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范文5篇(6)

时间:2017-07-06 来源:未知 作者:范编辑 本文字数:43892字
第四篇关于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
  

  试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及影响

  
  [摘 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改革开放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对人类消灭贫困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开创了大国和平发展的新模式;对社会主义复兴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有重大历史意义;提供了治国理政、解决国内社会矛盾的新模式、新经验。
  
  [关键词] 改革开放;鲜明特色;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1985 年邓小平就曾自豪地宣布:“总之,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1](P11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P86)他关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P71)的论断,提出了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与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层面的关系问题。这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而且表明了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中国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另一种路径选择,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件大事”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1](P142)给“占世界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1](P225)他之所以称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件大事”,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式发展道路,不同于几百年来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为至今仍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的人民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另一种路径的选择。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在 30 多年间和平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努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西方有识之士大多看到这一事实,并将中国改革开放称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屈指可数的大事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发展路子、发展模式,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模式(“华盛顿共识”)或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原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习近平多次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改革开放对人类消灭贫困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贫困历来是人类社会最重大的根本问题。消除贫困和饥饿、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和理想。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2000 年联合国制定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千年发展计划”,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全球赤贫人口 2015 年仍有 7.02 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近十分之一。2015 年 9 月联合国发展大会又通过了至 2030 年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定今后 15年内彻底消除全球赤贫现象。
  
  邓小平说:“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里进行改革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1](P266)改革开放最显着的成果就是人民富裕了起来。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口中 70%以上为贫困人口。经过 30 多年改革开放,中国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已脱贫,2014 年我国贫困发生率已降到 7.2%.中国这一巨大进步,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为世界消除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相当于全球脱贫总人口的 75%以上,从而使联合国实现了使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在《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的减贫道路与经验,指出:“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放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3]未来 5年,我国将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发挥中国制度的优势,使中国现有的 7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还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先后为 120 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帮助,受到世界各国热烈欢迎。而中国今天有能力支持世界脱贫计划,正是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
  
  三、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大国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新的贡献

        和平发展开辟了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避免了历史上大国兴起时的“修昔底德陷阱”.这对于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当今世界潮流,深入思考如何在 21 世纪更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课题,意义十分重大。
  
  历史上一些国家处理发展时,历来的路子是对外侵略扩张,掠夺他国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解决崛起中资金、资源、市场和劳力匮乏等问题,甚至通过战争手段来转移国内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大国崛起的目的。
  
  中国作为近代史上一个超大型贫弱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矛盾、困难与压力。但是中国并没有走其他大国崛起时刀光剑影的对外扩张或战争老路,而是走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天下太平”、“天下大同”是中国人民世代的追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P1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P264)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这就走出了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途径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找到社会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两个 100 年”发展计划。中国之所以可能和必须做这样的长期规划,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国内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不断扩大开放,自行化解和消弭发展中的种种矛盾。西方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根本无法这样做,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限制,使它们难以以和平方式解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都反复向世界宣布:中国即使将来实现了民族复兴,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了真正的世界大国行列,也永远不搞霸权,不搞扩张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新战略、新理念,提出合作共赢、互利双赢、只结伴不结盟等国与国关系的新构想。中国关于国际政治的这种新理念、新主张,已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为继续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复兴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西方弹冠相庆,鼓吹“社会主义已彻底失败”、“自由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唯一胜利者”的“历史终结论”.中国改革开放直接戳破了这一神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表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尽管在西方当代中国学研究中对中国道路的性质还争论不休,一些人尽量把它往资本主义靠和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的。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改革开放区别于古往今来一切改革的根本不同之处。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政治和制度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构成。它的理论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P21)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特色和最鲜明旗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推进和发展。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能不能复兴、怎样复兴的问题尖锐地提上了日程。这就涉及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动力,涉及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问题。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开放突出地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新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着重解决了社会主义复兴的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进一步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以搞清此根本问题为逻辑起点和理论依归的。这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思路看得很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1](P117)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功后,他对比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得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所以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社会公正方面,更体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效率方面,而且这正是社会主义公正得以真正实现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P130)“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还叫什么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不只是名词好听,而且生产力发展速度要超过资本主义。”[4](P243)他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1](P157)等名言,提出了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在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后,就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从何处着手”的问题。他说:“目标明确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1](P117)“两个开放的作用,就是加速或者说比较快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我们叫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4](P327)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明之处在于:首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抓。邓小平认为,不仅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是革命,发展生产力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如果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革命,而忽视变革的目的,就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打破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所谓改革开放就是对内要激活广大人民的活力,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对外则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邓小平认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1](P373)这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放眼世界看中国,从比较中看中国,从而更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
  
  中国改革开放也必然从多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范例。1984 年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邓小平就指出: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但给占世界四分之三人口的第三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生产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五、中国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建立良好治国理政新机制的新经验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机制已出现深刻危机,风行数百年被奉为圭臬的资本主义所谓民主治理体制,业已乱象丛生。如何治国理政已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紧迫问题。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大多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必然带来严重政治后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这是中国改革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表明今天中国的改革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制度化和精准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它们的优劣,最终体现为社会制度的优劣。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成果”[2](P104-105)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如何治理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全新社会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总体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表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是它又还不够完善。这是党中央今天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5]
  
  中国改革开放正在建立的良好治国理政新机制,已引起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必将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建立适合各自国情的良好治国理政新机制提供新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出席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1)。
  [4] 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N].人民日报,2015-11-10(1)。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