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4.1 青州市蔬菜产业具有的优势
青州市设施蔬菜在资源、区位、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等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4.1.1 自然资源环境优势
青州市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部,属北温带季风气候,面积 1569 平方公里,人口 90 万,其中农业人口 59 万,辖 8 个镇、4 个街道办事处、1 个经济开发区,1069 个行政村。是山东省瓜菜生产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青州市处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光热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较好,工业污染小,适合多种蔬菜生产。年平均气温 13.1℃,年平均最高气温 19.2℃,极端最高气温 40.7℃,年平均最低气温 7.7℃,极端最低气温-21.4℃。年平均降雨量 682.0mm,年最大降雨量 1215.7mm,年最小降雨量372.3mm.年平均空气湿度 67.5%,年最大空气湿度 90%,年最小空气湿度 55%.辐射总量为 122.0 千卡/cm?,年生理辐射量为 59.8 千卡/cm?,大于 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 506 千卡/c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608h,大于等于 0℃的积温为 4813.70℃,大于等于 10℃的积温为 4331.7℃,无霜期 191.7 天。
4.1.2 符合蔬菜产业振兴计划
青州市被国家农业部列入 2009-2015 年全国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区发展规划。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特别是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等的政策和国家对"菜篮子工程"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的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定位对发展蔬菜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今年以来,青州市委市政府把有机农业发展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重要内容,组成专门班子对发展有机农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全市发展有机农业工作会议,印发了青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意见》,组织成立了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管理局,提出了打造"中国东部有机农业第一市"的目标,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在量与质两个层面上均取得突破。目前,全市已有 40 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基地认证面积 7050 亩,总产量达到 1.77 万吨。
4.1.3 产业基础优势
青州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耕地面积达 115 万亩。我市设施蔬菜生产经过 30多年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一大批生产基地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创出了一批品牌。菜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积极性高。技术推广体系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完善。
4.1.4 区位优势明显
青州市地处山东省的中心位置,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 13Okm,离青岛流亭机场180km ,距青岛港 20Okm.济青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荣兰国道、胶济铁路、益羊铁路、青临铁路等在这里交汇,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4.1.5 市场网络优势
农业部在我市设有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一处,产地批发市场 60 余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81 个,蔬菜营销经济人 1000 多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特别在北京等北方城市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4.1.6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优势
青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市政府制定了《青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见》、《青州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在镇(街道)设立了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镇一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在各镇(街道)、基地、重点龙头企业设立农产品检测站点;基地实行了档案化管理;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完善。
4.1.7 产业经营模式优势
围绕实现农民、基地、专业合作社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打造购销环节少、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产品购销网络,青州市创新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资供应、科技服务、产品推介、市场物流、资金互助、信息管理"八大环节为切入点,建立了从产地直供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现已同国内十几家大型超市签订了瓜菜直供协议。今年 1-6 月份,共集货销往各大城市超市各类蔬果 4000 多吨,并直供上海世博会蔬菜 80 余吨。
青州"农超对接"被誉为国内"最彻底、最成功"的农超对接模式,走在了全省供销社系统的前列。
4.2 青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的劣势
当前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劣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2.1 蔬菜品种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青州市虽然引进了一些蔬菜新品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青州市原有的蔬菜品种结构,在青州市蔬菜生产中,仍然以胡萝卜、番茄、辣椒、黄瓜等大众蔬菜为主,一些比较稀有的、高档的精细蔬菜所占比例很小,特别是那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特蔬菜品种。这样的蔬菜品种结构不仅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不利于蔬菜种植效益的提高,而且增加了这些大众蔬菜种植的市场风险。因此,必须要不断引进蔬菜新品种,不断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增加精细蔬菜的种植面积,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蔬菜品种多样化,提高蔬菜经济效益。因此,在青州市大力发展一镇一特色和一村一品种是非常必要的。
4.2.2 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
标准化生产是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青州市蔬菜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标准化生产有了一定提高,蔬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蔬菜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青州市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蔬菜生产管理水平也不高,在管理上主要靠经验,在浇水施肥和和使用农药等方面也没有实现标准化,特别是盲目施肥、超量用农药等问题非常突出,使得蔬菜标准化生产明显滞后于蔬菜产业现代化的的需求,导致蔬菜产品质量不高。加上青州市蔬菜种植基地建设不足,除了少数已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外,许多农户分散种植蔬菜品种混杂,管理不善,缺乏对蔬菜用药及生产的技术指导,使得蔬菜质量不高,效益不佳。蔬菜基地的产品虽然有的注册了商标,但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包装比较简陋、档次较低,在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2.3 生产社会化服务薄弱
经过长期发展,青州市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还占有较大比例,严重影响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蔬菜产业已成为青州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在青州市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青州市蔬菜产业服务发展方面还有一定欠缺,例如蔬菜产业管理服务、蔬菜技术推广应用、蔬菜技术下乡指导、蔬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场营销监测等方面。另外,青州市对于蔬菜科研的要求不能满足当地需求,政府对于蔬菜产业的指导不足也影响着蔬菜产业的良好发展。
从生产环节来看,青州市蔬菜生产中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前青州市蔬菜生产仍然以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青州市在政府提倡和指导下,农民虽然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些合作经济组织,但是,这些合作组织大多规模偏小,甚至有的仅有几户十几户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良好发展。
