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银行财务绩效评价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21 共7487字

  4.2 银行财务绩效评价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

  4.2.1 引入现代财务绩效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产品种类、业务种类、客户群体的细分;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评估都纳入到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中,才能准确计算产品和客户的成本以及盈利能力。现代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中,不应简单地评价指标的结果是多少,更要关注指标是如何计算的,计算过程中是否考虑了相关因素。从目前银行业较为常用的方法中,罗列出以下几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

  一、资金转移定价

  资金定价应用(FTP),是近年来银行业中资产负债管理流行的一种方法,资金使用部门在支付内部利息成本后,得到资金的使用权,资金提供部门在收取了内部利息后,转让资金使用权;不论使用资金还是提供资金,只要导致资金流动了,都要付出一定的对价。资金流动是有偿的,资金的使用和提供部门是要为此付出和收取一定利息费用的。资金转移定价的实质性目标是为细分后的众多小的利润中心(如:分支单位、部门)以及创新的金融产品、客户等提供资金使用所进行的科学客观的价格评估。通过将资产和负债利润中心的经营单位的业绩进行量化,纳入到绩效考核指标内,开展相关绩效考核,达到更好的分化资金市场利率的风险的目的。银行资金专营部门承揽全部风险,集中进行科学客观的控制和转化,负债和资产的经营由其他部门负责。下图可以清晰看到资金转移定价的具体流程。

  

  二、贷款损失率的计算

  贷款损失率的是根据每笔贷款的现实情况进行个体评估,根据风险的大小,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目前,我国银行业按照监管部门和财政部的要求,提取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提供的贷款余额的 1%-2%的比例计算的。专项准备现行最流行的办法是按贷款五级分类进行计提,贷款五级分类分为"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次级类"、"损失类".五级分类的标准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组合,采用逐笔认定的方法。每类贷款根据以往的损失概率,设定 x%作为计提标准。比如:"损失类"的贷款往往是通过司法途径后,仍无法收回的,一般需要计提 95――100%的风险准备金;"次级类"需要计提 75%左右的风险准备金。提取专项准备金,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当期资产、利润的准确性。利润报告系统中最重要的贷款损失率的计提,是在建立财务模型的基础上的。当然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合理、准确的将贷款五级分类设定准确,一旦分类失控,专项准备金将成为银行调节利润的蓄水池。

  三、全方位的成本分摊

  发生在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通过一些成本驱动因素来分配给特定产品、特定的客户、特定的部门。建立内部成本中心,将各类成本都归集到相关产品、客户、部门。对于银行业高企的固定成本和半固定成本,采用内部计价方式,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成本,为内部管理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

  四、引入资本分配理念

  资本是有成本的。绩效考核要考虑对资本的消耗量。资本是开各项业务的先决条件,而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资本在当前的银行业务的最低要求,也是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投资者的利益保障能力以及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股东对银行的最低要求就是资本回报,所以说资本是有成本的。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不良的资产质量,存在更多的风险,资本金占用量就大;而优质资产,资本金占用量就少了很多。银行规模扩张和资本金之间存在着纽带关系,资产扩大规模是受制于资本金充裕度。资本金的要求随着资产质量优劣、风险权重多寡的变化而变化,短期效益可即时显现出规模扩张带来的影响,此过程中对应资本量的耗用也因短期效益而产生,没有成本的资本是不存在的,绩效考核范畴如果资本的分配没有被纳入,这样的绩效考核出来的结果必然有失公平,这种带有严重偏差性的考核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长期风险管控被忽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无视预期风险防范的思想,会引发银行经营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状况。因此,必需把资本的成本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绩效管理范畴,在区别对待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资本分配。协调发展和规模对待是唯一途径。

  4.2.2 现代财务绩效评价过程的基本功能简介

  一、资金转移价格的计算

  资金转移定价计算,在国外有成熟、公开、透明的资金市场,资金转移价格可以是市场价格的基准利率来决定息差和利差的分配方法;而我国目的还没有如此成熟的资金价格参考标准,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计算方法可以作为基准利率,再确定相应的转让定价,因此,资金转移定价可以在以下进行方式。

  1.第一步:计算短期的基准利率

  据中国银行业现行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同业拆借,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和回购利率来计算加权平均基准短期利率的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2.第二步:长期基准利率依据短期基准利率推算得出

