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动画音乐的发展与创作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2 共8128字

  第二节 动画音乐的发展与创作特征

  一、动画音乐的定义

  动画音乐是结合动画、音乐、美术等综合学科,是动画艺术中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如同电影音乐一样,不仅可以突出动画的主题,增强感染力,渲染影片气氛,同时也具有推动高潮,加强动作连贯性的作用。它是一门“可视的艺术”,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可视性与时间性。动画作曲家根据剧情的发展,创作出不同风格和节奏的音乐,如同电影音乐一样需要保持自身独立的完整性,而不应仅作背景中的陪衬。它相比电影音乐更有联想的空间,能打破生活的局限,并用音乐支配形象。动画的假定性可以把观众带入到虚拟的世界中,也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动画可以在各国中搜寻题材,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经典文学,都可以用丰富的色彩和画面来诠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动画艺术打破了电影艺术的局限性,克服了电影技术上遇到的困难,可以酣畅淋漓的诠释各个民族文化,也易于被各国人民所接收,成为现今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文化之一。

  动画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早期作为背景音乐的若隐若现,到进行描述动画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发展成为能与动画艺术本身相媲美,并作为独立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动画音乐。从整体上来看,它大致分为客观音乐和主观音乐两种。客观音乐如同音乐的现实性,是画面规定中必须存在和出现的音乐,如人物角色在唱歌或在弹奏乐器等。主观动画音乐是作曲家根据动画艺术家的要求而专门创作的音乐,为了塑造影片的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或渲染外部环境背景等,更多是作曲家的一种主观反映,是对画面的补充和渲染,能够深化故事内容,加强作品的感染力①。

  二、影视动画中声音艺术的发展及创作

  人类的声音一直具有表达逻辑的功能。语言中的音调、速度、音色、力度等,都能体现人物情感与性格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人类所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对方的年龄、性格、情绪及态度等,并获取对方的身份信息。声音中的可感性特征让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间的交流,也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让对方感受到真实感②。

  影视动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并非单一存在,它与画面一样,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二者是构成影视艺术中视、听的综合艺术形式。动画艺术中的声音分语言、音乐和音效三种。语言是指角色的对话、独白和旁白。人类的声音富有感情和思想,语言中的音调、力度、音色、语速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性格特征。音乐分为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两种,画内音乐指画面中存在的音乐,如角色在唱歌或是弹奏乐器所发出的音乐;画外音乐则是指背景音乐。通过上下起伏的音乐线条,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色彩等,来表达环境背景和语言内涵,赋予动画生命与灵性。音效是指自然界中的物体、生物以及自然现象所发出的声音,如动物的叫声、开关门的声音、雷声、雨声、呼噜声等等。通过音响效果的模拟性、真实性来推动剧情,揭示人物心理,提高艺术的表现力。

  在早期的无声电影中,观众的喜怒哀乐是贯穿影片唯一的声音,到有声电影出现后,观众的审美不再局限于画面的感染力,而是追求视、听上的双重审美享受。对于动画本身而言,声音的融入提升了动画电影的综合艺术水平。从最初的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再到二维的平面制作动画,画面中虽只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和音响效果,却留给观众些许余味。随着声音艺术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各种成熟稳定且多元的声音效果开始植根于影视动画中,这个集文学、美术、创意等多样式的综合艺术崭露头角,三维立体数字动画跻身于舞台开始绽放异彩。

  在今天看来,声音已然是传达影视效果的重要途径。自电影艺术发展以来,人们就不断探索如何让影片发出声音。1895 年开始,电影经历了 30 多年的“哑巴”时代,在默片时期,艺术家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影片内容,运用两种表现对白的方式,一种是在人物的头上引出一个气球式的对话框,就像现在漫画表达对白的方式,或是画面中间加入全屏式的字幕;其二就是中断表演①。为了弥补无声的遗憾,人们尝试着种种办法试图突破。早先的动画艺术家们为了让动画能够“开口说话”,尝试着让配音演员在幕后讲话,或是录制一些简单粗糙的音效声,如人们的咳嗽或打喷嚏声、火车或者游轮的鸣笛声,开关门的声音以及动物的叫声等等。后来,艺术家们采用在影片放映的期间,请乐师进行一些现场的音乐伴奏,这个有效的方式运用持续了二、三十年。但因现场伴奏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观众对影片视听配合的问题,只是弥补观众听觉上的缺憾。所以,最终也被有声动画技术的发展所取代。