从流通环节来看,青州市蔬菜流通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还是靠菜贩子上门收取或者由菜农运至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菜农销售时经常会遭遇滞销时挑挑拣拣、降级压价甚至拒收等现象,旺销时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现象。而由于蔬菜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蔬菜经纪人较少,难以发挥其中介作用,菜农难以及时获得外地市场蔬菜信息,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使得蔬菜难以卖上好价钱,影响了菜农收益。从加工环节来看,青州市蔬菜加工企业较少,特别是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无法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经营,对蔬菜产业拉动能力弱,且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合作关系,很多仅仅是较松散的联合,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
4.2.4 蔬菜生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
过去,青州市比较重视蔬菜的生产,而忽略了蔬菜加工方面的发展,导致青州市缺乏对蔬菜产品的包装加工,使青州市蔬菜产品附加值不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青州市蔬菜加工企业较少,且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农民大多是将蔬菜直接销售,而没有进行保鲜、包装和加工。蔬菜得不到有效的包装和加工,则蔬菜的附加值就会很低,农民就得不到在蔬菜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得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蔬菜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形,极大地打击了菜农的积极性。
目前青州市蔬菜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主要出口蔬菜品种有胡萝卜、辣椒、大姜、西兰花等。但是,青州市无论从出口品种、出口量和出口市场来说,出口品种单一、出口量小、出口市场单一,很容易受市场波动及贸易壁垒而导致出口剧烈波动。同时,青州市蔬菜加工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以及技术原因,对日韩市场依赖极大,很难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以形成多元化出口格局,分担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特别是加入 WTO 后,国外许多国家大大提高了对我国蔬菜的贸易壁垒,使得青州市蔬菜面临着巨大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
4.2.5 市场信息流通不畅
虽然经过多年来对日光温室大棚的大力推广,青州市保护地设施蔬菜种植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指导与管理,使得蔬菜生产呈现自由化、无序化趋势,导致蔬菜种植品种多而杂,无序竞争严重。当前青州市蔬菜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信息流通不畅,无法掌握省内外蔬菜市场的价格行情及变动情况,影响了销售。同时,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使得菜农无法及时掌握蔬菜市场供求信息,无法及时调整种植品种,菜农种植常常出现产能过剩,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
4.2.6 蔬菜产品科技含量低
蔬菜产业的科技水平决定了蔬菜竞争力的高低。长期以来,由于青州市有关部门对蔬菜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缺乏,科研手段比较落后,特别是对于蔬菜后期处理技术方面更是没有涉及,蔬菜加工和包装方面的技术严重落后于需求。因此青州市整体蔬菜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制约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更新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州市人多地少,而蔬菜的生产又大多规模较小,主要以户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而蔬菜生产又需要较多的劳动力,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青州市蔬菜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其市场竞争力也会严重下降。
4.3 青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
4.3.1 国家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亟需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农产品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的发展,有利于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素质。这就为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有利于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4.3.2 加入 WTO 拓宽了蔬菜业的发展空间
一是有利于蔬菜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入 WTO 以后,我们与国外可以更加广泛的进行技术合作交流,蔬菜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上有了更多的途径,可以更容易的吸收引进国外蔬菜产业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能够进行精深蔬菜产品加工,促进蔬菜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有利于拓宽国际市场。加入 WTO 后,国际上发达国家针对我们的许多关税贸易壁垒即将取消,对于我国蔬菜业来讲是一个福音,我国的蔬菜产品可以更容易的进入国际市场。三是有利于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入 WTO 后,我国蔬菜产业结构必然要进行调整,由原先主要服务国内市场转向满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蔬菜产业产品必须进行升级,淘汰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而转向那些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蔬菜品种的生产。四是有利于蔬菜产业的深入发展。加入 WTO 以后,由于国际市场对蔬菜质量水平要求的提高,迫切要求蔬菜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促使蔬菜产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4.3.3 青州市跻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行列
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青州市被确定为全国 580 个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之一。
青州是蔬菜生产大市,蔬菜播种面积 52.6 万亩,总产超过 220 万吨,是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业被列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青州市将在生产领域、流通环节和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得到中央、省项目政策扶持,对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品质化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4.4 青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的威胁
4.4.1 国内各地区间竞争激烈
近几年,由于发展蔬菜产业所显示出的巨大经济利益,国内各地区之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得蔬菜产业发展很快,有些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许多地区大力发展蔬菜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使得各地区蔬菜发展呈现趋同化趋势,导致许多地区蔬菜生产出现过剩现象,严重制约了青州市蔬菜的对外销售。
4.4.2 人民群众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蔬菜质量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在向"优质、安全、营养"等要求迈进。且蔬菜市场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民群众对于蔬菜的要求也从"有什么吃什么"向"想什么吃什么"转变,正逐渐从大众菜向精细菜转变,对于蔬菜的品质和包装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州市蔬菜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上,对蔬菜的品质和包装不够重视。
4.4.3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
在国内市场,青州市蔬菜销售还比较混乱,处于无序状态,蔬菜批发销售市场缺乏有效管理,有关方面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准备不足 ,对于销售市场的调研和开拓力度不够,无法有效开拓国内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青州市蔬菜生产出口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蔬菜加工产品档次不高。蔬菜加工缺乏精深加工的设备和工艺技术,产品档次较低,附加值也不高;二是蔬菜产品质量差,达不到国外要求。许多蔬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受到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产品很难出口。三是国内蔬菜产品为获得出口订单自相残杀、互相压价,形成无序竞争,影响了蔬菜的国际竞争力,也降低了蔬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