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义县农村小学义务教育质量研究绪论

时间:2016-08-24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994字

  绪 论

  0.1 研究背景。

  在 2001 年的 5 月 29 日国务院下发了有关改革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决议,这一方案表明:国家实现全民发展的前提就是做好基础教育工作,这也是我国推行科教兴国策略的核心,此外基础教育还能促进人才的大范围培育,对全民文化水平的改进体现出不可替代的力量,所以我国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切记将基础教育置于核心地位,在经济上进行大力的扶持。

  国务院于 2004 年对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对县级政府的教育发展要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的相关文件进行了再次发布,国务院强调地方性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切实做好对基础教育的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最终使得监督评估任务能发挥明显的效用。国务院在 2007 年还发布了相关决议要求要强化农村教育的普及,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农村孩子上学的愿望,提升教学的水准,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效用,进而逐渐建立农村教育良好发展的体系,并指出要实现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划。国家针对教育发展以及改革的计划方案在 2010 年 7 月 5 日对外公布,这一规划预计在 2010 年至 2020 年完成,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应当接受教育的孩子顺利完成义务教育,要将义务教育在各地区普遍推广开来,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提升教育水平,重视教育质量,在教育改革上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就取决于教育而成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的正确观念就是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改进,关注在内涵上促进教育进步,构建完善的教育经营管理体制,其目标就是实现教育质量的优化,利用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及转移学校经营目标共同确保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进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在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财政与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可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工作的重点与挑战。而实际上义务教育具备公平性或是平等性,这种公平性就是指适龄教育的孩子除了同等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也要体现统一性,还有相关制度规定维护儿童教育:国家重视义务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成效的高低就取决于教育质量,国家会大力支持义务教育顺利进行,除了确保适龄儿童受教育的平等性,还要保证适龄孩子顺利走进学校,最关键的就是确保适龄儿童在接受教育时享受到高质量和平等的待遇。

  而实施教育评估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理论的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是组成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国内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规定教育由国务院统一管理,地方性政府进行分级治理,其中直接指导的是县一级,县以内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县政府负责,县政府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对区域内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进而向教育管理层提出相关意见,教育质量测评的成果还能够指导教育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还对义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了改进,促进基础教育和区域内教育完善以及进一步发展。

  但我国现今检测以及评估教育质量的相关标准并未达到一致,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做的都很好,其评价标准都较完善,而民族区域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其质量评价体制却有很大的缺陷,有的甚至不存在这样的评价体制,尤其是境况复杂的区域,评价制度的建立也是一大问题。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1 研究目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的关键,还关系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稳定等问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难点环节,这不仅仅涉及是否投入教育资金以及投入多少的问题,更是教育结构的质的变革。因此,发现与评估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应的改善或解决的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存在的结构性低下现状。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贫困地区的小学基础教育,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质量评价,发现贫困地区小学基础教育的软肋与短板,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建议,为我国贫困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来自实践的有效论据,为改善基础教育的地区差异化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0.2.2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与精神差距扩大问题一直都是政府、民众与学者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城镇与农村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之一,同样教育资源在城镇和农村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农村教育问题凸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生活的安定,这也将影响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等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促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变贫困收入现状具有长远的社会与经济意义。

  基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贫困农村不仅仅在经济上发展迟缓,其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导致了贫困地区的居民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落后性又对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长期的负担与拖累,造成贫困农村教育产出低效的实际局面。小学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类公共产品,已然是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基本环节之一,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教育逐年增加的财政支出,在结构上一直是偏重于农村地区,但支出总量上的刺激力度、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对应教育监管机制设计问题,仍然制约了我国教育尤其是贫困农村初等教育的发展。两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其中的义务教育质量如何在贫困地区巩固一直都是教育聚焦的难点所在,如何在完成了城乡区域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后,再进行教育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完善?如何改善制约教育发展的落后教育理念?如何不断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的教育顽疾---教育内容的陈旧问题与以"填鸭式"为主的老套式教育方式,真正贯彻实现素质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相关性。

  作为义务教育重点构成的小学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更是奠定良好教育基础与保证教育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小学教育基本上部分替代了发展并不完善的学前教育,其在教育体系中的承前启后作用十分重要,贫困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质量普遍不高是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长期顽疾之一。小学教育在这些地方的落后,直接影响的是农村小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与再升学率,这将极大地影响农村小学生对今后人生的规划与职业的选择,难以实现教育支撑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效用。以贫困农村的小学教育为选题,正是基于我国相关教育政策出台的时机,尤其是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不统一的非标准化时期,在教育现代化口号在城市已经贯彻实施的进程中,如何从构建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开始将农村教育现代化也提升议程,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与意义所在。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1.1 内容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探究基础以及价值进行概述,介绍了在国内外关于这一方面的成果以及理论基础,还给出了文章分析的方式以及研究对象,对文章的可取之处和部分缺点进行了说明。

  文章的第二部分概述评价教育质量的相关定义和一些理论基础。

  文章的第三部分,基于调研的方法与流程展开进行设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影响小学教学质量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章的第四部分,详细描述了义县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文章的第五部分,根据对义县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调研与实证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偏重于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监督机制缺位等机制问题的改善。

  0.3.1.2 论文创新点。

  第一,运用实地调研数据,构造贫困地区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第二,运用改良的PEST模型法,将统计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各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运用,以定量及定性分析相融合的方式来对经济欠佳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影响的因子进行全方面探究;第三,提出优化与改善贫困地区小学教育质量的可行性建议;第四,提出的对策建议偏重于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监督机制缺位等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现实意义强的制度性设计。

