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吸引公众的参与和管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选择网络参与到政府规章制定中来,以实现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程序性权利,这不仅是公众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还是公众提升自己国家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体现,同时对实现公众的实体权利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不断创新规章制定中公众网络参与的形式和方式,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的、规范统一的公众网络参与的制度规范,引领、推动公众网络参与,激发公众网络参与的热情,真正发挥网络这种新兴媒介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为公众参与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参与环境,但同时,也要加强研宄,注意预防和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负效应,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公众积极投身网络参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公众网络参与的制度刚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我们在加强规章制定中公众网络参与制度建设的同时,处理好其与立法协商等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公众网络参与与立法协商、专家论证等的有效衔接,使它们能够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过长期努力,能真正形成政府制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立法协商的规章制定体制,使得各方面能够在和谐友好的氛_中参与、协商,从而提高政府规章制定的质量,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2.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3.李斌:《网络参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版。
6.刘文富:《网络政治一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版。
7.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8.王金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9.赵莉:《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10.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1.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3.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一一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14.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6.汤维建:《关于程序正义的若干思考》,载《法学家》,2000年,第6期。
17.汪进元:《论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于《法学研宄》,2001年第2期。
18.郝艳:《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实践与完善》,载于《中国法律》,2010年第6期。
19.杨福忠:《网络征求民意法治化一探寻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框架》,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2期。
20.张红:《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与前瞻——针对〈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的思考与启示》,载《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7期。
21.姚凤梅:《域外网络征求民意做法的社会治理启示》,载2010年9月10日《学习时报》。
22.杨福忠:《网络征求民意法治化一探寻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框架》,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2期。
23.CARYCOGLIANESE, STUART SHAPIRO, STEVEN. J. BALLA. Unifying Rulemaking Inform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New Federal Docket Management System.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2005 ( 57 ).
24.See Robert. D. Carlitz, Rosemary W. Gunn,online rulemakingra step toward E_Govemance,19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390.
25.TERRY. L. COOPER. An Ethic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 in istration. Engle 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