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蔬菜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其概念主要是以蔬菜与水果的种植、开发、加工为基础的一种绿色食品产业,这一产业立足于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先进的现代管理方式以及当前的科技成果等相关基础,高效汇集了生态、经济与社会三方面要素的一种收益较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在我国,水果、蔬菜产业已经变为除了粮食之外的两大支柱性产业。蔬菜产业实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不高,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拥有的少数几个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之一。
按照相关专家的分析,当前国内的蔬菜价格相比国际市场的价格要远远落后,比如鸭梨要低 79%、苹果要低 41%、柑桔要低 47%,而蔬菜的单价基本上要低 1/5-1/8,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国内蔬菜产业具备了非常明显的竞争力。尤其在对外开放之后,我国在水果、蔬菜产业有着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创汇的一个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2.1.2 农业产业化
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是我国对于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改革,其基于市场导向的前提下,为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重点集中于主导产品与产业,对不同要素加以优化组合,实现布局的区域化、建设的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加工的系列化、管理的企业化,培养产供销、种养加、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等因素汇集于一体的经营格局,促进农业形成自主化积累与发展、自我调节和约束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组织结构与经营形式。其实质来源于对于常规农业的技术革新,进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过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2.1.3 设施农业
对于设施农业而言,主要是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与工程,改善自然条件,在生产动、植物上创建可操作化的适宜湿度、温度、水肥、光照以及气等因素条件,而在很大方面减少依赖于自然条件而实现高效化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表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产量、高品质与高盈利等优势,是当前活力性最强的新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融合了材料、建筑、自动控制、机械、园艺、品种、栽培以及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够衡量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对于设施农业,其在很大方面避免了传统农业许多无法克服的限制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因素,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与集约化,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它可以促进单位面积的产量实现成倍、甚至几十倍地提高。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农业产业化源自于上世纪 90 年代,自此之后逐步形成萌芽并慢慢发展,是山东等区域基于探索农村改革实践基础上逐渐创造而成的。农业产业化作为产生于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新生事物,理论界对其概念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
林毅夫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种全新的产业组织与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再论技术、体系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樊纲则提出:"农业产业化关键要保障两方面:首先,要让农业成为一种产业,便一定要使其如同其它产业一样,可以实现效益的规模化,即便无法在生产全步骤方面获得规模化效益,在某些流程上获得规模化效益,进而构建开发农业的大型企业也是必须的,只有如此方能突破常规小农业的不足。其次,农业要成为一种产业,便一定要如同其它产业一样,获取平均利润,只有如此方能保证农业投资表现出微观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合理性,方能跟其它产业的投资呈现出不断的比例增长。"(《论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8)牛若峰则提出:"农业产业化实际上融合了'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概念,是基于计划经济环境之下农业产业受到割裂之后,再生产的各个流程的内在联系被中断的状况,将中断的各个产供销步骤加以联通,形成对农业再生产全步骤予以覆盖的完整产业链。(《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框架》。中国农村经济,1997.5)通过以上专家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他们面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源自于不同的视角,但是发展至今,基本上已实现基本的认识,他们都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整合、农业生产链的拓展延伸视作农业产业化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
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1)生产的专业化。基于宏观视角而言,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区域,按照地区优势产业或者主导产业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地区的专业化;基于微观层面,实现经营产业化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数量上从多至少,最后剩下重点进行某种产品的生产。生产只有推行专业化,才能够保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投入全部精力,构成产供销、种养加、服务体系相结合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实现环节上的专业化、实现产业一体化的融合,确保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将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甚至原料的制作都视为最终产品,同时商品的品牌化,投入到市场之中,进而实现产业链的全面效率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
(2)经营的集约化。要达到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的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靠进步的科技,促进集约化经营。而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备因素便是农业产业化,只要在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实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才可以满足产业化的要求。
(3)经营的一体化。这方面主要是在经营方式上,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步骤系统地联系起来,实行产品生产、产品加工与商品贸易等不同环节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生产与经营,紧密连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对于产业化经营而言,其多元体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协作体,是产业化经营体系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各环节的参与方,要保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实现,要坚持同兴衰、共命运,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4) 企业化的管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必须采用现代企业手段,利用管理企业手段去对农业进行管理,确保农户生产、产品的分散化逐渐形成标准化与规范化,在基础上推动农业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将市场作为导向,按照市场的需求落实生产经营的安排,将农业的生产视为产业链的首要环节来实施科学化的管理,要及时地组织对生产资料的提供与全部流程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化运作不仅适用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同样应该适用,必须由传统化农业转变为设施规模化农业、实现农业工厂化与企业化的管理、经营目标。
