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练宇有诀窍,不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实都是老祖宗的方法。
第一:笔
(从上至下依次为普通钢笔,打磨尖钢笔,普通中性笔,下面写的字为中性笔书写,请忽略我的水平。以我的水平,是不应该临行书的,只是最近临着玩。行书看起来唬人。但是一定要首先练习楷书。)
关于用笔的说法,众说纷纭。硬笔书法,相对于毛笔书法,本身属于新生事物。有些人呢,干脆就说硬笔不叫书法,只有毛笔才能称之为“法”,硬笔谈不上 “法” 。再远了不说,就从庞中华老师的硬笔字风靡全国开始,也不过二三三十年,跟传承千年的毛笔书法相比差太远了。
关于用什么笔,主要有两派。
善书者不择笔!
应该用普通的钢笔,或者中性笔进行临帖。最好用普通钢笔。你用再好的笔,写再好的字,结果一换笔就露馅了,这还练什么字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们说的不对!能够驾驭比较好的笔(打磨尖钢笔,书法笔)写字,本身就是水平的一种体现,人都是往前走的,哪有往回走的道理?能用的了书法笔,再回去用普通钢笔,中性笔,本未倒置!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理。我是骑墙派,三种笔都用过,从普通钢笔,再到打磨尖的书法笔,现在又开始用普通中性笔。我的体验是,在具备定能力之后,用下打磨尖钢笔,或者书法笔,能够较好的提高书写美观度,给自己以信心,并且由于打磨笔尖的形状特点,能够让我们更加快速的掌握用笔的轻重, 提按。最初可以用0.7左右的中性笔,便宜易得,品质稳定。
关于握笔姿势!这是重点!
错误的握笔姿势,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错误的握笔姿势,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错误的握笔姿势,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
重要的话说三遍!
主要错误的握笔方式有:
1、三点式握笔,如图:
三点式握笔法,由于是利用拇指和食指指尖,以及中指第一关节进行握笔,导致手和笔的接触面积小,难以控制。于是乎为了控制笔,写字的人会自然而然的把手指向前,尽量靠近笔尖,因为越靠近笔尖,就越容易控制笔,于是实际握笔姿势就成了这样:
而当我们用这种方法进行写字的时候,又变成了这样:
请问,笔尖哪去了?字在哪?用此种握笔方式,坐姿就会变成这样:
因为你根本看不见正在写的字啊,必须趴着写,还得歪着脑袋趴着写。
2、握拳法:
这种握笔方法跟上面的三点法效果是一样的,根本看不到笔尖和字,必须歪着脑袋趴着写,最终导致近视!
正确的握笔方式:
食指在前,拇指在后。食指与笔握自然贴合,增大了手指与笔握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笔尖的可控性。
同时,由于食指与笔尖接触面积增加,可控性增强,拇指不必过分向前握笔,而自然弯曲在食指之后,使拇指和拇指第一关节没有过分突出 ,刚好把眼睛和笔尖之间的视线让出来了:
正确的握笔方式是没必要趴着写字的,顶多歪一下脑袋即可。
正确的握笔方式,是相对于视力而言。而对于写字,只要能写好,那就是正确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三点式握笔” ,虽然影响视力,但是由于手指距离笔尖比较近,控笔比较灵活。但是写“长横”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因为以手指尖为中心的半径小,写到一半,手就”转不过去了”, 很难写出漂高的"长横”而最下面我所谓正确的握笔,虽然不影响视力,但是也会出现由于手指接触面积大,无法灵活控笔等问题,写短横短竖相对就麻烦了点,这也许跟肌肉力量有关,因为我自小长期用上面的' 握拳法”, 手指肌肉得不到锻炼,所以我的握笔姿势还会稍微往前点,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不要因噎废食!
有人会觉得这错误的姿势我都用了几十年了,现在改太难了! 我的经历是,平常写字你还照常,练字的时候改变姿势,每天- -两个小时 ,刚开始握笔可能会重一点, 狠-点,我大概不出半个月就习惯了,而日常写字的姿势随着练字的增加逐渐就改了。
第二:田字格或米字格练习本
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笔画长短,粗细,角度,弧度,相互关系等的重要工具!
没有田字格和米字格,练不好字!
没有田字格和米字格,练不好字!
没有田字格和米字格,练不好字!
重要的话说三遍!
第三:字帖
以古碑帖为上!学不了古碑帖的,可以暂时用田英章等现代书法家的硬笔字帖作为入门。硬笔字帖的特点如下
1 ,笔画简单,容易写,也就是容易入门。
2 ,笔画讲解方面比较少,可以多看看带笔画讲解的毛笔入「]教程(比如网上搜索欧体笔画之类的,可以找到很多帖子)
3 ,虽然入门很快,但是其上限很低很低,刚开始提高很大,越写进步的就越慢。
一定要首先临楷书!
