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不断加快发展速度,蔬菜品种越来越多,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蔬菜产量也快速增加,蔬菜由以前的供不应求转变为品种齐全、供应充足,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当前我国蔬菜产业已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蔬菜产业新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向多样化、产业化、标准化、全球化迈进。蔬菜产业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增长很快,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 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达 2.73亿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15.6%,蔬菜中产量 6.2亿吨,总产值 8800 亿元。而且我国蔬菜品种日趋丰富,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质量也大幅提高,出口量不断增长,许多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量也日渐提高,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同时蔬菜产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蔬菜产业在青州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青州农业中的传统产业。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城区的蔬菜供应,而且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 2010年,青州市蔬菜产田总面积为 52.6 万亩,占青州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 31.2%.目前青州市已有 21.4 万人从事蔬菜的生产种植,年蔬菜总产量 210 万吨,蔬菜总产值 42 亿元。蔬菜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青州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有力的促进了青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青州市蔬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解决[1].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抓住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青州市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青州市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青州市各级政府和广大蔬菜从业人员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当前青州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以及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认真思考。
因此,本文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通过分析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劣势,提出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及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开拓一条具有青州特色的蔬菜产业发展道路,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为其他相似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究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剖析,提出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发展对策,从而能够推动青州市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也为其他地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认清了当前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不足与差距,明确了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与努力方向。
(2)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提出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整体思路,对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蔬菜产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为青州市政府充分整合全市资源,进行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3)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能够促进青州市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青州市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利于青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大都是在二战以后,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在 50 年代,西欧在 60 年代,日本在 70 年代,分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美国的戴维斯(John M. Davis)和戈尔德伯格(Roy A. Goldberg) 根据其国内农业高度发展的现状,从理论方面对先进农业经营方式进行概括,在 1957 年首先提出 Agribusiness,即农业一体化的概念。里尔豋(Reardon)和巴雷特(Barrett)(2000)提出了对Agroindustrialization,指全球粮食和纤维体系的快速转型过程的定义:(1)农业生产、农业流通和农业投入三方面的增长。(2)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制度与组织之间的互相合作沟通的促进,例如垂直协作的增长。(3)农业有关部门的变化,例如农产品结构、农业技术的变化、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等等[2].
德姆塞茨(H.Demsetz)和阿尔钦(A.Alchain)(1972)提出了"队生产"(Teamproduction)的理论。队生产中心意义是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所得出的产出要比各项投入进行分别生产所产出的和大。但是队生产有时要耗费相当大的组织成本,所消耗的组织成本甚至大到使队生产的绩效比分生产小很多,这样选择能适应分生产的制度便成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制度安排[3].Escobal 等(2000)对南美洲国家秘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制度的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4].Glover(1990)对非洲南部和东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订单农业 模式进行了分析[5].Key 和 Runsten(1999)对拉丁美洲国家产生的订单农业、小型的农场主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6]. Gandhi 等人(2000)对印度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问题及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各国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各种农业产业化状况及模式进行了分析,对促进世界农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研究成果。
国外对于蔬菜产业的研究也较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许多出版物中的文献资料对蔬菜的生产机加工进行了研究,如《商品回顾与展望 1994-1995》对全球蔬菜的产量、贸易量、价格以及蔬菜深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外对蔬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蔬菜产业的流通与区域分布两个方面。在蔬菜产业的区域分布方面,福田康夫(1996)提出了环太平洋蔬菜贸易圈理论,将美国、中国、日本和太平洋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7].随着世界蔬菜贸易的不断发展,世界贸易量日渐扩大,陈永福(2001)提出了世界蔬菜贸易圈理论,将世界蔬菜贸易划分为几个大的蔬菜贸易区域,即以日本进口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蔬菜贸易圈,以美国进出口为中心的北美蔬菜贸易圈和以自给为主的欧盟蔬菜贸易圈[8].进入 21 世纪,世界蔬菜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安玉发、焦长丰(2004)提出当前世界蔬菜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世界蔬菜生产和贸易地区正不断分散,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不断降低,新兴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则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之间蔬菜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9].在蔬菜产业流通方面,许多学者利用实证研究对各国蔬菜流通体系进行了研究。如日本学者福井清一、小林康平、诸冈庆升等(1998)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荷兰、菲律宾、韩国、中国、印尼、泰国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蔬菜流通体系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则对蔬菜流通中运销体系进行了较多研究,特别是营销渠道和运销方式方面,研究探讨较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上,"农业产业化"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1993 年,山东省率先将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提出,并在全省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
1995 年,《人民日报》在总结山东省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时,发表了《论农业产业化》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93 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发展经验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首先提出。
1995 年 12 月 11 日,《人民日报》就山东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验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社论,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人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一批成果。
李福龙和刘光辉在《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飞跃》一书中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现实意义。这本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0];王厚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和运行模式等,就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建议[11].除了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外,还有一些学者就与农业产业化相关问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赵海燕在其著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就在农业产业化具体实践中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2];郭振宗在《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和政策》中,就农业企业化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3].
