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新中国特色的订单培养模式
借鉴学习德国“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教育创新出符合我国社会特色的“订单培养”模式。在早期计划经济时期,分配制度就相当于最初的“订单培养”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对原有模式作相应的调整也依然实用可行。
模糊订单数量。一般而言在学校下订单的企业都期望得到优质的员工,而不希望按照预定的学生名单在不经过选择情况全部雇佣。对此,对于院校提出要求,应该对下订单的企业具体要求,单独组建对口培训班定向能力培养,在这个班中实现相互学习竞争的局面,最后经企业考核最终录用。对于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另行安排同类型职业或继续学习。
缩短订单周期。对于大多数有长远计划的企业而言未来几年内的人才需求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因此,校企合作时可以让企业对在校学生下订单。比如对于四年制在校生,可在入学后两年接受订单,后两年做定向培养,期间可以进入相应企业实习,这样一来有利于企业和学生今后的工作。(3)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对于那些技术专业性强、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如果学校在教学难以实现,可以考虑企业本身介入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这种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订单培养”模式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更加适应企业需求。
四、 重视高职院校品牌建设,让高职走进市场
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生命力最终所在。在理论界学着专家们倡导高职教育应当“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内涵式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管理、服务、建设、生产等多领域生产一线上的高技工实用型人才。以本地企业和区域现状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累积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的现状进行专业设置,以满足特定区域内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就此体现学校的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而要建设和发展具有特色、品牌的院校需要多方面的考虑:
(1)建立专业强项。高职院校应强化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优势化的“专业群”.专业特色体现院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带动其他专业。可以按照企业和行业需求建立特色专业,从而实现专业设置的独特个性化,实现优势专业的品牌效应。这样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下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替代教学为主导的模式,在探究建立了办学特色期间也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模式。但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办学还必须结合行业发展、地方经济的需求,不断学习、借鉴、研究和总结,充分利用办学优势资源建立特色办学模式。据此,很多高校开始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实践实习,对于五年制的则在第五年实习。
(3)建立自身管理品牌。民办高职院校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管理形式,将行政、教学同时平等看待,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对于中层干部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以优化结构。此外,加强学生管理,积极倡导适应形势的教学改革。
(4)创建校园文化氛围和特色。优质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高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达到全面提高在校生的素质和能力。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能否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兴校是对该高校发展的重要评估指标。因此,可以说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职院校特色建设重要过程。通过学生的力量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将在未来企业文化氛围的改善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和大学相互渗透。学院应新型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化的需要,努力寻求行业持续有效的资源支持的同时又为社会企业服务,在合作中为学院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工学结合和订单保障模式。但校企合作不应局限在初步阶段内,随着不断的合作深入,如何长期高效的实现发展双赢认识未来发展重要部分。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完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机构。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商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工作机构,同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工培训综合协调指导,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实现优势特色人才培养。从企业调用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而从高校中派遣教职工深入了解企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2)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领域。当前订单式培养主要在教育专业,这种模式建立在校企间长期紧密合作和相互信任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深,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起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良好局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发挥了合作企业的作用,包括学校设置与调整专业方面,制定和修正教学计划方面,实施教学过程方面,打破最终实习和就业等方面。
(3)季节性合作模式创新。对社会企业岗位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判断各行业所需要素质和能力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助于季节性波动下出现的人力资源困境得到有效缓解。
(4)实行双向培训模式。所谓双向培训模式,就是校企人才交换培养和教学。学院聘用企业工程技工兼职教师,而派遣本校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和学习,进行缚点调查,通过教师与企业、技工人员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能及时把握行业技术工艺的最新动向,从而对学生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专业指导。而通过企业员工在校培训的模式,更能实现企业、学生与学院的互利共赢。
六、 营销创新,实现良性自主招生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落实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学院未来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教育单位和市场的脱离,人才市场供求出现矛盾现象,有的岗位供过于求,有的却无人问津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市场调查和就业择业指导中心,对学生择业就业给与体系化的指导。有些院校毕业生采用学校推荐然后结合学生自主应聘的模式,这种模式点多面广推行简易。
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可以选择性提供就业指导课的选修,从社会形势和学生本身出发对其就业观择业方式分析指导,为学生未来科学客观的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1)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外,高职院校还应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整天沉浸在知识中的学生而言,校园文化活动能实现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娱乐活动,是校园课堂教学外的一个必要补充。而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则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活跃、创造力得到培养,是一个为学生提供社会体验、培养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平台。
(2)进行对入学新生职业规划指导。通常来说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而言,但关于社会就业思想的形成仅局限于毕业前的短期指导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基础普遍偏差、缺乏自信和就业目标。因而非常有必要对入学新生进行本行业简介和因人而异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入学找到职业学习的自信,明确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规划。如果高职院校学生能在第一年就找准自己的方向,有利于今后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避免了学习过程过于盲目或焦虑担忧。
(3)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通过开设自主创业培训选修课,让学生对自主创业初步认识,掌握创业的基本常识;可以通过邀请成功创业人士来校交流演讲介绍自身创业历程,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勇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省级或国家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学校成立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为积极参与创业的团队给以技术和资金上的援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分析表达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决策能力与社会应变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等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在这方面还相对落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指导放在更主要的位置上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