一定要首先临楷书!
一定要首先临楷书 !
重要的话说三遍!
欧体笔画讲解如下图:
△这种图网上搜:欧体基本笔画,到处都有,无需购买书籍。
古碑帖有什么呢,比如灵飞经,赵孟顺小楷道德经,文征明小楷。行书如赵孟类行书千字文,王羲之兰亭序,集字圣教序等(不可以直接临行书,再次重) , 古代书家不胜枚举。我一般推荐先用田英章的硬笔字帖打底,写一百二百个字,能够做到笔画写好,具备-定结构分析能力,比如这样:
临帖是这样:
然后就可以转古碑帖了。从赵孟类小楷汲黯传入手,我个人认为相对简单点,灵飞K经直接入手稍难,可以入门之后再写。
赵孟顺小楷汲黯传如图:
如果实在不知道买什么,可以去我的店里看看,有硬笔书法套装可供购买,搜索默以思道+练字即可。
除此之外,多看视频,多看毛笔视频,在毛笔视频这方面,我推荐两个视频,第一个是田蕴章先生的《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这个视频,讲的很多,其中有几集,会单独讲解笔画的写法,比如第18集,就详细讲解了横折的写法:
△视频原话:横-到这之后
△视频原话:往上轻抬
△视频原话:(再按下去)斜势的往下走
括号里是我加的,我怕有人看不懂
第19集,介绍了竖的写法,在这里不做介绍。
除此以外,优酷上有个台湾的老师叫陈忠建,他的视频写得多,讲得少,都是按照字帖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多角度拍摄,非常好,也可以做参考:
第三:任意型号手机贴膜一张。白板笔一只。具体用法如图:
第四:临帖方法
接下来是本回答的重头!如何临?
找一个简单的字进行举例,赵孟頫小楷道德经中:“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的成字:
一:
首先分析笔顺:最上面的“横”,和接下来一笔“横折钩”是连起来的。所以,这个字的笔顺是:
1:撇
2:横
3:横折钩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跟我一样是先写横,再写撇的。可是如果第一笔“横”,第二笔写“撇”,第三笔“横折钩”,那么第一笔怎么可能跨过第二笔直接跟第三笔相连呢?这就说明我们的笔顺是错的,需要改。
类似经常错误的笔顺还有:
有——先写撇后写横。
右——先写撇后写横,而左字,相反,是先横后撇。
耳——横-左竖-横横横-右竖。
火——左点-右点-撇-捺。
结合上面对笔顺的分析,我请读者们思考一个问题,最上面我用钢化膜覆盖了一个“藏”字,下面是一个“成”字,这两个字左边的“撇”收笔都带了一个钩,这是为什么?说明什么?
二:覆盖画过相应大小田字格的钢化膜,如图:
三:如图所示,第一笔起笔和收笔位置应该在这里:
第二笔横,与第一笔撇不相连,长度要稍稍略过田字格中线,并保持一定斜度:
四:剩下的笔画分析过程省略,直接打字说一下,比如第一笔“撇”的最低点,要比第三笔“横折钩”的最低点稍高。“横折钩”,要与戈钩相互接触。戈钩从哪写到哪?弧度多少?并且你们会发现,我接下来写的这几个“成”字,倒数第二笔“撇”,位置全写错了!这一笔,应该高于左侧的“横折钩”,“横折钩”的高度也错了,究其原因,第一在于写字时候的钢化膜位置,跟拍照的时候相比挪动了!从第一笔撇的位置就开始错了。第二,第一笔“撇”的位置相对偏下,导致第二笔“横”的高度不够,把下面的空间压了下来,整个字整体偏下,一笔错,全写错!乱套了。这也是我们要首先认真用田字格和米字格练习楷书的原因。
(如果不利用田字格和米字格进行对比,在下文的单字中会有分析。)
有人可能会觉得差一点不算差。可是,一个字差一点,两个字差一点,每个字都差一点,写一整篇还能看吗?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写一手能看的字,并不是要成为书法家。但是要想写一手能看的字,我们就必须有书法家一样的追求!写不好没关系,那是基本功问题,比如长横,平捺,这些都比较考验功夫,需要勤加练习。而去不去写,则是态度问题。
再举一例:在上面第三点,最上面的“藏”字。
写出来效果是这样,你们自己对比上面的照片,看看我哪里写错了:
在这里再次重复上面一句话:
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笔画长短,粗细,角度,弧度,相互关系等的重要工具! 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笔画长短,粗细,角度,弧度,相互关系等的重要工具! 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笔画长短,粗细,角度,弧度,相互关系等的重要工具! 重要的话说三遍。
许多人练字多日,不得其法。就是因为没有仔细分析每一笔,从哪里起笔,从哪里停笔,角度,长度,弧度,两个笔画是相交还是平行,哪个长哪个短,哪个高哪个低,距离是多少,等等等等许多许多关系,都要仔细分析,仔细看,多看少写!写一笔,看两眼,写一个,看N次,久而久之,就都会写了。
笔画与笔画的相互关系,下图这个“在”字非常明显。线画的有点偏,能看明白么?