  0.3.1.3 论文瑕疵。

  其一,由于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约束,在农村地区取得的信息不具体,缺乏真实性;其二,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有明显差距,相关建议方案大规模推行是不切合实际的。

  0.3.2 研究方法。

  第一,社会调查法:实地调查和重点深度访谈切实了解贫困地区小学教学质量的实际状况;按照科学抽样的方法,根据相关问卷的调查如家长问卷、校长问卷、学生问卷以及老师问卷,还进行了实地分析,详细调查了经济欠佳地区在环境、管理以及设备等方面可能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此外还构建了贫困小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基于实地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第二,文献综合法:通过对国内外出现的关于教育质量方面的探究文献、政策规定、文件和具体实施成效等进行查询,认识及获知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管理理论,进行一定的综合总结之后形成了上述文献简介,对国内外探究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学习以及进一步探究,确定了探究的方式,进而能更顺利的完成撰写探究经济欠佳区域的义务教育质量。

  第三,各个学科相融合法: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社会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探究;第四,实证分析方式:本文在进行分析探究阶段主要分析方法拟采用改良的PEST 模型法,以调研数据为支撑,从硬软环境层面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力进行阐释。

  0.4 国内外探究状况。

  0.4.1 国内探究状况。

  我国启动教育评价制度相关的理论及方式都来源于美国,而至 1976 年我国的教育学者们才再次进行教育评价的探究,叶佩华等对桑代克著作的《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进行翻译后发表了,书中概述了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理论模型和核心理论观点。罗黎辉、施良方等在 1986 年实施探究教育对象分类这一理论,在国内引入布卢姆提出的"教育对象分类学"体系,开创了我国在理论层面上探究教育评价以及相关实践的新天地;我国在 1984 年宣布进入国际性教育成就评价协会,此协会在全球范围的权威最大;我国在 1986 年聘请国际级的评价和测量教育的教授布卢姆来国内交流。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方法的精确度等问题。戴文杰等(1998)年提出了基于熵权法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为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奠定了模糊评价的基础;也有学者通过对国外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来构造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如黄慧娟(2007)通过对瑞典教育质量评价的变迁来为我国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比较;我国学者更将深入的非参数模型构建方法应用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来,如张岩(2012)利用粗糙集法构造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可以看出来,我国在经济开放初期就已经对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国外引入,并通过本土的研究与讨论不断深化。但是,逐年来的教育质量评价从内容到方法上的丰富似乎并未涉足到基础教育上来,即高等教育以及城市教育的基础已经构建的基础上,再通过成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来更上一层楼的我国教育质量研究现状与趋势明显,却容易忽视或是一直在忽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显然更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结构分布不均与教育质量监督机制缺位问题提供来自研究重点偏失的论据,这就为本文以贫困农村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论据支持,即我国学者研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对义务教育,尤其是以农村小学教育为对象的空窗与空白。不管采用多么先进的探究方式,探究目标缺失直接带来了国内经济欠佳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驻步,也因此对了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产生了桎梏与阻碍。

  0.4.2 国外研究现状。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的经济危机波及范围空前巨大,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波动,泰特是某著名大学的教授,他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的观点。1956年,布鲁姆在泰勒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并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首先,他对课程进行了汇总分类,他认为,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完成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划分。1960年之后,布鲁姆的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得到了广泛地传播,这期间许多新兴起的测评方式都是在布鲁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克利分就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形成性测评模式。在此之后,斯塔夫而提出了著名的CI模型,CI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投入测评、背景测评和结论测评。斯克利所提出的测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隔离性,这一测评强调测评结果要能体现预知能力;应答测评模式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它首先将问题提出来,供参与人员进行探讨和交流,最终的得出的结论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了一项全新的测评方法PISA,它是对各国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的项目。自2000年开始,每三年举行一次测评活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年龄15岁学生;测评的项目涵盖范围很广,除了学生的数学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科学能力之外,还有对应用能力的测评,这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测评方式有问卷形式、基础测验等。还会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探索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着手于政府投资、办学速率、学生家庭等情况进行探究。这样做会促进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教育问题得到尽快解决。

  可以看出,西方学者或是教育家更倾向于探索教育评价的模式,实际上这是在一个教育资源分布较为均匀的经济发达国家,对教育的研究倾向。诚然,在通过对西方国家教育评价模式与体系的学习与引进过程中,我们更要立足于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自身历程与特征,找准我国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其实,从我国学生参与PISA项目的测试结果来看,我国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突出的,但在我国高分低能的学业成绩突出与社会履历薄弱一直是我国教育成效的软肋,真正构建出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现阶段的我国教育体制具有深远的意义。

  0.4.3 研究述评。

  通过国内外研究对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或是体系的探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出在该方面我国与国外的研究对象差异性,就我国目前对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方向来看,学者更注重高等教育,更偏重于通过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构造更为精确的评价模型,但鲜少将视觉投向贫困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而从国外研究的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来看,也是在其自身教育普及、教育质量等教育机制十分完善的条件下,进一步追求精益求精的教育质量模式研究。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西方国家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断追求完善的态度,发现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一级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构建需要尽早提上日程,对贫困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研究首先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上,才能真正实现对我国目前已实现两基教育初步成果的巩固,对进一步教育阶段质量评价的实现,以及对应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提供基础教育质量改善决策意见的基础。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