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冀于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其快速战略扩张的意图,以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受管理能力、财务状况、核心技术、战略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经营效果不佳的企业也希望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保障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从国内钢铁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可以明显看出这一迹象。
一方面,以并购重组为主要手段,国际钢铁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较好的资源配置,确立了各自的全球竞争优势,使全球钢铁产业竞争格局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规模相对分散、经营管理技术落后、产业集中度低等特点,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加剧等因素影响下,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难以与国际钢铁巨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抗衡。为此,加快国内钢铁行业的整合力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集团具有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必然选择。
江西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萍钢公司)自 2012 年 11 月被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方大集团)以股权收购和增资扩股方式重组后,重组效应明显,在市场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效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2012 年巨额亏损到 2013 年扭亏为盈,这一巨大转变是最好的诠释。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由此深刻地感受到,重组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进和催化作用。本文以萍钢公司的成功实践为例,深入分析和阐述了企业在重组前后的巨大变化,同时着眼重组后所遇到的问题,探讨进一步解决的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国内企业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即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又存在自身发展的阻力。要决胜市场,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就必须打造属于自身独具个性特色的竞争优势,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内钢铁行业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大国,更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铸就世界强国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这一根本性矛盾并没有得到化解,反而随着产能逐步释放,这些问题越演越烈。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并购重组成为钢铁企业跳出发展陷阱的“法宝”,其数量不断增加。比如,在江西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辽宁方大集团在收购南昌钢铁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组了规模更大的萍钢公司,并促使该公司竞争能力迅速提升。
因此,本文展开了对钢铁企业尤其是国内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相关研究,并对萍钢公司的重组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重组前后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个人见解与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这次重组使萍钢公司迅速扭亏为盈,并使江西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产业布局更趋优化,从而进一步证实,调整产业结构的重拳应放在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上,使其永远都是“进行时”,这样才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出国际竞争优势。萍钢通过重组获得新生及遇到的各种困难情况,深层次揭示了我国钢铁企业的重组状况,是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代表。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探索适合国内钢铁企业利用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模式和关键事项。总体而言: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仅有利于企业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提升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本文将从企业并购重组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有关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观点
Runback & Jensen(1983)认为,并购重组有如下特征:善意收购可使目标企业股东平均收益率为 30%,而敌意收购可使目标企业股东平均收益率超过 30%;不同的收购中,收购企业股东的平均收益不同,如善意收购中,收购企业股东的平均收益为零,但敌意收购可使收购企业股东的平均收益达到 4%;通过并购重组,可以使企业产生良性的结果,如企业资源利用率可以得到保持,提高整体收益,使企业收益增长 8.4%等[1].
Healey,Palm like 和 Rub ace .J(1992)通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在同一时期中,未实施并购的企业营运现金流比实施了并购后的企业营运现金流下降得更多[2].
与此同时,Derek J Morris(1991)和 Donald. A Hay 认为并购重组的动机包括: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克服其进入另一个产业的障碍;比投资项目更节约时间;保持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2.1.2 有关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马歇尔(Marshall,1925)认为,专业化分工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新的协调问题,而技能、知识和协调的不断增加,将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由此,企业内部会发生伴随生产进程的公开知识积累,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4].
张伯伦(Chamberlin,1933)和罗宾逊(Robinson,1934)认为,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并获取经济租金的重要因素[5].
后马歇尔主义者--佩罗斯(Penrose,1959)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6].
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则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的“外部”问题,提出了企业间协调的知识基础理论,补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交易费用理论,同时又发展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7].
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认为,企业能力理论分化成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这两个流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理论,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另一派则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理论界称之为能力学派[8].
科利斯(Collis,1995)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1995)认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与能力,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重点就是一家企业的资源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左右企业的表现。有竞争价值的企业资源(有形、无形、能力)与基本市场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表现为稀有性、专用性、需求性),决定某一资源或能力的价值[10].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知识的汇总,有效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跨越各部门的、能够灵活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群[1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2.1 有关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观点
张秋生(2010)认为,企业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这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在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和债权人、管理者及员工)之间的不断博弈下,并购重组得到深入发展[13].
屠巧平(2007) 通过研究归纳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一是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二是由于制度性缺陷造成的掠夺性接管,其终极目的是对金融资源的掠夺。三是凭借借壳上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受体制因素影响的价值转移和再分配。五是投机性的重组理论[14].
刘世锦、杨建龙(1999)认为,企业并购重组有三个层次,包括:企业的市场重组、外部重组和内部重组[15].
刘运哲、黎志成(1998)对经营管理方式重构的发展变革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企业重组的范围、目的、内容、方法与效果进行了进一步探讨[16].
李肃(1997)在文章中对美国五次并购重组浪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美国五次并购重组浪潮对我国企业重组的启示[17].
洪银兴(1999)认为,企业重组的目标是降低市场竞争成本,企业重组必须追求效益,而且通过防止风险、成本降低、风险控制可以实现企业重组的目标[18].
陈可、程帆(2007)深入分析了全球企业并购重组的历程背景,着重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背景,阐述了自己的深入理解,并且还研究了现有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模式,分析了利弊和这种重组模式相应的理论构想[19].
李国团,李艳红(2008)认为借鉴国外钢铁企业在管理、技术、采购、营销等能力整合上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并确保并购成功有借鉴与推动作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20].
肖祥飞(2008)研究了中国钢铁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企业并购重组的环境背景、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21].
陶魄(2008)主要研究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钢铁业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钢铁行业并购重组是解决问题的核心;针对中国钢铁行业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例如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钢铁业发展矛盾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由钢铁大国发展成为钢铁强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2].
赫连﹒志巍、张星(2009)通过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发展迅速,而且在市场、政策、外力等因素的推动下,这种并购重组的速度还会不断加快。但由于利益、权力、壁垒等方面的限制,企业之间的实质性重组还未全面开始,使并购重组的步伐受阻[23].
1.2.2.2 有关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刘世锦、杨建龙(1999)认为,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4].
陈清泰(200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即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以及持续创造先进管理和营销手段的能力[25].
王毅等(2007)通过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性和动态性,提出企业核心能力蕴藏于企业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技术、产品、经营环境、核心子系统等),由能力源和能力构架组成,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25].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均对企业并购重组及核心竞争力有着明确的概念与观点,本文将结合相关的学术理论,着重分析萍钢公司的重组实例,探讨以重组方式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对企业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企业并购重组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论证并购重组对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必然影响。其次结合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背景及典型案例,以萍钢的成功实践为例,分析和阐述萍钢是如何通过重组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后从萍钢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找出一条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路,并对企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文献资料,通过已有资料学习和研究企业并购重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并购重组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论证企业并购重组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2)案例研究
通过具体分析萍钢公司的生产经营历程、重组前后变化,来论证重组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并针对当前遇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