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道的权威性、思想性。报纸、期刊由于其创办时间的悠久性、版面设计的合理性、文章审核的严格性,使受众更加信服其传播的故事,较之于一些新媒体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他们在传递情感故事的同时,也提供了官方主流的价值判断。思想性体现在,报纸期刊对情感故事的报道,并非只是简单、线性的陈述,而是针对单个选手的具体故事,就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度的报道,力求揭示事件发展的本质规律,并对选手、节目的发展提出建树性的意见。例如 2013 年第 11 期的《青年文学家》,一篇题名为《网络舆论的沉默螺旋效应--以中国好声音徐海星惨败为例分析》的文章,以选手徐海星的情感故事为切入点,逐步分析其在网络上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并借助“沉默螺旋”效应,进一步总结归纳网络传播故事的规律。
2、时间的相对便利性。该优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指的是报纸、刊物的外在形式为印刷成品,体积较小,且携带方便。受众可以在各个地点、各个时间段阅读,无需做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在使用时间上更加方便。其次,由于报纸、期刊承载信息量的固定性、有限性,使受众明了阅读所消费的时间量,更合理的安排阅读活动。第三是指由于报纸、刊物合理的版面安排,节省了受众查阅、筛选故事信息的时间。伴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资源泛滥,确实方便了受众信息检索,但是过多的信息还需受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辨别主次及真伪,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自身所需的信息。此时纸制传媒能更好的处理该问题,它的权威性、逻辑性使其传播的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大程度地省去了受众辨别真伪的时间,受众可从其版面的上下左右的安排,标题浓淡大小的区别中,判断出故事信息的价值,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选择阅读,相对地节省了时间。
第四节 情感故事叙述强化分析
由于舞台上时空的局限性,选秀节目中情感故事的阐述,不可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本故事的照搬,而是在不违背真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其更加符合电视的传播特性及受众的收视习惯。节目中情感故事的阐述主要从叙事悬念、叙事细节两个方面强化故事的感染力,从而达到稳定收视率、提高节目艺术水平的目的。
一、营造悬念
悬念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呼,如在相声中称为“抖包袱”、小说中称为“扣子”.所谓“悬”者,乃观众之“念”也,可见悬念的设置主要为了获得观众之“念”,即赢得观众的关注,对观众的心理进行收纵驾驭。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悬念可理解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38]
针对于小说、戏剧、相声、节目等创作体本身而言,悬念是一种吸引、保持受众兴趣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段。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言:“使人想不到、猜不到,便是好戏法、好戏文。猜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赧然。”可见对于戏剧文学而言,悬念的设置可以提高观众的收视兴趣,尽可能长的保持观众的注意力,起到欲露故藏、似藏反露的效果。在选秀节目情感故事的传播中设置悬念,可以让观众多一层猜想,不断引起观众继续关注的兴趣,使原本沉闷、乏味的故事阐述变得波澜起伏,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针对于节目中情感故事的阐述而言,悬念设置主要体现在广告的插入、宣传视频播放的两种途径上。广告除了给节目带来超额的经济收益之外,还能起到调节节奏、营造悬念的作用。在选秀节目的流程中,选手往往在表演完竞技后,会向评委及现场观众阐述自身的情感故事,此时恰好是观众最容易与选手实现情感共鸣的时刻,而节目组却有意在该节目点上插播广告。该行为源于节目组对观众求知心理的把握,故意抑制观众的收看行为,放缓节目的进程,从而激起观众更大的收视兴趣,强化情感故事的感染力。广告的插入能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拉开距离,使观众注意力在这个距离内得到保持,同时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更加期待了解选手背后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
除了广告之外,选秀节目故事悬念的营造还通过宣传短片的播放,将节目中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展现给观众,往往以现场产生的矛盾、出奇的故事为噱头在节目播出前后,借助于电视、网络等媒体播放。例如《舞林争霸》的一段宣传视频,以“金星与方俊吵架愤然离场”命名,向观众展现节目中评委之间的冲突,让观众在猜测和期待中被节目牢牢吸引住,相应的也强化了节目情感故事阐述的感染力。