△分析:
纵向的相互关系:第一横,第二横,第三横,直至“撇”的末端,上下距离等距。
横向的相互关系:从左至右,“撇”的末端,“撇”的末端与“左竖”之间二分之一处,再到“左竖”,再到上面第一“横”与“撇”的相交处,再到右侧“土”字的竖,最后到“土”字最后一横末端之间的空间等距。
横向与纵向的相互关系:第一“横”与左“竖”,右“竖”以及最后一个“横”刚好形成一个矩形。
第五:单字练习:
练习内容,灵飞经四十三行,原帖在回答最上头有,我的字帖是黑白的有点拍不清。
从头开始,我写的不好,还有许多错误,请大家注意结构,并且能够挑出我的错误!
△分析:“双人”旁的两个撇,角度略有不同!最后一笔“竖钩”,并不在田字格的正中间!而在右侧!许多人练字不用田字格对古碑帖上的字进行分析,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写字习惯临帖,甚至直接用空白的纸进行临帖,结果字就写成了这样:
△这个字不是的写法不是我瞎编的,是真事。真有一些刚练字的朋友不用田字格,直接在白纸上临,就写成了这样。他们自己能看出来字写出来不对劲,但是由于没有田字格对比,却不知道差在哪里,百思不得其解,写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没办法,去贴吧发帖咨询:我这个字怎么写的不像呢?他怎么可能像呢?
△分析:
笔顺:左中的长竖——左边的短竖——长横——点——竖弯(钩)。
两个竖,一个点,一个竖弯之间的距离等距。
其中有两笔高度相同。
最后一笔“竖弯钩”的最低点,与“长横”的最低点持平。
“长横”的起笔写错了,也许是“顿起”,我不会写毛笔字,没办法说,我自己猜的,你们自己考虑。长度方面,最右侧收笔位置要要超过“竖弯”一点点。这一点我也写错了!
△分析:这个字比较复杂,说一个重点的,“走字旁”中间那一笔“横折弯”的收笔位置,应该与旁边的“首”字左边一竖收笔位置持平,而“首”字下方的“目”字左边高,右边低。
如果“走字旁”没有保持与旁边的“竖”持平,左低右高则会变成这样:
而左高右低就成了这样:
用心临帖非常重要!许多字,每一个笔画都会影响到其他笔画的状态,或者整个字的形态。比如上面这个“道”。
如果“走字旁”写对了,而“首”字右边的“横折钩”没有长于左侧,那么这个字下方就会出现一段巨大的空洞。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同样是这个“道”字:
这两个字你们看什么区别?
第一:第一个字,右侧“首”字的横是向上倾斜的。而第二个字是平的。
第二:第一个字,右侧“首”字下方的目字,要比第二个字要宽一点。
就这两个微小的不同,你们能看出来第一个字远远比第二个字好看么?差一点就差很大呀!
当然其他的区别也有,这是我的水平问题,上面那两点是我故意写的。
这几个字的“走字旁”上面两个“点”我都写错了,发现了没?
如下的字我暂时不去分析,仅对显而易见的重点进行提示。先到这里。
△这个淹字我写的结构有点错误,第一:有点偏下。第二,有点偏右,看出来了么?整体字偏右,就导致右侧上面的“大”字最后一笔“反捺”空间被压缩,角度就变了。
△“经”字我写分家了,左边的”绞丝旁“应该与右侧的第一笔“横”互相接触,而我写分开了。
△“死”字的第一笔“横”也不是在正中间的!发现没?在中间的是最后一笔竖弯(钩)。如果把“横”写到中间,这个字反而写歪了。
△中间的长横我写短了。
第五:总结
只要通过这种方法,仔细练习,每天两个小时,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自己的渣字基本就能看了,至少可以说不丑了。我练得时间比较长,一共两年多。因为我上班没时间,回家玩游戏,边玩边写,实际上没写多少。
一共就这些,还没有我的鼠标高。
刚开始写字是这样的:
同样的笔记本,我再写几个现在的字:
△但是这种字,只能是认认真真写,因为还没有学会写行书。练字是一个长期过程,练字之初为了打好基础必须写楷书,而我们日常写字却是写行书,这就导致我们日常写字的时候还会变回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日常字也写好呢?当楷书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过度到行书阶段,推荐赵孟頫行书千字文。然后再取法圣教序,兰亭序等。写过行书之后,你的字就会突然间大变样。
认真用心的临帖,会逐渐提高我们对字的审美,写的越多,看的越多,我们的眼光就越高,越能找到自己的字的缺点,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临写楷书的作用之一。
最后告诉提问者,我比你年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