  根据短期基准利率,使用复杂的计算来产生长期利率,这种长期利率通过长期基准利率来调整适应时间。

  例如:一年期限复合基准利率计算方法= -1计算期限风险成本:

  例如:1 年期风险成本=[(1 年期实际存款利率-1 年复利存款利率)+(1 年实际贷款利率-1 年复利贷款利率)]/2将复利方式计算的基准利率与期限风险成本相加,得出长期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复利方式计算的基准利率+期限风险成本3.第三步:确定利差以及确定利差在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分摊方式。

  例如:确定出利差为 20 个点,即 0.2%,即可确定的资金使用部门向资金提供部门成本,即资产、负责产品平均分摊利差,各自承担 0.1%.

  4.第四步:计算期限确定的资产/负债产品转移价格。

  根据所确定的利率曲线的利差及其分摊方法,确定所有的确定期限的存款和贷款产品的资金转移价格。存款的资金转移价格=基准利率-0.1%贷款的资金转移价格=基准利率+0.1%根据上述四步,计算出所有固定期限产品的利率曲线。

  5.第五步:计算期限不确定产品的转移价格。

  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沉淀率计算不确定期限产品的资金转移价格。对于期限不确定产品首先计算沉淀率,具体方法为:

  ① 将时间分成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如:1 个月、3 个月、6 个月;② 计算日均余额③ 计算不同时间间隔的沉淀率。例如:1 年的沉淀率=全年最低余额/日均余额,假定为 84%第一个 6 个月的沉淀率=第一个 6 月最低余额/日均余额,假定为 90%④ 计算多个时间段的平均沉淀率,例如:6 个月的沉淀率=第一个 6 月的沉淀率+第二个……第 N 个 6 月的沉淀率)/N,假定为 91%⑤ 以此类推,计算所有时间段的沉淀率。

  根据余额的实际变动分配期限固定余额的百分比,即通过把利率曲线上的利率与相应沉淀率相乘得出无确定期限产品的资金转移价格。

  无确定期限产品的资金转移价格=3.28%*83.6%+3.12%*7%+2.54*3.6%+2.3%*2.5%+2.64%*3.3%-0.1%=3.1%二、计算贷款的损失率。

  根据近期历史数据定时计算贷款损失的方法。

  1.第一步:从不同角度(所有制形式,从行业等)分析银行的资产。

  2.第二步:根据历史数据计算贷款损失率。

  根据历史经验,分别计算出贷款五级分类中,各类贷款的损失率。某类贷款总体损失率=∑[某类贷款每笔贷款实际损失率*该笔贷款占这类贷款的比率根据某类贷款的总体损失率,再考虑市场风险、经济周期、同业银行的平均水平、本行的风险偏好等因素,合理确定本行贷款五级分类中每类的风险准备金计提率。

  3.第三步:为确证贷款历史数据循环往复使用,每年用最新的数据进行前二步的重复。不断修正每类贷款的风险准备金比率。

  三、全方位的成本分摊

  直接和间接成本在成本中所占的具体数额的划分,是成本分配的一个重要环节,间接成本数量划分出来要按既定原则进行分配,主要是在产品、客户和部门之间进行比例分摊,具体方法:

  1.银行业务产品种类的确定。

  根据银行业务的产品的特点,把业务产品种类分成几个大类、几小类、最终细分到具体产品的名称。比如大类可以分为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业务、投资等几个大项;又如公司业务中可以分为投资银行业务、贸易金融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养老金业务、供应链业务等几个小项;而贸易金融业务中,又可以细分到如国信内用证、应收账款保理等具体产品的名称。

  2.将银行产品的固定、半固定及可变三类成本进行分配。

  固定成本是指不随规模的变动而改变的,如银行固有网点的日常花销,房屋等固定资产摊销、分摊的开办费用、房租和装修改费用。

  半固定成本:介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间,有一定的基础性成本,也会随楼梯式上升,有一个平台和上升的时期。比如:IT 硬件成本,管理人员费用等成本。

  可变成本是指:在变化的成本成正比的规模。如果一些服务和后台处理成本;人事费用,如电话服务,信用卡印刷成本,办公用品,文具,纸张,印刷等。

  各单位日常生产运营成本是直接成本,不进行分摊。以支持业务单位运营所产生的成本,是需要进行分摊的。按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成本分担类别来划分的成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固定成本将被分配,而半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由于受益对象明确,一般很少分摊或不分摊。

