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王皓反手直板横打技术在发球抢攻段前三板的运用不是很理想。反手直板横打技术不管是在发球抢攻相持段和接发球抢攻相持段的得分率都比较高,在这一阶段反手直板横打技术较稳定。但在比赛中由于前三板打的比较凶狠,因此王皓进入相持段使用反手直板横打技术没有更多的机会。相持球中反手横打技术失误过多,打关键球能力较差,拉球力量不足和稳定性不高导致更多的失误。同时反手位的相持过多依赖反手横拉,积极主动侧身进攻较少。
5.1.2 根据三届奥运会王皓与对手的数据分析得知:从得分率与使用率上来看,王皓在发球抢攻段的技术比较稳定。但从三届奥运会看王皓的技战术进步也不是很明显。王皓在发球抢攻段的得分率分别是 56%,47%,57%,对照标准是失误较多。发球抢攻的反手直板技术使用次数远远高于正手,同时王皓在发球抢攻段缺乏自信和果断,导致技术变形,失误频频,直接影响到了发球抢攻段的成功率。
5.1.3 王皓接发球抢攻段的反手技术优势不明显。在接发抢攻段频频失误,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因此在比赛中处于被动状态。尤其前三板处理球的能力相对较弱,被迫进入相持阶段后王皓的直拍横打技术虽然比较完善,却因为体能下降,尽管反手直拍使用率高,但是得分率并不高。
5.1.4 总体上,王皓在相持段的技术是比较稳定,得分率与使用率都比较高,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就能得到体现。但是由于王皓进入状态比较晚,调整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使得王皓在这一阶段的失分率也比较高。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王皓的体力也跟不上,比赛的节奏、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的变化也不大,导致回的球没有杀伤力,给对手留下许多机会。
5.1.5 王皓在比赛中过分依赖直拍横打技术,回球质量也不高,抢攻的威胁性不强,落点变化少,在出现失利的情况下心态没有调整好。特长技术必须与全面的技术相结合方能够在重大比赛中占据不败之地。
5.2 建议。
5.2.1 科学合理安排训练量。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对于有效发挥身体机能的潜力、提高运动员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过量训练让王皓身体背负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运动损伤,运动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王皓年龄偏大,在训练量上应当引起重视,这样才能延长运动寿命。
5.2.2 加强直拍横打技术前三板主攻意识和能力。在科技、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前三板技战术的运用已是乒乓球技战术中的主流,优秀运动员在前三板的打法比较凶狠,一般在前三板解决问题,导致相持球的比例有所下降。如今贯彻前三板的技战术思想,敢于拼搏、赢得主动,尤其是增强直拍横打技术前三板主攻意识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5.2.3 提高运动员在相持段的能力。加强运动员正手进攻的力量,力争在中远台对拉中占优势。在比赛中,第五板球时发球抢攻后的第一板衔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入相持段是处于被动还是主动,这一球对于相持段的得分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在相持段相持球训练。
5.2.4 加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线路控制类的训练。在比赛中,线路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技术稳定的基础上要主动进攻,同时线路要灵活多变,线路变化多,落点才比较分散,这对控制自己的节奏有很大的帮助。
5.2.5 保持发球技术的特点,注意发球在线路上的变化,保证发的线路与落点的变化,为发球后抢攻和争取抢先上手做准备,发球后要与抢攻紧密结合,积极主动进攻,提高抢攻技术的稳定性。同时抢攻中技战术应力求多变。
5.2.6 接发球多样化,发球抢攻与接发球“一体化”强调进攻性接发球。进一步加强接发球反手拧、拉技术训练。在接对方不同落点使用反手拧、拉的范围内提高接发球摆短的质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对手的接发球抢攻,使接发球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王鹏,杨先军。 对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应用横打新技术的个案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07,29(3):70-72.
[2] 麻志刚。 对直拍正胶快攻打法创新的思考[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61-62+76.
[3] 何艳斌。 论我国乒乓球直板横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前景[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194+196.
[4] 李佳,单涛。 对乒乓球直板横打几项新技术的探索[J].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62-63.
[5] 苏丕仁。 论直拍快攻打法(待续)[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76-81.
[6] 蔡振华。直拍进攻型打法之我见[N].乒乓世界,1999(10):28-30.
