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结合沈航校园文化及需求特点规划南小河公共设施区域及方案
4.1 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
休闲有“时间、活动、精神状态、生存状态、哲学内涵”等意义,那么休闲空间自然有现实空间和抽象空间。如休闲活动的场所空间就是现实空间,精神层面的体验空间、文化空间就是抽象空间。休闲空间渗透到其它类型的城市空间中,几乎涵盖了所有城市生活空间。
而校园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符合校园内师生活动的需求,在校园公共场所中发生的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a.工作学习型。多以个体或小群体的形式出现,方式有独自阅读、讨论交流等,它要求有适宜的天气、较好的自然环境以及室外桌椅等设施。这类活动是校园环境区别于一般公共空间的一种主要类型,通过它能够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场所精神。
b.运动休闲型。多以群体方式进行,场所为校园内各种相应的运动场地。它需要适宜的天气及一定的设施,另外它发生的时间比较有规律性。
c.社交娱乐型。这类活动的形式最为复杂,既可独立发生,也可伴随其它活动发生,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并能综合体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亦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窗口。
4.1.1 生活休闲空间的规划
休闲空间是有物质空间和休闲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表现为休闲景观为了研究休闲空间,柴彦威提出把休闲作为一定时问内在某以场所从事的娱乐活动将休闲空间具体化;1969 年,日本东洋大学矶村英一教授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为现代都市除了提供居民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产业空间(第二空间)外,还必须提供户外休闲场地(第三空间),供市民自由利用。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必须有足够的第三空间。
综上所述,休闲空间时休闲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的有机统一。
城市休闲空间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按照休闲空间的服务对象分,休闲空间可以分为服务外来游客的休闲空间、服务本地市民的休闲空间、服务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休闲空间。
(2)按照服务半径分:家庭内及社区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空间、市郊休闲空间。
(3)按照空间形态分:休闲空间可以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点状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一块绿地、一栋建筑,一个广场一个公园等。线状休闲空间是指绿带、水体沿岸、休闲廊道、休闲街等,面状休闲空间如休闲型小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大型主题公园以及旅游度假区等。
(4)按照消费角度分:休闲空间可以分为公益性休闲空间和经营型休闲空间。
通过对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我们就可以运用到校园的休闲空间规划上,首先,我们在休闲空间的规划上要满足师生的需求,要服务于师生,由于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场所,对于外来人员也要考虑进来,我们也要为外来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在纷扰的工作之后,能够在校园内感受丰富的校园生活。
其次,进一步对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不同空间结构的穿插、转折,形成带有沈航特色文化的休闲空间,合理的运用固有自然资源,贴合地域文化风貌,使休闲空间既有特点又不突兀。
最后,在休闲空间的规划建设上,尽可能的就地取材,符合沈阳地域地貌特征,植被的选取上要选取易生长、耐病虫害、花期不同的植被,使休闲空间更宜人。
4.1.2 学习空间的规划
多年来,尽管人们认为校园的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各种设施的陈列)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但人们总是对现有的校园环境习以为常,想当然地认为“现存的都是合理的”.而且,对于学习空间的设计,不同的学科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研究范式,研究的对象也存着很多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野,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以评估现有的各类校园的学习空间。当然,这一框架的实施并不是要重新建设一个新的校园,而是用以改进现有的校园学习环境。因此,该框架应该重新审视并整合校园中各种可能的学习场所,把整个校园作为一个与学习经验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空间,我们称之为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
在该框架中,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内发生,而且可以发生在校园的任何角落。学习空间连续体有两个极端:完全非结构化的自由交流(自我指导、非正式学习、开放空间)和结构化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导、正式学习和封闭空间),其他的学习场所则处于这两个端点之间。该框架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离散的封闭的学习空间(课堂)。学校各组成部分是紧密联系的用于促进学习的空间网络,校园的每个位置都有可能支持学习,无论是咖啡厅、走廊还是庭院都被纳入到连续体中。在这个连续体中,包容着不同的空间形式、共同体成员和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演讲厅是最为典型的讲授式的教学环境,所有的成员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内容完全围绕着演讲者设定的主题展开。在这样的环境中,讨论的机会比较少,大多数是由教师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播,内容系统而有条理,通常传授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或者专家的权威之言。草坪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没有屋顶和边界,学习者往往为一个偶然出现的思想进行交流与讨论,内容离散,思维跳跃,没有任何预设的框架,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固定结构的学习空间。与这两者不同的是,一些学习空间介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它们与前两者共同构成校园学习空间的连续体。