而对于农业中的蔬菜产业,也有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于蔬菜产业的研究。杨顺江(2004)对深圳蔬菜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将深圳蔬菜发展模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蔬菜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然后运用竞争力理论提出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并根据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战略[14].黄冈(2005)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情况、存在制约因素以及发展优势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出彩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对策措施[15].牛艳红(2010)对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充分发挥湖北蔬菜优势,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产业,创新蔬菜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施蔬菜品牌战略,提升蔬菜竞争力;大力发展蔬菜科技,提升蔬菜科技含量等等[16].李崇光,包玉泽(2010)认为,蔬菜产业近十年发展成就显著,但在新形势下,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面临几个关键问题:产业内涵发展不足;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蔬菜物流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蔬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严重制约蔬菜产业发展;应急能力不足,特殊季节期间价格波动幅度趋大,并提出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对策[17];刘思瑶(2011)对涵江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涵江区蔬菜产业的有适合劣势,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18];王志勇(2012)对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发展进行了调研,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蔬菜产业发展战略,以期为该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19].胡美华,金昌琳等(2012)总结了浙江省近年来水生蔬菜的产业发展现状、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水生蔬菜的对策建议[20].
关于蔬菜竞争力的研究。张真和(2000)对国内蔬菜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和出口运输优势,和劣势如蔬菜加工和包装等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陈永福(2001)以蔬菜中的西兰花和洋葱为例,对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蔬菜竞争力弱的原因在于物流技术和加工技术落后[22];刘雪(2002)对中国蔬菜产业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中国蔬菜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国际竞争力较低,因此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23].杨锦秀(2005)从蔬菜的需求、共计、流通及竞争力方面对中国蔬菜产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我国蔬菜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的比较优势较强,但国际竞争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蔬菜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强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4].
叶军,朱砚花(2010)在分析中国蔬菜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市场占有率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并从蔬菜的市场需求、质量安全、成本价格等方面分析对蔬菜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25];朱智强(2010)分析了国内蔬菜出口大省蔬菜产业的出口竞争力,经过分析对比认为山东省的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最强,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制约因素,面临着出口竞争方面的巨大压力[26];杨辉鹏(2011)对黄冈市黄冈区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主导租用,推行蔬菜标准化和专业化,实行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加强蔬菜质量体系管理,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27];陈香,李庆杨(2011)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为例,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28];卜立娜(2011)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政府作用以及机会六个方面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应从加强蔬菜产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推广蔬菜科技广泛应用,提高蔬菜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升寿光蔬菜产业竞争力[29].
关于蔬菜流通与组织研究。刘勤生(2000)分析了当前我国蔬菜流通与加工现状,指出当前我国蔬菜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不高;在蔬菜流通上,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不完善,设施不配套,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等等,并听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30].吴晓佳(2003)对武汉市蔬菜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了蔬菜市场流通的整合优化方案,及以建立方便快捷的蔬菜营销渠道为目标,对现有蔬菜流通渠道进行优化[31].陈娟(2004)对四川省蔬菜合作组织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要促进四川省蔬菜市场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引导,为蔬菜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32].陈朝霞,王朝良(2010)从合作组织和合作契约关系的发展状况两个方面,对宁夏自治区蔬菜产业合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蔬菜产业合作中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对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33];韩冰(2011)应用哈佛学派的 SCP范式等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蔬菜加工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进行了研究[34];高新伟,赵文娟,余磊(2011)通过对寿光市的 5 个样本村庄现场访谈和抽样问卷调查,提出了要建立稳定的产销体系 ,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35];王东红(2011)以供需平衡理论为基础,对蔬菜供应链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菜贱伤农"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大力发展蔬菜流通渠道,优化蔬菜供应链的解决对策[36].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经过深入研究,确定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确立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加快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研究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通过调查研究青州市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自身特点,总结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条件下,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研究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分析耕地条件、气候特征、水资源供应、土壤结构、环境状况等产业发展基础状况,梳理青州蔬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3)研究青州市蔬菜现有市场发展现状,分析青州与青州周边地区,特别是产品所辐射城市的市场特点、需求结构,进一步确立青州市蔬菜产业化发展在销售市场方面的定位。
(4)研究青州市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措施,分析主观与客观方面存在的不利与有利因素、劣势与优势、威胁与机遇,定位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目标与任务,提出适合青州市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措施。
本文技术路线如下:
1.4.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利用工作便利,对青州市部分乡镇与农村进行了走访调查,深入乡间与农民、企业、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蔬菜生产技术应用推广状况、蔬菜病虫害情况和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等进行了研究,了解了当前蔬菜市场供求情况。同时先后走访了气象、环保、统计、农业局、政策研究室等单位,了解青州市气候、环境等自然资源情况、蔬菜污染情况和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分析提供较详尽的资料。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潍坊市及青州市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网络查阅有关蔬菜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信息,对以上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用以指导青州市蔬菜发展对策研究。
(3)比较研究法
通过分析比较全国部分先进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相比较;该市蔬菜产业自身发展的前后变化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认清青州市比较优势,明确研究方向,确定发展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本文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的研究,摸清了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应用 SWOT 方法,分析蔬菜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制定蔬菜产业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1.5.2 研究不足
本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导致在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方面不够深入细致;同时在相关促进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措施方面,提出的对策措施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些还需要在进行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