选秀节目中的悬念在本质上等同于文学、戏剧中悬念,都是一种叙事技巧。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文学领域中的悬念多是虚构的,而选秀节目中的悬念设置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可大肆渲染,要在保持事情原貌的基础上布置疑团,欲擒故纵。兴趣的产生往往在与似乎依稀有路与路途并不明确这两者之间,可见悬念的设置要防止两种极端,一是一览览无余,二是彻底保密。前者主要解释为,选手的情感故事不要一股脑的倒出,要有策略的适当的隐瞒。后者主要指不能把悬念当做目的,它只是叙事的一种技巧、手段,不可在猜测上耗费观众太多的精力,会适得其反。
二、细节的艺术加工
选秀节目之“秀”,必然要求节目对选手、嘉宾情感故事阐述的细节进行适当地艺术加工,增强故事的情感号召力,实现情感故事记录性与戏剧性、日常性与舞台性的完美结合。纵观各大选秀节目,对故事的艺术加工主要呈现为两种方式:现场氛围的营造、视听技巧的运用。
(一)现场氛围的营造
节目组为了强化选手故事的感染力,通过动员现场观众互动、塑造选手形象、包装评委形体等手段,特意营造一些与选手故事类型相符的情调和气氛,使受众获得比现实更有强度的媒介情感体验,从而完成受众的情感宣泄及自我实现。
1、现场观众的参与是各大电视节目制作普遍采用的措施,是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方式。
首先,现场观众合体的表现能营造热烈的现场氛围,激发选手讲故事的热情。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一个可怜的演员面对空空如野的观众厅很难演到终场。”[39]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哪个天才演员,能够在空荡荡的剧场里进行灵感充沛的创造,演员要隐藏在情境及角色背后感受观众的种种反应,并借以调节自己的表演,可见现场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反馈是戏剧完美表演的前提基础。针对选秀节目故事的阐述,亦是如此。如节目中现场观众的鼓掌、呐喊等热烈的反应,会给予选手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在故事的阐述中更加至情至性。
其次,现场观众的形体表现能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制造出在场的效果,实现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反馈。观众情绪的集体性,即主要指观众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传染的过程,具有各个不同特质的个体,在剧场里比在生活中更能取得一致,因此西方戏剧理论家把观众称为“只有一颗心的多头巨人”.例如,一个在生活中木讷的人,一旦置身于节目现场,邻座一声轻轻地抽泣可以使他的心弦为之一颤,而邻座所表现出的不屑的一哼,也可能使他蒙上疑虑,这就是观众的心理传染对审美效果的干扰。电视选秀节目主要是以分散的家庭接受为主,多数观众处于独立的接受情境,身边没有集体性观赏的情绪感染,很难与选手产生情感共鸣。而现场观众观赏形态的展现,如举标语、起立鼓掌、失声哭泣等,既肯定了选手的表演,又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使其与现场观众一起欢呼雀跃,真切的体会现场氛围,从而强化了故事的感染力。因此,一些选秀节目在节目录制之前会进行观众的总动员,要求观众叫好、加油大声一些,鼓掌响亮一些等,甚至会邀请一些“职业观众”,充分发挥观众的煽情作用。例如《我是歌手》节目现场的 38 台摄像机中有 8 台负责捕捉现场观众的表情,出现了众多“表情帝”的观众,引起了网友的质疑。因此现场观众的展现要把握好度,不然会使节目中的情感显得矫情,对情感故事的传播起到反作用。
2、选手、评委形体包装。心理学实验证明,在感官刺激延续较长时间的情况下,人们的视觉会不断增强,时间越长看的越清楚,听觉将保持不变,而触觉、嗅觉将逐渐减弱。观众在聆听选手、评委故事的过程中,会因为时间的延续,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们的外在形体上。因此节目借鉴选手、评委以往的情感历程对其外在的形象进行包装,增强1作组会提前了解选手先前的情感经历,并为其量身安排比赛时穿的行头,使选手外形为其情感故事的阐述添砖加瓦。例如《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中的选手邹宏宇,向观众讲述了其作为一名农民仍不放弃对梦想追求的经历,为了与其故事相符在节目中他着装朴素。再如要唱出大山声音的选手吉克隽逸,首次参赛时身着彝族服饰。可见选手的外在包装是为了使受众产生关联性想象,增强选手情感故事的真实力度。评委作为情感故事现场的倾听者,其丰富的面部表情及恰当的肢体动作能增强故事屏幕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如评委被选手故事感动的潸然泪下或是现场给以选手支持的拥抱等,都能凸显出故事的情感力量。
(二)视听技巧的应用
对情感故事的叙事强化可以通过蒙太奇、音乐、灯光等视听技巧手段来实现,在不改变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方便的辅助受众实现与选手的情感共鸣。多数选秀节目制作方式以录播为主,采用中期多机位拍摄,后期剪辑的方式,充分的利用镜头的剪辑与组接,即蒙太奇手段,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强化故事的感染力。如节目中叙事蒙太奇的应用,其将选手、评委、现场观众的镜头快速的组接在一起,使观众在了解选手故事的同时,也熟知了现场的反应及整体氛围。节目中升格、降格等技巧性蒙太奇的运用,能放缓、加快镜头内容,辅助情感阐述。例如节目中选手讲述自身情感经历时,不禁泪洒现场,升格镜头的应用能够放缓被摄物体的表现速度,使观众更加细致的捕捉选手面部表情的变化。除此之外,节目中其他的组成因素如舞台布景也能“说话”,要充分的利用灯光、道具来营造情感故事的情境。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线性旋律和和声特质的有组织的乐音,对舞台整体性情境的营造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选手登台之前 VCR 的展现中会插入与选手故事情调相符的或悲伤的、愉快的、温情的背景音乐,从而更好的发挥音乐描绘、抒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