2.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其作用功能重点集中在 5 个方面:
(1) 吸引资金的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本质上是通过科学思想对农业的指导、通过先进的科技、装备设施、经营手段来生产和运营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社会资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农业领域允许各类非政府资金进入的平台。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其发展经营是利用金融、招商引资等方式予以扶持的,它对外部不同的资源充分利用,对内部潜力充分挖掘,从而革新农业原料生产过于单一的状况,整体上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与发展水平(2) 扩展农业多样功能。将城乡生产要因素有效地整合,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城市资源投入到农村中,农业经营进入到城市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特别是利用现代农业庄园的建设,它一方面能够确保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服务业的充分融合,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农业从单一的原料供给功能,拓展到保护生态、增加就业、休闲观光、传承文化等众多方面,加速农业多元化功能的转变。
(3) 促进土地加速流转。对于农业产业化而言,实际上是利用利益连接体系,集中分散化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实现经营的集约化与规模化,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业生产的速度与效益。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在很大方面能够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4) 促进农业集约发展。农业产业化引入了资金,同时还引入了现代科技与管理方式。利用此类生产要素的引入,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科学化、工厂化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土地产出值,提升了土地使用价值。
(5) 促进职业农民的转变。摆脱常规的农村生活形式,这是我国农村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农民已不再是传统中的农民。让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集中出租给投资者就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模式,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货币化。职业农民的转化结果必将形成这样的格局:部分农民拥有资金、技术、市场,他们与农业相脱离,部分农民与投资方订立用工协议,或者转变成投资者,变为职业农民,这也是农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阐述"不但需要实现当代人的要求,而且不能对后代人实现其要求的能力形成损害的发展。"具体而言,便是通过各类方式来促进自然条件、经济与社会三者间的协调统一,形成三者的平衡,避免为了纯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类社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生态环境、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三者的兼顾,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化发展。这体现出,尽管可持续发展源自于保护环境,然而它良好地结合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构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性战略体制。
怎样落实可持续发展?《中国 21 世纪议程》提出,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科技的进步,促进发展质量的不断改善,倡导清洁生产与适度消费,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条件的改善,坚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构建"高收益、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的和谐的循环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即使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只研究了几十年。在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布伦特兰夫人正式提到了这一概念,这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届时,研究重心主要是将环境、生态、人口、资源与经济的有机协调和发展,以及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怎样更好的适应生态条件的承载能力。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已经呈现出极大的突破和创新,基本原则与研究内容也得到了明确。
(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角度:可持续发展并非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而是倡导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在社会财富与国家实力的衡量上,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基础,能够在物质上保障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的数量,另一方面更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需要自然的承受程度,要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一定要改善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社会的增长规模控制于地球的承载范围内,保障通过可持续手段对环境成本与自然资源加以利用。所以,可持续发展重视有限制的生态发展,缺乏限制便不可能有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角度:这方面,重视社会公平是顺利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与机制。而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其实质应该囊括实现一个确保人们平等、自由、人权、教育与避免暴力的社会氛围,促进人类健康水平得以提升,提高生活质量。换而言之,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经济可持续是支柱,生态可持续是重要条件,社会可持续的实现才是最高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Fairness)。对于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必须要保障两个方面的公平:首先,是当代人的公平,也叫代内平等。其需要实现的基本需求是实现全民族、全社会的人民希望生活更好的理想。其次,是代际间的公平,也称为世代平等。需要认识到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中资源的有限性。当代人不可以追求自身需求与发展而对人类后世发展需要的环境条件与资源条件造成损害,应该给人类未来生活创造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
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这一原则的实质理念指的是人类不可以逾越了生存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承载程度,而实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资源和环境的保障,缺少环境与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便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构建在保障地球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前提下的发展,而发展一定要辅以限制。人类的发展应该将资源临界性作为前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其前提必须是不伤害保障地球存在的水、土壤、生物、大气等自然系统。
共同性原则(Common)。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整体目标,因为世界各国在文化、历史以及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在政策制定、具体目标与落实步骤上呈现出诸多差异。然而,全球各国都应当共同坚持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就一定要将可持续发展当成世界各国一致的奋斗目标与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