教室是最接近演讲厅的学习空间。教室的空间安排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传统的教室具有与演讲厅相同的结构,课桌采用秧田式的排列方式。而研讨型教室是一般教室的变式,这种教室容纳的人数并不太多,往往采用马蹄形或其他排列方式。研讨型课堂以协作和讨论的学习方式为主,但讨论和协作的主题则主要由教师设定,所以仍然是一种支持正式学习的学习空间。
与处于连续体两端的场所相对应的是,居于当中的实验室、教学楼大厅、图书馆、学校博物馆和艺术馆等是校园学习空间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部分。现代实验室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传统的理化生等学科的范畴,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学科的实验室大量涌现。
作为学习空间的现代实验室,具有以下发展趋势:首先,实验室突破学科的壁垒,跨学科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仅实验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实验室本身的设计也需要更多地考虑相关的因素,便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协作。第二,实验室功能需求更为广泛,要适合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要适合介绍、演示、练习,还需要适合探究、制作、团队协作、独立工作等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应用。实验室将同时是教室、研讨室、工作室和资源中心。第三,实验室需要更加方便地使用,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这些需求使得实验室的设计由原先的单一学科的考虑变成更适应多学科协同工作。因此,实验室的空间需要更加灵活,能够方便地进行拼接和重组,信息技术也将更多地应用于实验室中,实验室的布局更加舒适,更有吸引力,实验室的管理也要求更加人性化。
教学楼和办公楼宽敞的大厅和走廊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环境。
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课外交流和协作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来阅读、学习和交流等等。教职员与学生可以利用该空间在课前或课后会面,这一不同于课堂交流的方式将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除此之外,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一空间来完成某些小组活动。
在学习空间连续体中,学习者可以在校园内的许多地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活动。
从结构化的课堂到校园的各个空间,包括图书馆、教师办公室、走廊和公共通道、咖啡厅等等,都是潜在的学习空间。
4.1.3 自然生态空间的规划
高校校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场所,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如何在高校校园面积一定,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建设与人和谐的生态校园已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校园这一自然-人文综合体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如何建立“绿色大学”的角度选取了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大学的景观构成和景观格局情况,从而对校园的景观管理、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校园景观结构基本合理,主要表现为:(1)绿地景观,特别是镜湖及周边绿地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环境质量;(2)廊道密度较高,即景观内各斑块可达性较高;(3)景观结构较为稳定。同时,该校园景观的异质性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因此,可以增加绿地斑块的物种种类;采用乔、灌、草多层次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加强宿舍区绿化;增加绿地廊道长度等来提高校园景观环境的质量。
目前,高校的吸引力已不仅由师资力量决定,校园环境也成为招生的主要吸引源之一。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活动场所,校园的景观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活动和行为,因此,构建一个风景优美、格局合理、景观错落有致的校园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对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我们提出对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和规划的相关建议。校园景观格局设计时应以以下*条原则为本,即历史文化延续原则(体现校园格局特色)、以人为本原则、舒适性原则、生态环境原则、关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美学原则。
增加物种种类,提高景观的多样性。校园绿地建设时,既要考虑种植本地树种和花草,还要积极引进外来树种以满足异质性的需要。实行立体绿化,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
校园绿地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制造氧气、保护视力、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抗污染、预报灾害、应急避难等作用。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有限的校园内的人均绿地面积减少,建议可以实行立体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棚架绿化)等方式,这样可以使绿化面积成倍增长,为解除学生精神及视觉疲劳提供条件。均匀布局,提高景观异质性。从最小距离指数和优势度的分析中表明,同一类型斑块在景观内分布得越均匀,各斑块所占的比例便相差不大,则该景观的异质性越高。因此,应该对校园景观进行均衡布局,特别是在学生密度较大的宿舍区、教学区应按照“小、散、匀”的原则布置绿地。延长斑块周长,提高斑块间相关性。一般情况下,斑块之间相邻边界越长,相关性越高,边界线越曲折,斑块形状越复杂,同时斑块内部的同异、异质性与其稳定性,也是相关的。建议在建造人为斑块,特别是绿化斑块时应使其边界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尽量延长,这样该斑块与其它相邻斑块边界就延长,相关性亦越高。
在现在高校教育高速发展的趋势下,随着大学城的建立,大学校园一般都选址在城市的边缘和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校园城市化的过程,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会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其绿色生态景观可起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市郊区边缘地带等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追求景观的生态性等功能。