  3.成本分摊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① 全部吸收成本法(平均实际成本法)。

  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全部吸收成本是成本中心分配所有的开销,全部查以通过实际费用除以交易量,计算出单位成本,这代表了一个处理期间内,每个交易量所承担的平均成本。在该方法中,每一单位成本,涵盖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固定成本。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费用分摊被使用,或者如果产品的数量增加了运行效率提高,即收入可带来成本下降。这种方法是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交易量提高时,单位成本下降较快。此外,避免在成本分摊过程中产生的争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交易的数量波动,单位成本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使用的单位成本定价决策时,这些变化会导致混乱,不利于决策;完全成本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它无法评估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率,使用这种方法无法检测到产能过剩。因此,所有的成本分摊,闲置产能成本也被评估,因此不能生成来降低运营成本的能力。

  ② 预计成本法。

  预期成本的方法是预计的交易量和预计的总成本的基础上,利用历史经验,先预估一个单位成本的方法。分配的成本按交易量的多少与预估的单位成本得出;被分配的成本总和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实际需分配的成本,需要进行二次分配进行调节。如实际的交易量低于预期,可能会产生剩余的未分配成本。如果实际的交易量较高,则可能出现成本超额分配的现象。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容易理解,对于产量与单位成本挂勾密切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摊时,会有较好的效果。其缺点是,由于方法不当或事件不可预见,或预估的单位成本不准确,会导致不能反映出成本的实质。

  ③ 标准成本法。

  在标准成本法,单位成本是最高效的操作环境可达到的水平。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是一个标杆,单位成本分摊率并结合交易的实际数量,重新分摊成本。

  标准成本法中,费用分配率和实际交易量,是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单位成本能够保持稳定在一定的时期,有利于产品的定价。为考核产能和效率提供了标准。该方法的不足表现出来的有两个方面,首先,制定和持续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资源,成本较大。其次,这种方法会影响员工行为出现两面性的转变,标准成本符合员工预期时,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标准成本与员工预期相背离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并表现出对管理层诚实性的否认。

  4.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成本分配的方法有很多,银行在选择时要对分配的方式和方法时,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并对具体的核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还要掌握银行自身的特点、银行管理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绩效考评的形式等等。成本核算方式被确定后,接下来考虑的问题就是成本分配的具体方法的选择,主要有直接、逐步、同步三种分配法供选择。

  ① 直接分配法。

  将所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受益人被称为直接分配法,将费用分配到终端,分配到产品、客户、利润中心。对于不最终受益的成本中心不再分配,减少了二次分配。

  比如管理、支持等部门,将不会有分配。

  这种分配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是不复杂,便于理解和掌握;二是成本的流向非常清晰,可以把成本追溯到源头。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由于部分费用没有分配给实际的使用者,使得责、权、利不相对等,其次,只考核终端产品或客户,不利于全成本过程的控制。最后,很难把费用分配将交易活动和业务活动的衡量指标结合起来。

  ② 逐步分配法。

  逐步分配法是按照一定顺序,将费用进行逐级分配,按谁受益、谁分配;谁使用、谁分配的原则进行,而不管该中心是不是终端产品或部门。逐步分配法在运作时,一个中心的费用如果进行了分配,这个中心就被"关闭",下一轮则不再分配给该中心,否则将会变成一个死循环,永远也分配不清。一些间接的成本中心、非终端成本中心的费用被逐一分配出去,如下图所示: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责权利相对等,使得每一个成本中心都会关注自身的成本,有利于成本的全流程控制。缺点是,分配方法复杂、分配次数较多,需要借助于数学模型,不够直观,难以理解。特别是一个中心的费用被分配后就关闭了,不再接受分配,排在前面分配的中心,很难准确计算出实际成本的多少。

  ③ 同步分配法。

  将所有的费用,分配给所有的使用者,所有的使用者,都接受费用的分摊。没有顺序,中心不存在关闭,不存在受益而不分摊费用。

  优点在于良好的灵活性,在成本分摊的准确性上,优于逐步分配法,适用于各中心逞现为网状的关系。如果各中心的关系为链接方式,则逐步分配法也是一个优选的方案,不足表现为:计算分配数额过程复杂、负责人直接跟踪无法实现、对于结果的接受和理解过于深奥、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