]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13.
 

  致 谢

  在浙江财经法学院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已经走到尾声。回想这段学习生涯,虽没有获得硕果,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经历了找工作的困境,我更加体会到了论文写作时安静思考的难能可贵。回首两年半的求学生涯,对那些教导我、帮助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蒋铁初老师,从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定稿,蒋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都让我深深叹服。同时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在浩淼法学知识中的兴趣所在。同时,蒋老师不仅受我予文,还教导了我做人的道理,使我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受益终生。另外我还要感谢法学院的李占荣老师、田东奎老师、魏腊云老师、汪庆红老师、杨知文老师、唐丰鹤老师、张旭勇老师、张晓晨老师。他们都是我在法理学上的导师。各位老师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们也给予我许多指导和建议,谨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所有法学理论的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论文写作中相互帮助,使我能轻松愉快地度过这两年半的求学生涯。俞晓老师、俞玲玲老师作为我们的辅导老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她们都认真负责地帮助我解决。我的室友是蒋慧琴、吴方圆同学。我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每天愉快地交流是我得以快乐地渡过这两年半求学生涯的关键。隔壁寝室的张敏、张婷婷,还有专业唯一的男生张磊,我们的相处总是欢笑声不断,这种纯真的友谊,值得我一辈子珍藏!

  当然我还要感谢父母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所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