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目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3277字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目标

  德鲁克曾提出三个管理学的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而如果把其与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联系起来,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下适应和生存,就要回答“我们的业务是什么?”的问题和“我们的‘产品’是什么?”,高职院校要明确定位自身的市场和业务目标。

  一、高职院校的市场目标

  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综合表现,要研究高职教育,首先要从研究高职院校着眼,明确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和高等职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利益主体基本上有三大类:一是办学者利益。一般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者利益就是针对举办者本身而言,而对于由国家政府举办的公立高职院校,办学者利益就是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二是教育接收方利益,即学生利益。包括在职就业工人和下岗工人在内的所有来校培训生;三是教育人才雇佣方利益,即雇佣高职教育毕业生来参与自身产品生产和业务增值用人单位的利益。根据一般产业划分原则,教育行业是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相对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更能体现为行业企业、经济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总的来说涵盖两大类: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的通常概念上的职业院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另一种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在职或下岗员工终身学习的技术型教育。本文研究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前者,即地方政府等创办的以学校为主体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这类高职教育一方面旨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因为现阶段下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实现义务性,所以这种高职教育的“服务”必将在社会市场中寻求购买者的消费。而这种“教育服务”消费者就是以高考毕业生为主。如果按照我国教育制度对毕业生高考成绩细分,从下往上分别可划分为专二线上、专一线上、三本线上、二本线上和一本线上,而就读高职院校多是是专二线至专一线间及一部分三本线的毕业生。所以从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来看,高考成绩细分下高职院校最直接市场目标就是专二到专一线间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从接受高职教育选择到向社会工作岗位员工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高职学校创办者、学生本身和用人单位不完全一致的动机或目标,但是都有着一个实现最终人力资本增值的共同目标。人力资本综合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一些技能和知识,是通过学校创办者、学生本身和用人单位三方慎重投资而获得。从学生角度出发,就是体现在方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工能力的提高上。这种增值要结合就业市场的标准进行判断,比如要达到一定的职业资格或取得相应行业的从业证书,然后经过用人单位的审核,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聘用,从而才得以实现人才能力。换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达到就业标准是社会广大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来决定的。衡量高职教育水平一项重要指标是高职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就业,其就业率高低、就业质量好坏、就业稳定性强弱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再培训的话费等,这些也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培育成果社会承认度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一般被定位在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上。同时,学校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一种组织,还必将要满足它所服务创办方需求和社会需求。根据市场情况追求变化固然是教育方面的重要部分,但就教育内容上依旧需要紧随国家的政治方向,贯彻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指导方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准则。

  所以从市场的角度,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是生源和就业并重的双元市场。高职院校在生源市场寻求服务购买者--全国高中毕业生,而结合教育创办者和就业市场共同检验高职院校最终的成果和教育质量,其市场定位如图 4.1.

  二、 高职院校的“产品”目标

  面对不同的市场参照,高职院校的“产品”目标就有不同的解释,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主要是双元市场,即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

  (1)若以生源市场作为参照,高职院校提供技能培训和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形式。学生以实现自我资本增值为目的,支付学校产品服务的费用,从而有资格接受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换言之,在生源市场中,高职院校“产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客户”提供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以期实现人才资本增值。但在所有教育机构都提供知识教育的社会竞争中,高等院校只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教育,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提高竞争力。

  体现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区别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标志:一方面是在于培养目标差异。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合就业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而普通高等院校以培养综合全面的素质型人才为主。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要遵循社会职业的属性,既要满足教育性个性化的需求,也要满足职业性的经济社会需求,这就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宏观层面上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微观层面上又体现在专业设置的社会分析、情境的定位、教学实施的学习、课程研究导向、“双师”的师资素质培养等以及定向的教学评价需求等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课程设置的区别。高等院校是全面普及性的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其集中致力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施计划,其课程结构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而灵活调整设置的。

  (2)若以就业市场作为参照,高职院校则以其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作为“产品”输出,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和运用技能水平的高低就成为衡量其“产品”质量的主要标准。高职院校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制造厂”和“加工厂”,将没有丝毫技术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培育成一个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技工人才,并将其推向市场。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采用人才分类的方式进行操作,比如匪类中有普通工人、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也有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

  为了满足生产一线高技能的需求,用人单位在招聘是更加看中高职毕业生的技能操作和实际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研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和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具有面对未来快速发展的技术的适应和开创能力,就业即上岗、换行再就业的岗位“零距离”能力是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需求。从就业市场角度出发,一所高职院校当下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就集中体现在其毕业生能力水平的和社会适应能力上。

  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为“产品”和以毕业生为“产品”是两个不同市场角度下得出的结论,他们相互区别又有着内在联系无是非对错之分。在生源市场中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产品”的核心,学生作为市场中的顾客,从选择教育交易开始到毕业交易结束;在就业市场中,以具有技术操作和职业素质学生为“产品”输出,其功能和质量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所以“顾客”就与高职学校双方实现资源传接双方共赢。学生高职院校购买教育资源,实现个人资本增值,能够在社会就业中完成就业并寻求高额报酬,高职院校在生源市场上实现顾客满意。相比之下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不是直接的交易双方,非买卖方的关系。企业不直接向学校支付报酬,而是通过启用学校的毕业生为其创造利润而支付他们报酬,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实现顾客满意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其生源市场的优势。所以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以其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为“产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训计划。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总目标

  本文结合 SWOT 分析法,以战略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分析了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从而确立了民办高职院校在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认真研读国家战略决策,贯彻教育部文件,坚持就业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发展校企结合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就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确立高职教育的特色,先立足区域性的特色教育和服务本地的目标,然后福射周边区域省市,最终将就业市场推向全国;创建集基础培训、知识教学、科研能力的多位一体的办学格局,建设成一流的高等职业培训学校和工人干部技术培训基地,并追求融本科、专科在内的综合性职业技术院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