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张旭东在《启迪:本雅明文选》的中译本代序中说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激进阐释学传统,在不注重语境的前提下,拿出西学的凤毛麟角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阐释,这其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法西斯主义”倾向。然而仍有一种适合知识内部生产和更新的阐释学,即“批判的阐释学态度”.“在此,唯一的‘恒常之物’是概念和论述的严格性和对思想史和社会史资料的把握”.一种严肃的知识系统对于意义的阐释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本雅明在揭示游荡者时把他放到拱廊街和大众中的原因。但是本雅明的论述方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密,他也不屑于抽丝剥茧的拉出一条理论体系来,他关注的是怎样透过当下的现象去把握真实,怎样在既定的意识形态中打破虚伪的认知。他对波德莱尔的分析正是从这一点着手的。
对游荡者这一命题讨论还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本雅明笔下关于大麻的论述,本雅明曾经也在医生的帮助下试尝过大麻带给人的体验。一种精神的极度集中,梦幻的想象不断呈现的体验。波德莱尔也在大麻中找到了某种燃烧的激情和快感,这种魔鬼般的完美的体验更多的是与瘫痪的想象力相连,与诗人丰富的体验相连的。
再一个可以引申的论点是波德莱尔笔下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有着更多的可阐释性。花花公子身上的特征和纨绔子弟的相同点以及在英雄主义身上的痕迹可以总结出很多共同点,只是笔者理解力有限,加之没有阅读足够的书目,对这一问题的阐释很局限。
对于游荡者的阐释,笔者在这篇论文中更多的说到的是现代化的城市背景,如果引申的话,要更多的从波德莱尔的着作中找到诗人的特质,他的文章让思想更富有活力和体验性。
然而不幸的是,对于阐释一个问题时我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和对于概念的清晰把握,这也是论文的缺点。希望在以后的时间中,还能保持着清醒的读书意识,能够再次真实的把握作为诗人的游荡者这一概念。
参考文献
中文译注类
[1][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2][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德]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M].王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德]瓦尔特·本雅明。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M].潘小松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5][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M].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德]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8][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德]瓦尔特·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M].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10][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日]三岛宪一。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M].贾倞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13][英]伊斯特·莱斯利。本雅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法]波德莱尔。恶之花[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6][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M].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7][法]克洛德·皮舒瓦、让·齐格勒。波德莱尔传[M].董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1.
[1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0] [美]罗丝玛丽·罗伊德。波德莱尔[M].高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1][匈]玛丽·格拉克。流行的波希米亚[M].罗靓译。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2]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法国的反动[M].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4][法]马塞尔·雷蒙。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M].邓丽丹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5]朱宁嘉。艺术与救赎本雅明艺术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
[27][法]米歇尔·福柯。不正常的人[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8][法]保罗·瓦莱里。文艺杂谈[M].段映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9]黄学胜。青年马克思与启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0][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1]现代性基本读本[M].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2] [加拿大]埃克伯特·法阿斯。美学谱系学[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3][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论文类
[34]张旭东。现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笔下的波德莱尔[J].读书,1988,(11)。
[35]张旭东。寓言批评[J].文学评论,1988,(04)。
[36]王才勇。“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批判性题旨[J].南京社会科学,2007,(10)。
[37]孙善春。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的波德莱尔形象[J].现代哲学,2004,(4)。
[38]徐日君。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及其他[J].文艺评论,2007,(12)。
[39]罗良清。异化理论的文学化表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40]谢建华。密语写作与大话批评--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阅读札记[J].艺术广角,2011,(4)。
[41]王志谋。缤纷都市中那张游移的审美之眸[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3,(2)。
[42]上官燕。巴黎城里的游荡者和游荡者眼中的巴黎城[J].外国文学,2013,(1)。
[43]段祥贵。本雅明式的焦虑:《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的意象阐释[J].名作欣赏,2013,(18)。
[44]赵一凡。本雅明:西马之救赎(上)[J].中国图书评论,2007,(3)。
[45]赵一凡。本雅明:西马之救赎(下)[J].中国图书评论,2007,(4)。
[46]上官燕。本雅明的思想历程[J].三峡大学学报,2007,(2)
[47]上官燕。谁是现代生活的英雄:论本雅明“波德莱尔篇”中的浪荡子群像[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2)。
[48]聂梦。文人神话的制作与流传者[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
[49]杨庆茹。本雅明思想身份的解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4)。
[50][德]克劳斯哈尔。经验的破碎(1)[J].现代哲学,2004,(4)。
[51][美]苏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J].姚君伟译。译林,2006,(1)。
[52]曹雷雨、王燕平。历久弥新的语言与经验:本雅明眼中的波德莱尔及其诗学[J].俄罗斯文艺,2005,(4)。
[53]曹雷雨。本雅明的寓言理论[J].外国文学,2004,(1)。
[54]郭军。都市漫步者[J]. 国外理论动态,2006,(2)。
[55]赵元蔚、鞠惠冰。拱廊街的碎片[J].艺术·生活,2007,(1)。
[56]张旭东。性格与命运:本雅明与他的卡夫卡[J].读书,1989,(2)。
[57]万书辉。本雅明:经验与故事[J]. 渝西学院学报,2003,(9)。
[58]段祥贵。城市空间批判与本雅明“闲逛者”的社会文化意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2)。
后 记
不断地发现问题又被问题所缠绕是一种很庆幸的状态,尤其是在媒介时代这么发达的时期,电脑犹如一个黑洞,在你坐到他面前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失去自我,同时他也是记下瞬间迸发想法的良好手段,因为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消失,被一种新的,充斥着商业化性质的广告和话语所代替,我们的生活就在这种话语的环绕下。阅读本雅明更多的带给我的是关于当下问题的思考,我曾经一段时间问自己“为什么现在的情感变得不值一提,为什么深刻的友情和爱情在狂热的物质生产的美梦前会瞬间消失”,我也会很疑惑关于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虽然可以从一些心灵鸡汤似的短文里找到些许的安慰,但它丝毫解决不了问题。我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持久的毅力,知识面太窄,对问题的认识也很片面。研一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知识总是一个个小小的碎纸片,问题零散而无联系,读了几本书后发现能找到一个问题的突破口是很重要的,这样就能顺着问题的路径找到这个问题同其他问题的联系。曾有一段时间我惊喜的发现知识是一颗相互交织的生命之树,是一个类似神经脉络的网状结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岔路口,点亮整个网状区域,犹如银河般辉煌灿烂。可惜的是这种意识来的那么的迟缓,但总觉得不管早晚,总是有进步的。
论文的选题是耿老师帮忙选的,他总是问我喜欢读什么,按照我的兴趣指导我的阅读。我很喜欢这种指导方法,在阅读本雅明的过程中,似乎总是时不时的看到导师耿占春先生的身影,一种现代透视法所指导的文学写作,一种充满活力的写作。耿老师的方法使我认识到了关于知识的阐释,他富有活力的解读与写作让我受益匪浅。
三年的时光很快,这期间有上课的烦恼,有读书的苦闷,还有生活的忧郁。如果说到致谢的话,首先要感谢这三年的时光,它开启了我认识学术生涯的门槛,虽然至今仍浅浅的站在门槛里。再次,要感谢文艺学的各科老师,张云鹏老师、张清民老师、刘恪老师、伍茂国老师、付民之老师、以及刘军老师等等,他们的谆谆教导和建议都在我三年的研究上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