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组织的离职率升高通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做好离职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组织管理层和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目标。现代组织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组织无形资产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积累。今后,医院应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要“以病人为中心”,还要“以职工为中心”,真正重视人才资源,这样才能迎来医院和个人发展双赢的局面。
本文的价值体现在:
一是追求务实成果。本文以一名医院管理者的视角,针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针对性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医院针对问题进行改革,对医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的参考价值。
二是方法多元、学科交叉。本文以 Price-Mueller 员工离职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理论分析、比较分析、调查研究等各种方法,综合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学科理论,对员工离职管理的课题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三是本文引入了员工离职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原因与通过Price-Mueller员工离职模型分析出来的原因进行比较,结论基本吻合,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准确性。
此外,前人有许多针对员工离职的个人原因进行的研究,但针对医疗行业的研究比较少。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三级公立医院之一,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对医院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及相关对策可为其他医院完善员工离职管理提供借鉴。文中提出的相关对策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离职调查归纳得出的,是否真正适合该医院,能否有效解决该医院离职率偏高的问题,还需医院实际采纳并执行以后方能获悉,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做进一步检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马淑婕,陈景秋,王垒。员工离职原因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09:18-20.
[2]王艾华,陈景秋。外资企业离职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03:87-90.
[3]徐仕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员工离职影响因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12):36-38.
[4]王思思。基于组织支持感视角的公司员工离职倾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9):11-15.
[5]郎群秀,赵方苏。领导者行为与员工离职关系的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11):18-21.
[6]张文伟。企业员工离职现状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2(4):27-28.
[7]思捷达。建立员工满意的报酬策略[J].经营管理者,2006,7(5):15-19.
[8]郝国梁。沟通是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工具[J].经营管理者,2006,6(8):37-38.
[9]陈方。关于企业培训导致员工流失的应对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5,8(10):33-35.
[10]陈亭楠。企业文化实务手册[J].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11(4):12-15.
[11]Hom P W,Kinicki A J. Toward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HowDissatisfactions Drives Employee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75-987.
[12] Price J L,Mueller C W. A causal model of turnover for nur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81,24(3):543-565.
[13]Price J L. Reflection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turnover[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Manpower,2001,22(7):600-624.
[14]Arthur M B,DeFillippi R. On being a knowledge worker[J].OrganizationalDynamics,2008,37(4):365-377.
[15]Mobley W H,Griffeth R W.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proc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9,36(6):493-522.
[16]陈永霞,贾良定,李超平,等。变革型领导、心里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96-105.
[17]王明辉,凌文辁。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概况[J].心里科学进展,2006,14(5):722-728.
[18]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 10 版)[M].孙敏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19.
[19](美)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战略薪酬[M].周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8-42.
[20]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5-126.
[21]陈国权。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6-89.
[22][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01-105.
[23]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第 2 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64-66.
[24]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71-74.
[25]李维安,武立东。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96-101.
[26]崔勋。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6-62.
[27]Gary Dess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ighth edition)[M].Prentice Hall,2000,174-176.
[28]杨东涛,谢蒙萌。制造企业福利措施与员工感情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A].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1(3):17-20.
[29]于富荣。员工离职处理与防范[A].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2(8):29-31.
[30]张勉。企业雇员离职意向模型的研究与应用[A].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10):7-12.
[31]刘冰,郁晓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A].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9(12):16-20.
[32]南兆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与释放动力激励[A].香港:西迪商务出版社,2000,10(8):23-26.
[33]韩大勇。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A].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12):7-9.
[34]袁声莉。经济转型期企业员工激励模式研究[A].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2):38-40.
[35]李业昆。企业人才流失状况的判定[A].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9(12):27-31.
致 谢
本文在选题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于绥生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选择课题到论文最终完成历时数月,于绥生教授始终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支持。在论文写作期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寿柏教授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建议。如今,伴随着这篇MBA毕业论文的最终定稿,我在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生活圆满结束。在此向于绥生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山东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任课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