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及设施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9 共28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沈阳航空大学南小河公共设施环境设计
【第2部分】校园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研究绪论
【第3部分】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及设施现状分析
【第4部分】沈航校园及南小河现状分析
【第5部分】规划沈航南小河公共设施区域及方案
【第6部分】沈航南小河公共设施设计创作
【第7部分】大学校园实施优化设计方案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及设施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大学校园
  
  校园 Cmapus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一个连绵不断的绿色的场地。但此词专指学院或大学是十八世纪后期,而且是从描述普林斯顿(Princetno)大学校园环境的文字中来的。Cmapus 的字意有三个层面:一是界定了的绿色的场地;二是建筑物及周边的绿地景观结合起来的氛围,最后几乎可以是任何环境中一个相对固定的部分。

  2.1.2 校园公共空间
  
  要界定校园公共空间,先要了解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目前仍然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概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城市空间概念的属概念,与城市开放空间(open space)相近。广义的open space 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空地水域及其上面所涵盖的特性,如光线和空气等。美国建筑师克利斯托夫·亚历山大(ChrisotpherAlxenader)认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依靠并可以看到更辽阔空间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2001)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它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种目标;而且,它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

  校园公共空间只是公共空间领域的一员,它受城市公共空间和其他公共空间思想的影响,融合高校特有的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公共空间的综合和特例。受城市各种公共空间理论的影响,校园公共空间也在向开放性、综合化、系统化发展。校园公共空间已成为校园环境意象重要的构成部分,表达校园精神和象征校园文明。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理解为:

  大学校园中,一般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主要为师生校园公共生活服务的开放的、共享的空间,它属于建筑范畴,也可以归入环境范畴;并且,它构成校园整体空间体系的核心和联系骨架,具有多重的功能和意义,反映校园的形象和特征,并随着校园的发展而发展。

  广义地讲,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包括绿地、广场、庭院、道路、体育场以及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本文讨论的范围主要是大学校园中的外部公共空间,不包括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

  2.1.3 以人为本的校园公共空间
  
  人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也是改造环境的源泉,空间环境设计的中心和目的都是为了人;人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有了人,环境就会或多或少地被人性化,从而具有人文的精神。

  这里将学生和老师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研究主体。以人为本的校园公共空间指的是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要考虑校园内主要人群--学生和老师的因素,根据学生和老师的行为、心理特点来进行设计,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构成要素包含空间构成、自然环境、人的素质、活动方式及文化特质等等。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取决于各要素本身的性质及各方面要素的协调度。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将其最终以物化的形式组织起来。

  以人为本的校园公共空间不是因情废物,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2 以人为本的校园公共空间及设施设计问题分析
  
  在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正进行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关于校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受到重视。其中,如何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是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关注归关注,当前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公共设施设计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

  (1)色彩语言不统一,不符合师生心理需求。

  (2)形态和形式单调,缺少独创性和统一性。

  (3)在尺寸、摆位和数量上不符合人体工程学。

  (4)材料使用上对人体的舒适度考虑欠缺。

  2.3 以人为本的校园公共空间及设施设计要素及方法
  
  2.3.1 视觉要素分析
  
  从唤醒的角度来看,一个校园的特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刺激,它会提高师生的唤醒水平,使其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绪,同时从空间性的角度来看,校园的特色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使师生从内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其情感的归属。

  色彩是带具有感情的,人们通过的色彩的识别,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和联想;同时色彩作为视觉识别中的第一要素,是最迅捷的信息符号。因此在校园公共设施的中,我们需要十分注重色彩的设计,把校园的色彩文化和师生的情感心理相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色彩氛围,发挥其在情感心理上的导向作用。比如某大学的主色调是灰色;通过考虑师生的情感心理上,可以采用代表冷静、沉着的浅蓝色和代表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中黄色和玫红色作为配色。

  另外,形态作为视觉识别的第二要素,在视觉的识别过程中仅此于色彩的识别。在公共设施形态的识别、反射、联想的一系列过程中,使用者主要从中感受校园的文化,这也正是师生与校园公共设施形态的行为心理需求。

  2.3.2 功能要素分析
  
  公共设施设计应回归到最基本的功能状态,即为大众服务,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满足人们渴求舒适的心理。

  校园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在校师生,所以在公共设施的造型、位置、方式、数量主要考虑行为主体--学生和老师的行为心理需求,尺度适合他们的使用,更加人性化,充满人情味,方便这部分人群的使用需求和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性能。

  从舒适性的角度来看,校园公共设施在尺寸上的舒适性集中体现在校园内一系列的休息座椅,因此应在座椅设计中要用合适的坐面、坐高等尺寸,同时要考虑到公共设施摆放的相间尺寸,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区分开来。在公共座椅设计中,应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对座椅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同时结合色彩和形态设计,将两者应用到各系列公共座椅上,并且座椅可以根据师生行为心理需要随意摆放,以增加此类公共设施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另外,材质往往是人们在参与公共设施体验中较尺寸产生的第二感受,在具备舒适的尺寸条件下,材质的舒适度往往决定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在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大小规格一样的不锈钢垃圾桶、不锈钢座椅或者铁制的公共健身器材,首先,此类金属质感的设施容易让人产生冰冷、强硬的心理感觉,而使得人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此类设施的使用中去,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使人在生理上产生各种不舒适。所以,在校园公共设施的材质选择上,可以选用原木、金属和软质材料相结合,使得新的公共设施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给使用者带来舒适,使得人们愿意参与到公共设施的使用和保护中去。

  上文提到的几个要素可以运用到我国大多数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当,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根据该学校遥远改建还是新建来具体分析,虽然改建和新建校园有一定的差别,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对这些原则要素加以吸收并与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起具有一定校园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及公共设施设计的方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