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树莓产业发展策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7 共54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法库县发展树莓产业的问题研究
【第2部分】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规划探究绪论
【第3部分】产业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4部分】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现状
【第5部分】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6部分】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7部分】 树莓产业发展策略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 论

  6.1 法库县适宜发展树莓产业

  法库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业,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 600毫米左右,日照充足,有较好的土壤、水文和气候条件,且交通便利,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而树莓经过育种和培育,自身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适合在法库种植。且法库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各项资源,法库县发展以树莓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十分适宜。 实践证明,法库产的树莓果实富含的多种维生素、花青素、鞣花酸、树莓酮等抗氧化剂均高于其它地区的产品。

  6.2 发展树莓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树莓被誉为保健水果、第三代黄金水果、水果之王,国际市场发展较好,在小浆果全球资源相对稀缺的大背景大前提下,树莓的市场价格将会持续走高,树莓的市场需求也将逐年增大,树莓国际市场的总需求量为 200 万吨左右,但是目前树莓产量远远低于需求量,只有 40 万吨左右,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6.3 法库县发展树莓产业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树莓产业经济效益好,种植树莓是玉米效益的近5倍。树莓产业发展也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树莓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种植树莓的农户数量不断增加,从事树莓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多,同时安排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多数为不能外出打工留守老年妇女),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树莓产业总产值随着树莓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大,树莓产业的稳步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拉动了区域整体的发展,同时树莓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种植树莓改善了土壤结构,进而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随着树莓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其生态效益也日益显现,可以说树莓产业对于法库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在。

  6.4 法库县树莓产业的发展与政府支持密不可分

  法库县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为树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树莓产业集群各个部分和树莓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宏观控制者和协调者,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产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出台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化经营提供和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并且维护和保障产业化经营主体合法权益。随着树莓产业的发展,政府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政策,保证了树莓产业的健康发展。

  6.5 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规模需进一步扩大

  法库县树莓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现在树莓种植面累计以达到 10 万余亩,年产量达到 10 万余吨,引进 8 家树莓企业,总投资额 6 亿元。随着树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规模的继续增大,其产业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6.6 法库县树莓产业产业化领域需拓宽

  树莓具有极高的产品附加值,其深加工产品可以涉及化妆品、保健品、饮料、酒、生物工程医药等多种领域,树莓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国际的视角,深加工依然是树莓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前景十分广阔。

  6.7 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可以解决

  由于法库县树莓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在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诸如深加工产品品质、产品销售、区域化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等相关问题,但是经过理性分析可以断定,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整改和完善,这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成玉。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4):1~5

  [2] 赵文琦;曲长福;王翠华 树莓的营养保健价值与市场前景浅析[J].北方园艺2007(06)

  [3] 张建成;屈红征;张晓伟 树莓的特性及开发利用前景[J].山西果树2005(02)

  [4] 王宏斌;陈铁山;崔宏安 树莓和黑莓的栽培与加工利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0(02)

  [10] 张清华;董风祥 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下) [J].林业实用技术2007(12)

  [12] 树莓功能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2)

  [13] 树莓产业化的几项支撑技术[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1(11)

  [14] 树莓育种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通讯。2001(10)

  [15] 红树莓中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1(11)

  [16] 树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9(4)

  [17] 树莓产业化的几种支撑技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1(3)

  [18] 树莓丰产栽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10)

  [19] 树莓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果树,2011(1)

  [20] 树莓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烟台果树,2010(3)

  [21] 适宜陇东及环境条件相似地区栽培的树莓优良新品种推广介绍[J].甘肃农业,2006(6)

  [22] 姜河;修英涛;蔡骞;我国树莓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23] 和加卫,杨正松,唐开学,杨静全,和秀云,李燕,李兆光;树莓果实贮藏与加工性状研究[J].

  [24] 段娟;汤浩茹;王小蓉;李玲;遗传标记在树莓种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 6

  [25] 段娟;西南地区17种(33份)不同来源的野生悬钩子属植物种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6] 徐玉秀,王友升,王贵禧;树莓的利用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3

  [27] 刘葆金;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8] 曹雁平,吴 红;我国果汁工业生产中的浸提工艺现状[J];饮料工业;1995年01期

  [29] 王民乐,侯明迪,吕晓莲,郭燕生,李仲生,俞世琛;食品行业的经济背景、态势与发展趋势─《北京市食品科技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之一[J];食品科学;2000年12期

  [30] 毕金峰,魏宝东;酶法提取树莓汁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年12期

  [31] 兰兴陆,宋治文;天津地区红树莓的引种试验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1999年01期

  [32] 许奕华 ,张玉平 ,陈梅香;红树莓的国际市场现状及我国的发展机遇[J];中国果菜;2004年04期

  [33] 若筠;西班牙树莓栽培面积增幅快[J];中国果业信息;2007年07期

  [34] 小树莓成就大产业[J];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07期

  [35]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6] 韩利红;范兴海;滨江发展绿色农业的现状与对策[A];“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论坛”论文集

  [37] 王雪瑞。城郊型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38] 杨宝仁。南疆林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9] 耿小珂。中国西部沿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0] 李建波。昭通市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