[7] 柴小文。马琳、王皓的直拍横打与直拍推挡技术应用对比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
[8] 朱惠平,第 29 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110-112.
[9] 张博,詹丽来。第 47 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男团决赛中王皓、马琳横打新技术应用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590-591.
[10] 王道平。析王皓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技战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04-105.
[11] 李新国 . 王皓在乒乓球比赛中的技战术分析 [J]. 湖北体育科技, 2007 ,26(6):726+729.
[12] 赵霞。我国优秀直板选手马琳和王皓的技战术分析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79-81+88.
[13] 吴焕群,张晓蓬。乒乓球竞技研究中定量方法的开发及效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14] 乔红。详解冯天薇、李佳薇与张怡宁比赛的技战术特点 [J]. 乒乓世界, 2008(10):114.
[15] 范洪成,牟春蕾,黎晨。第 25 届亚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51-55.
[16] 袁玉峰。 雅典奥运会以来王皓、柳承敏动态实力比较 [J].体育学刊,2008,15(7):92-96.
[17] 方文 . 中国乒乓球队制胜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3):6-9.
[18] 董扬,朱风军,顾剑平。第 48 届世乒赛许斯/波尔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73-75.
[19] 乔红。 对国家乒乓球女队重点主力队员的技战术跟踪分析与诊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71-476.
[20] 郭可雷,徐本力。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战术诊断及应对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58-61.
[21] 吴敬平。发球抢攻新体系与接发球一体化[N].乒乓世界,2002,(2)。
[22] 李旭武。第 46 届世乒赛男子优秀横拍进攻型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体育学刊。2001,(8)。
[23] 李悦宏,李云德。乒乓球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讨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18)。
[24] 张晓蓬。1992-2002 直拍横打 10 年志[N].乒乓世界,2002(10)。
[25] 窦洪茵。第 48 届世乒赛马琳 1/8-决赛阶段运用状况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98-100.
[26] 樊恒学,刘星浩。马琳在第 48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的技术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1):52-53,60.
[27] 郝哲,蔡学玲,郝玉娇等。第 28 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258-260.
[28] 肖福俊,齐可心,郭亦农。第 47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马琳发球六点 变化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9] 张博。对直拍快攻打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0] 吴焕群,李振彪。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诊断方法的研究 [N].乒乓世界,1990,(2):39- 42.
[31] 崔凤海,曲晓霞。马琳第 45 届世乒赛技术分析--兼谈直拍快攻打法的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2003,24(1):61-63.
[32] 赵霞,苏不仁,张浩。对新规则下直拍进攻型打法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22-124.
[33] 林鲁军。试论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运用及其发展前景[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22-23.
[34] 高松山,周明华,柳天杨。柳承敏反手位第一板防守技术与特点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64-70.
[35] 李今亮,杨辉,赵霞。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30-833.
[36] 刘冬华,董扬。11 分赛制的乒乓球技战术战例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3):80-81.
[37] 唐建军。乒乓球实战技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8] 秦华。乒乓球战术意识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93-95.
[39] 吴建喜,林祖明,刘永红。乒乓球比赛胜负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8(2):19-22.
[40] 何琼,张雨。第 27 届奥运会男子优秀运动员发球技术的统计分析[J].体育学刊,2002,9(1):120-122.
[41] 赵霞。对世界优秀男子直拍快攻打法选手的技战术分析及发展趋势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
[42] Seve C. Elite athletes,Sensitivity to Context:the Case of a Change in ScoringSystem in Table Tennis [J]. Percept Mot Skills,2004,99(3pt2):1274-1276.
[43] Snyder C R,Lopez S J. ( Eds. )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2-73.
致 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充实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过去三年里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点点滴滴,衷心感谢母校授予我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感谢苏大体院对我的培养,感谢陆阿明院长、院领导和各学科老师在三年的学习中给与我关心和帮助。
本文是在导师熊焰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的,从选题、设计以及论文的完成无一不凝聚着熊老师的心血,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熊焰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宽广的胸襟、儒者的风范以及磊落真诚的为人之道,不仅为我提供了探索运动训练学术之门的钥匙,也为我在今后工作生活树立了人生的楷模。感谢熊老师三年来给与我的教诲和关怀!在此我向熊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期望,始终是我前进的动力源泉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最后感谢参与我论文答辩的所有领导、专家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