绿色生态空间对于高校的小范围环境可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绿色生态景观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优美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和缓解,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
休读空间以师生休息、交流及观赏风景为主。可根据不同的空间针对性的设置水景、亭廊、棚架、雕塑或置石等。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知名人士、逸闻趣事以及与校园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设计休读空间的建筑小品时就可根据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定位及专业设计等设置景观。而这些景观在美化环境之外更担负起沉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作用。在休读空间适当的设置校园文化景观可以使学子更好地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具有奋斗精神的感染力,以一种高雅、富有人情味的氛围来熏陶和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
4.2 公共设施的布局
公共设施的布局要根据空间规划进行设计,空间规划是整个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务是在平面上进行功能的安排,包括功能分区、实体布局、流线安排、绿地配置等。不同功能的明确划分是各自正常运作的最基本的保证。休读空间在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在新建的校区中,在平面规划阶段就应该规划出独特的能够吸引人的景观作为校园的休读空间用地,并能保证用地的正常使用。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意识,提高与他人的协作沟通能力;同时,也要考虑独立性活动,为单独的思考、钻研提供场所。所以休读空间多采用半公共空间、半私密性空间,结合自然绿地、建筑形体和小品等,一方面考虑空间的可达性,又能使其内部活动不受过往人群的过度干扰。
半私密空间多是形成一定围合、隐蔽、依托的环境,而这种环境都会使人们渴望在其中滞留。是师生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中感到轻松,得到休息,并可以调整思绪、静心思考或潜心读书。
半公共空间是为使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或进行小型活动提供场所。所以要设计一些小集体活动的场所。如小广场或湖边草坪等。
4.2.1 休闲设施分布
休闲设施作为整个校园开放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与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联系紧密。一方面,其规划的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特点相吻合,并形成一定规模,改善校园小气候;另一方面,休闲设计要充分考虑本身的生态合理性,如阳光、植物、风向、水体以及地形因素,趋利避害。校园休闲设施的品质不仅要从人的立场来衡量它的可适度,而且更要考虑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及平衡性。作为设计,首先就应自始自终建立在场地的原有特点之上。休闲设施规划设计若能结合周边的自然风貌,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条件允许时,可留出一线视野,通过借景将层峦叠翠的远山或水天一色的湖面引人环境,增加景观深度与层次地势起伏的校园,则可利用不同等高线间的高差,巧妙构思,以增添空间的趣味性,这一点对于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的校园有着特殊意义。
4.2.2 娱乐设施分布
娱乐设施是丰富校园生活、增加课余生活乐趣的重要设施,由于位置不同,虽应有一定的功能,但却可以具有多样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特点。由于各类娱乐设施是大学人们共享校园文明的舞台,服务于人们的设施和建筑功能亦应多样化,纪念性、艺术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兼容并蓄。
首先从外在形态上应强调多样性。因为地理气候、地形以及校园人文因素影响,它应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以体现出地方特性和学校的个性。同样,不同校园的文化也影响着公共设施设计。所以我们应根植于校园文化和当地气候的影响,结合不同地形特点进行设计。
其次,从内容上看,校园生活的多样性使得大学人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已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模式,人们寻求的是一种能包容更多活动可能的环境;随着大学的开放性趋势越来越强,娱乐设施更应是适合不同年龄结构和学识背景的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所以它应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系统。这就要求首先它有相应的主题与围合它的建筑本身的内容相呼应;另外还要有相应的使用密度,即要有生动、多样的活动吸引人的注意。简而言之,娱乐设施的功能应多样性,为人参与活动提供多样性选择。
4.2.3 配套设施建设
绿化树种的选择也是休读空间绿化的重点之一。针对高校学生人数多,课余生活丰富的特点,植物选择宜多样化,多植树形优美、色彩鲜艳、物候季节变化强的植物,既可以使环境丰富多彩,气氛活泼,还可减少视觉疲劳,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要注意选择污染性少,少毛无刺,没有刺激性气味,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或气味美,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植物,草坪还须具有一定的耐践踏能力。植物配置主要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尊重师生的喜好。在对高校的绿化植被选择时,应根据师生的喜好对植物进行配置,只有与师生的喜好相一致的植物选择才能使高校的绿化具有亲和力,使之产生认同感。
第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首先选择学校所在地的乡土树种,因乡土树种适应性强,不宜得病虫害,这样就可以少打药甚至不打药,以免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比如:我区南部地区比较盐碱,这就应该有意识的选择杜仲、榆叶梅、栾树、臭椿、白蜡等抗盐碱的品种;东部地区沙性化比较严重,这就应该侧重选择火炬树、紫薇、黄杨、松、柏等一些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再有就是根据光照择树种,阳面选喜光的树种,阴面选耐阴的树种。喜光的树种,叶片都比较小而薄,花朵比较艳丽(大红大紫);耐阴的正好相反(珍珠梅、丁香、连翘)。
第三,物种要无污染,无伤害性以及具有抗污染性。高校的污染主要来自四周街道上扬起的灰尘。所选树种(植物)应有较强的抗污染特性。
第四,要以乔木和阔叶树木为主,乔、阔、灌、藤、草、花有机搭配。乔木的树冠面积大,因而在高校绿化中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废气以及有害气体,有利于师生的健康。校区是广大师生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给人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在道路和宅旁再搭配夏荫、春花、秋实或彩叶、冬青、等丰富植物种类,创造四季景观。