  [41] 谢先树。衡阳市特色产业筛选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42] 杨钊。内蒙古优势特色行业选择、分析及评价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 2011

  [43] 刘玉彪。 构建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可行性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 2004

  [44] 王钰茹。淄博市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5] 王莉。朗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6] 陶承光。辽宁树莓、蓝莓生产与发展[D].新农业。2013

  [47] 王学勇 , 张均营 . 树莓和黑莓的栽培现状与发展前景 [D]. 河北林业科技。2013

  [48] 徐振华,王学勇。 树莓和黑莓栽培利用研究概述[D].北方园艺。2013

  [49] 王小蓉,汤浩茹,邓群仙。中国树莓属植物多样性及品种选育研究进展[D].园艺学报。2013

  [50] 郭志平。树莓的开发利用[D]. 农产品加工。2013

  [51] 陈锡文等 . 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J]. 管理世界,2000,(1)。

  [52]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

  [53] 柯炳生。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丨].农村经营管理,2008(2):17-21.

  [54] 李朝阳。庆阳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硕士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55] 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师,2000(5)96

  [56] 李南,李平。美国的生物农场[J].吉林农业1999(01)17-18

  [57] 王玥,方天堃。辽宁省树莓产业化发展的探讨[J]. 农业经济,2008,28(3):30-31.

  [58] 李亚东,吴林,张志东。我国树莓产业化发展的探讨[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7(6):13-15.

  [59] 宣景宏,张春艳,李军等。辽宁省树莓和蓝莓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果业信息,2006,22(3):18-21.

  [60] 张清华,董凤祥。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下) [J].林业实用技术,2007,50 (12):12-13.

  [61] 姜河,修英涛,蔡骞。我国树莓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前景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6,47(2):45- 48.

  [62] 李翠霞。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与对策。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1,(4)

  [63] 李仁峰等。《国外农产品购销制度与价格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12

  [64] 李显刚,石敏俊。日本农协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1,(3)

  [65] 李兴山。《现代管理学》。现代出版社,1998

  [66] 李友华。《破解三农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

  [67] Thompson-Maxine-M.Chromosome numbers of Rubus species at the national clonal germplasm repository. HortScience . 1995

  [68] Naruhashi N,lwatsubo Y,Peng C-L.Chromosome numbers in Rubus (Rosaceae)of Taiwan. Botanical Bulletin . 2002

  [69] Gopinath,M., Kennedy.P.L. Agricultural Trad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State~level Analysis, American Joum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2000,82(5):1213~1218

  [70] P.Lynn Kennedy, C.ParrRosson.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NAFTA[J]. Joumal of 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es,2002,34(2):275~288

  [71] K.Grier, L.Martin, H.Mayer. Country of Origin Label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itoba Hog Industry[J]. White Paper,2002,(12)

  [72] I.Alvarado, K.Molina, E. Ac Bol.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Linkages 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Associative Enterprises: The Case of the Communities on the Parismina River Basin in Costa Ric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8,34(12): 373–381

  [73] Peter J.Banrry. Industrialization of U.S. Agriculture: Polic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ed[M].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4

  [74] P.Lynn Kennedy, R.Wes Harrison, Mario A. Piedra. Analyzing Agri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theUnited States Sugar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 245~257.

  [75]Mosoma,K.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SouthAfrica[J]. Argentina andAustralia,2004,43(l):132~144

  [76] HummerKE.Rubusdiversity. HortScience . 1996

  [77] Carton D., Perloff M.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Huang Y J.Shanghai:Publishing House of Shanghai People. 1998: 11~78

  [78] Cool K., Schendel D.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Among Strategic Group Member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8): 207~223

  [79] Fiegenbaum A., Thomas H. Strategic Groups and Performance: the U.S.Insurance Industry. 1970-1984[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197~215

  [80] Mcgee J., Thomas H. Strategic Groups: Theory, Research and Taxonom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7): 141~160

  [81]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M]. 1979. New York
 

  致 谢

  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成型,作为一个在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授课老师、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难以想象的。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光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欢乐汗水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让我最难忘的是帮助过我的人。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浩副教授。本论文是在王浩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王浩副教授年轻有为、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受益匪浅,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衷心感谢樊雪梅老师、刘国斌老师、雷庆勇老师、孙承志老师、潘鸿老师、陈金涛老师等全体授课老师,是他们在研究生三年学习、工作中,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面都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用尽全部力量去帮助学生。还要感谢高英杰处长、张明军副处长、崔成锐副处长及班主任老师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在最后写论文的过程中,许多老师教给我关于文献检索方面的帮助,给予了很多支持,非常感谢他们。

  还要感谢这三年中时时刻刻与我共同学习的同学们。难忘同学情,这三年中我们诚恳相处一路走来,我不仅得到了同学的诸多帮助,而且从同学身上学到许多闪光的东西,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友人。

  同时要对我的家人致以最深情的谢意,他们用无私的爱,给予我默默的关心和支持,是他们给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我能够安安心心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祝他们生活幸福安康!

  完成论文即将毕业,是一个节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将铭记大家对我的帮助,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同时我也将以百倍的努力来感恩社会,报答我的朋友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