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结论
Y 学院属于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并已纳入国家统招计划,成为公办高等院校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近几年来,Y 学院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随着 Y 学院的发展壮大,在其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
本文针对 Y 学院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于 Y 学院是个人出资举办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特点颇为相似。本文结合这一特点,并针对 Y 学院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构建Y 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一,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建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聘用专业化人才和加强员工培训,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能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同时又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有助于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并实现 Y 学院的专业化管理,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设立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遵循公平原则、严格原则、客观原则、奖惩相结合原则和反馈原则相结合。考核方法上,本文选用 360 度考核法来制定 Y 学院的测评体系,这正好满足了 Y 学院的办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各方面要求。
在 Y 学院,有管理人员,也有普通员工。管理人员又细分为人事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细分为普通教师和后勤部门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各司其职,分工不同,工作任务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根据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满足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三,设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的设立遵循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原则。薪酬制度是否合理,影响到了教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其工作的态度、工作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会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合理薪酬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设立员工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员工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以提高自身的灵活应变能力、对工作的适应性和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员工自身竞争力增强了,学校本身的竞争力也随之增强,这也满足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目前激烈的教育市场的竞争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能够稳定其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在各个民办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本文通过对 Y 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证实了其可行性。因此,Y 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应用到其日常管理当中,以提高其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主要研究 Y 学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例如,Y 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和实施离不开政府部门各种政策支持和对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的综合考虑,同时也离不开校内管理层的支持。因此,本文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日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丽佳.对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4):31
[2] 陈敏航,刘超.高校行政人员人力资源规划初探[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22):496
[3] 陈晴.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的探究[J].科教导刊,2010(12):158-160
[4] 方妙英.对民办高校薪酬管理的探讨--构建基于 3P 模式的薪酬管理制度[J].教育探索,2009(11):62-63
[5] 冯瑛,钱海婷.高校教师柔性激励机制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0(12):21-22
[6] 葛学敏.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模型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93
[7] 顾广娟,何小雨.浅谈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J].资治文摘,2010(6):180
[8] 郭颖梅.基于“金字塔”形状的高校教师多通道职业生涯管理[J].经济师,2011(2):104-105
[9] 胡燕.基于互联网的 360°反馈评价法在高校中层干部考核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51-53
[10] 李爱霞.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186
[11] 鲁晓平.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经济师,2011(5):215-218
[12] 祁琛,韩春林.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159
[13] 唐小惠.论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薪酬激励机制[J].企业家天地,2010(12):58-59
[14] 童宏保.论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与经营过程企业化特征[J].民办教育研究,2008(3):37-39
[15] 温刚明.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26
[16] 王丽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情感管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9-51
[17] 王艳.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0(1):94-95
[18] 吴攻科.平衡记分卡在高校绩效考核中的引进与应用--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07(6):81-82
[19] 吴海燕.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9):211
[20] 伍叶琴.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策略[J].高教探索,2006(2):73-75
[21] 肖丽.职业院校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4):90-91
[22] 徐红梅.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效益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59-60
[23] 杨文君.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商界,2009(7):116
[24] 姚晓燕,王敏.试论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8(6):95-96
[25] 张建祥.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162-165
[26] 张燕.完善高校绩效考核制度[J].企业导报,2010(9):241-242
[27] 朱振光,钟海燕.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2):49-50
[28] 关云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9] 李煜宏.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0] 卢小青.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31] 张文礼.我国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组织结构变革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2] 张燕.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3] 朱燕.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4] 鲍立刚.基于企业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5]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6] 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7] 高桂平,王勇.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 2 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8] 姜继为, 韩强.高校治理结构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9] 金彦龙,李福学,牛似虎.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0] 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41] 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廖毓麒.人力资源管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2] 石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思考及观念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3] 孙连才.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4] 魏新,刘苑辉,黄爱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5] 易凌峰,李伟涛.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6] 邹敏.高校人力资源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