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微博名誉侵权问题与保护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3 共233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如何保护微博名誉权
【第2部分】微博名誉权与微博名誉侵权
【第3部分】微博语境下传统名誉侵权理论之适用困境
【第4部分】微博名誉侵权的认定及救济体系的构建
【第5部分】微博语境下名誉权的有效保障
【第6部分】 微博名誉侵权问题与保护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微博以其“短、平、快”的特点积累了大量的人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点滴的平台。但同时,主体的匿名性、表达的情绪化、把关的缺位以及法律的缺失亦给微博名誉侵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微博名誉权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名誉权并无二异,是现实主体的名誉利益在微博空间内的延伸。微博的特点致使发生在微博空间内的名誉侵权行为表现出了主体的虚拟性与复杂性、损害后果严重性及损害难界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给微博名誉权的保护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由于微博名誉侵权较之传统名誉侵权存在着种种特性,致使传统的规制名誉侵权的立法及理论在微博空间内变得捉襟见肘:主体对接的困难性、构成要件的缺乏操作性、抗辩事由的空白性以及救济措施的笼统性。这就需要我们合理构建科学的、可操作的微博名誉侵权的认定及救济体系。

  对微博名誉侵权的认定、救济以及抗辩事由的援引,均需考虑到微博较之于传统媒介的独特性,考虑到微博平台的个性化特征。对于微博空间内的侮辱或诽谤言论,可以适用较传统媒体更宽松的标准,应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来区分注意义务的强度,并结合词语本身的含义、上下文、具体的语言情境、各方的评价因素等来综合判断。

  微博的匿名性致使侵权人的信息无从得知,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了立案难、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等困境。而微博实名制能将虚拟网名与现实主体一一对应起来,因此能够增强身份信息的透明度,确定名誉侵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增强责任的可追诉性,进而为微博名誉权提供可靠的保障。从保护微博名誉权这一维度来看,微博实名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正当性。

  微博的存在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微博名誉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完善立法及司法实践的进程中协调好微博名誉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关系,以净化微博空间,推动微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A:专着类
  [1][美] 安东尼刘易斯. 批评官员的尺度[M].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白净.中国内地与香港媒体诽谤问题比较研究[M].北京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3] 何白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美] 凯瑟琳麦金侬. 言语不只是言语:诽谤、歧视与言论自由[M].台北 : 博雅书屋有限公司, 2010.
  [5] 梁书文、杨立新、杨洪逵. 审理名誉权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运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6] 罗胜华.法案例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7] [美] 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 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9] [日]五十岚清.人格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姚辉.人格权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 姚秋英.人格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12] 杨伯溆主编. 因特网与社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3] [美]约纳森.罗森诺.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4]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5] 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 张民安.无形人格侵权责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7] 张民安主编.名誉侵权责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8] 张民安主编.名誉侵权的法律救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9] 张民安主编.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20] 郑文明. 诽谤的法律规制 : 兼论媒体诽谤 [M].北京 : 法律出版社,2011.
  [21] 朱江.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经典案例分类精解--名誉权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B:论文类:
  [1] 安晓生、辛智强、张明娟. 微博言论名誉侵权法律问题探讨[ J ]. 法制与社会. 2013(2).
  [2] 陈昶屹. 微博语境下侵权责任诉讼救济的困境与完善对策[ J ]. 法律适用.2012(1).
  [3] 甘晓晨. 虚拟网络主体之间的名誉权纠纷--以网名为中心对一起典型案例的分析[ J ]. 网络法律评论.2009(2).
  [4] 雷鸣、李丽. 从虚拟的交流空间变为真实的交流空间--谈完善微博侵权行为的监管机制[ J ].出版发行研究.2012(3).
  [5] 梁治平. 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 J ].中国法学. 2006(2).
  [6] 刘建国. 虚拟环境中的维权进阶[ J ]. 湖北日报.2013(5).
  [7] 刘建明. 实名制的强制与宽容[ J ]. 当代传播.2013(1).
  [8] 林旭霞. 论“虚拟主体”之法律地位[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9] 秦前红、陈道英. 网络言论自由法律界限初探--美国相关经验之述评[ J ]信息网络安全. 2006(5).
  [10] 孙占利. 虚拟主体基本法律问题探略[ J ]. 法学评论.2008(2).
  [11] 宋一欣. 从微博第一案判决看微博侵权纠纷的规制[ J ]. 证券时报. 2011(3).
  [12] 魏永征. 对网上言论自由法律边界的有益探索--评“微博第一案”两审判决[ J ]. 新闻记者.2011(11).
  [13] 王娟娟. 微博言论的自由与规制[ J ].法学杂志.2012(12).
  [14] 汪志刚. 德国法上的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区分[ J ]. 北方法学.2011(5).
  [15] 杨嘉嵋. 试论微博时代的网络诽谤[ J ].新闻与法制. 2012(9).
  [16] 周海燕. 批评公众人物的尺度--“方韩大战”的法律思考[ J ]. 新闻记者.2013(3).
  [17] 朱文英. 论网络虚拟主体的名誉权[ J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C:学位论文类:
  [1] 徐园园. 微博名誉侵权法律问题研究[D]. 河南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3.
  [2] 张子豪. 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民法证成[D].华南理工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30.
  [3] 张化冰. 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11-3-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