  20 世纪 20 年代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出现,即美国华纳公司在 1927 年发行的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这部电影中出现部分对话,采用早期蜡盘(即唱片)发音,该影片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世界上首部有声动画是由美国动画大师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的《汽船威利号》,在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不久,迪斯尼就意识到声音艺术在动画影片中的重要性,便也因此一直致力于除构思笑料以外声音方面的工作。他创作的米老鼠能够风靡一时,一部分也是声音带给它的无限魅力。在动画电影《汽船威利号》中,绝大多数声音都是来源于夸张幽默的音乐曲调和音响效果,片中的人物主角米奇老鼠和他的女友米妮以及粗暴的船长没有语言对白,人物对话都是用一些简单的“咿呀”声音来处理。影片开始处米奇跟随轻快的音乐摆动并吹着口哨,用背景音乐以及口哨声和画面动作进行同步结合。影片来源于巴斯特·基顿的一部无声电影《蒸汽船小比尔号》,该影片结构短小、精炼,但内容滑稽趣味中不失浮夸、想象力丰富、独特。迪斯尼在《小比尔号》的基础上利用声音元素来丰富角色动作,以到达影片需求的夸张性和滑稽性。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可谓是乐趣颇多:汽船上,羊把米妮掉在地上的乐谱吃进了肚子,米奇发现没法取出后,便想到一个办法告知米妮。他把羊嘴打开,米妮将羊尾巴折摇杆儿形,把羊当成了播放机摇动起来。配合画面,羊嘴发出刚吃进肚里的乐谱中的曲调,并蹦出可爱的音符。影片中音效、对白、音乐与画面的配合,虽不是天衣无缝,但也可谓让当时所有观看影片的观众大为震撼。此外,该片最后处米奇因玩闹不劳动被粗暴的船长指责,鹦鹉跳到窗口嘲笑挨骂的米奇。这时,米奇用正在削的大土豆砸向鹦鹉,接着镜头并未转向鹦鹉落水的画面,而是听到了物体掉落水中的声音,这一音响效果通过联觉反应,顺其自然的表现了另一空间中所发生的事情,即鹦鹉被土豆砸落到水中。该片中这些简单的声音所带来的浮夸、幽默的效果,让这个影片在当时完美无瑕,巨大的影响力也让该影片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动画影片,并于 1932 年获得奥斯卡的特别奖。

  而追溯中国有声动画的诞生,是由万氏兄弟于 1935 年创作的《骆驼献舞》,该影片解决了动画电影制作中光、影、声的合成问题,开辟了中国有声动画的先河,并顺应了从无声到有声的过度。该影片由于时间过早,笔者在搜寻中一直未查找到影片资源,只能通过各种文献及网络资料来了解该影片内容及创作状态。影片讲述狮子设宴请客,百兽云集。一只自作聪明、好出风头的骆驼当众献舞而大出洋相,引发哄堂大笑。万氏兄弟在拍摄“哄堂大笑”一场戏的录音时大费周折,多次录音都不理想。最终想出几人一组,前后位置排开发出笑声,让哄笑声能具有前后不一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充分表现全堂哄笑的味道。该影片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开始迈入成熟的阶段,从内容到形式向民族化更进一步。

  20 世纪初,动画传入日本,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实验性的动画艺术家是小众群体,动画创作道路非常艰难。在孙立军、张宇的《世界动画艺术史》和段佳的《世界动画电影史》中,都提及到日本第一部动画是 1917 年下川凹夫创作的《凸坊新画帐·妙计失策》。20 世纪 30 年代,政冈宪三及其助手濑尾光世于 1933 年完成了日本首部有声动画《力与世间女子》。二战之前,日本动画都没有太大的发展,反而战争的爆发为日本动画提供了一些发展和机遇,日本军部着手投资,开始制作宣扬武士道精神,以配合军事行动的动画影片,如濑尾光世拍摄的《桃太郎系列》动画等。该时期动画受日本军国主义控制,成为了日本军事宣传的工具。1956 年,日本动画开始崛起。60 年代初,电视动画成为影响整个日本动画业的发展。

  欧洲很多影评家并不认可声音技术的融入,认为过多的对白会削弱无声电影特殊的美感。日本早些习惯无声电影在播放中加现场表演的形式,因此有声电影发展也比较缓慢。日本动画相对中、美两国而言起步较晚,按上述内容来看,日本第一部动画是下川凹夫于 1917 年创作,而日本第一部有声动画是由政冈宪三和其助手濑尾光世于 1933 年创作,那么日本动画的无声时代仅十多年之久。但是由于笔者的查找能力有限,以及国内有关日本无声动画资源的匮乏,笔者并未找到有关日本无声动画的详细资料和影像内容,仅是凭靠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以及网络资源搜集来获取信息,这点让笔者深感遗憾。

相关标签:动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