第五,在选择一些有小果、小种子的植物,招引鸟类,达到人与自热的和谐。
第六,观花的植物,花期要错开,颜色也要搭配好。
第七,休读空间选择的绿化树种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或象征含义。例如用桃树、李树营造“桃李园”,既希望学生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格,同时是蕴涵着教师希望“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愿望。“春华秋实园”,以橘子树、柚子树为主要植物,春天花香弥漫校园,秋天果实累累,象征着收获和吉利,寓意有了努力才有好成绩。还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凌霜园”,以柿子树为景观营造树种,秋天来临,满园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不仅可赏,而且寓意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如松、柏、竹、迎春、石榴、梧桐、白玉兰、海棠、牡丹、月季、黄栌等。这些树种有的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的成为美好愿望的象征。还可选用我国着名的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活化石)、杜仲、香椿等。
另外在休读空间中,植物除了有它的景观价值外,还起到一个空间的围合作用,在空间的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用树木构成空间的自然边界,将人的视线收集在空间内,避免产生视觉上的孤独感。在空间内部和外部,植物配置应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发挥植物造景的最大效益。
4.3 照明设施
南小河周边的照明设施主要采用景观照明设施。景观照明设计采用室外照明技术,充分利用景观园林、建筑、水体等特点,采用不同形态的灯具、运用不同色彩的光和照明方式,通过科学艺术完整的审美构思可以创造出使人愉悦、安全、可靠美好的夜景环境,烘托出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建筑物形象在夜晚得以重塑。在营造校园夜景时,选用或设计校园照明灯具时应考虑到学校的地域特点,这样既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理念,扩充校园坏境空间;又可以使静宜诗意的校园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一种全新感觉的校园环境。
在现代照明设计中,空间变化照明是景观照明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人工光照明的抑扬、隐现、虚实、动静以及控制投光角度和范围,利用光的构图、秩序、节奏等手法,可以大大渲染空间的变幻效果,改善空间比例,限定空间区域,突出视觉中心,丰富空间层次感,明确空间的导向性。光照赋予空间的效果非常明显,它是建筑物的室内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正如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指出的:“建筑是对在阳光下的各种体量作精练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是为观看光照中的形象而构成的,光与影烘托出形象……”在校园内,投射来的灯光照射在建筑体面上,会使其轮廓更加清晰、结构更加明朗,由于灯光的光与影的变化构成在空间中表现出建筑结构感的同时能提高空间与质感的生动效果,使建筑空间显露出神秘浪漫、绚烂多彩。
景观照明设计可依据每所学校的文化特点来营造一种文化气氛,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可以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个性魅力;选用各种灯饰,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风格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光的作用下物体的形象才能被视觉感知,合适的照明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光微妙的强弱变化能强化空间层次,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无趣。照明艺术赋予校园景观更强的生命力,它不仅对校园景观起到色彩装饰作用,而且利用照明的手法可使物体同环境空间产生立体空间感,并与周围环境相互对应、形成反差对比,突出物与景的主题。
景观照明是集功能照明与装饰照明于一体的综合照明体系。优秀的校园景观照明作品是校园的“第四维空间”,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丰富了学校的内涵。因此校园景观照明设计要与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及建筑师的构思相一致,并充分利用光和影、虚和实、动和静等现代照明技术手法展现一个有别于白天的校园夜景景观。当然,这就要求在做具体的单体照明设计时,设计师应首先考虑到整体照明环境的需要,决不能喧宾夺主,只顾体现其单体特色,而忽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设计师把握好对艺术的微观表现,恰如其分的处理好微观与微观之间、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艺术联系,使其相融相映、浑然一体,并且有组织地把照明灯光艺术化,有序地调动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来营造校园的夜景氛围。
4.4 清洁设施的再设计
研究发现,对于学习而言,在舒适、开放、柔和、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更能够促进学习。所以在公共空间中,清洁设施尤为重要。
第一,清洁设施要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造型和色彩上的变化,学生和教师之要没有物理障碍,学生“感觉到更多参与的责任感”.另外,研究表明,使用生活学习空间的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自习或集体学习,而且更加勤奋,往往直至深夜。学生表示,在这种学习空间中,他们感觉就像在家里,能够专注于学习。这就要求环境的整洁、干净,所以,在清洁设施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校园内部的清洁设施,要有校园特色。沈航的是一所航空类院校,在清洁设施的设计上,要符合校园文化特点,既要与周边环境相配合,又要突出其功能性。
就当前校园内公共空间建设来说,校园学习空间的构建存在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也使得物理空间可以得到不同方式的应用。但是,校园学习空间的模式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旧的物理和空间架构延续至今。一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是按照旧的思维方式设计校园空间和设施;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在日常教学中作出变化和调整。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良好的学习空间不应只是一个奢侈品,而是学习的必要因素。我们应该如同认真选择课本一样选择椅子,像设计课程一样考虑公共空间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