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体育现代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体育现代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发展背景,以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为孕育母体,在百般波折的社会发展中艰难的孕育和成长。从文献收集的情况分析来看,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范畴极为庞杂,其触角延伸到体育现代化的各个角落,较为集中体现在"体育现代化指标"、"地域性体育现代化"等等,但就本研究而言,对中国体育现代化问题的思考切入点在"体育现代化的概念"、"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分期"三个方面。
2.2.1 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多重认识
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来源于国内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通过CNKI、Google Scholar 等论文数据库进行关键字的检索,共查阅与"体育现代化"相关的各类论文 280 余篇,主要涉及"体育现代化理论和指标体系、地区性的体育现代化、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学校体育现代化、农村体育现代化、群众体育现代化"等诸多范畴。通过对文献的分类整理,对"体育现代化"的概念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但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熊斗寅是对"体育现代化"问题最早进行深入研究的体育界学者,在 1980年发表《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中就最早提出对体育现代化的尝试性理解:"‘体育现代化’是否可以说就是体育的科学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中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几个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张宏等(2004)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对体育现代化进行了阐述,在《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核--兼论广东省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一文指出:"体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体育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与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
国内较多学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体育现代化的概念进行认识,如:江苏省体委课题组(2001)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势,它是指体育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奋斗的过程。并且指出体育现代化包含体育思想、体育内容、体育条件、体育管理、体育水平、体育队伍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
卢元镇(2002)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社会体育及其产业》一文中进行了如下阐释:"体育现代化既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理想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
此外,韩会君(2003)、吕树庭(2004)、余道明(2008)、张茜(2009)等都也有过近似描述。
一般看来,对体育现代化的理解都是将其视为是一种(未来的)水平状态和历史过程。李香华(2002)和厉丽玉(2003)等人将体育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人的现代化视为"体育现代化未来发展的主题,具有较为深刻的内涵".但是,在体育现代化概念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对体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强调,因此,我们无法解答是否有体育就有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更无法解释是否中国有了现代体育就有了中国体育现代化这一问题?
陈万红等(2012)在《辨析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于形式逻辑学相关理论》一文中,通过运用形式逻辑的理论方法,对体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篇体育现代化概念的研究不仅整合了各类体育现代化概念,并对体育现代化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陈万红认为,"体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互适应,以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实现体育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不断完善的能动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诸多文献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体育现代化"概念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学者们都从自己研究的视角,提出相应的"体育现代化"
概念的认识。从整体角度来看,前人所述的概念都具有一定的偏颇,并不能反映出体育现代化应有的全貌。从国内的各类研究中,把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体育现代化等同于体育的科学化、科技化".体育并不仅仅是一种科学、一种运动技术,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和文化存在。这种认识不能正确地认识体育现代化的真正含义。(2)"体育现代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现代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属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部分,这种社会归属性有助于体育现代化的良性发展。(3)"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向".本文认为,体育现代化是一个阶梯状、多层次的水平和状态,人类社会实现一个阶段的体育现代化,还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现代化状态等待去完成。因此,体育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憧憬,更是一种现实阶段的存在。(4)"体育现代化需要理性认识和自觉奋斗".体育现代化不是自然发生的。
它的发生和发展都需要人的奋斗与努力,因此,这种主观能动性是体育现代化的生命力所在。(5)"体育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体育现代化不是永恒静止的,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并不能由于某种特定社会因素而导致的短暂停滞而否定体育现代化的继续发展,也不会因为政治因素的大跃进式发展而日新月异。它是与社会经济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紧密相连。(6)"人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未来发展的主题".人是体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主宰者。所以体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促进实现"人的现代化".无论体育现代化如何发展,都应当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对体育现代化概念做出如下认识:"体育现代化既是一种未来的水平状态,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是一个以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为基础、以民族的理性认识和自觉奋斗为动力、以所有相关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为内容、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未来目标的层次性动态发展过程。"
2.2.2 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2.2.2.1 中国体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范式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解读中,"革命史范式"一直占据史学研究的主流地位。
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在"革命史"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史"范式,对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大变革给予新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家共同体在社会和认知方面的整合。") 罗荣渠认为:"在目前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仍处于‘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两种范式并存,但主导范式仍然是革命史范式。"[27]
众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以‘现代化’作为更主要的视角来建构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理论框架,从而将近百年中国近代历史概括为‘一场现代化史’".
在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指导,对中国近代史作重新的分析和审视。吉林大学历史系李时岳教授的《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应该是这种研究尝试的开端。到目前为止,已经由个性逐渐形成理性,成为史学研究"实力派"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新范式"与"旧范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以往把近代史作为"革命史"或"农民起义史"来研究,而是以"现代化"作为视角来重新分析和认识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中国近代史是以"革命史"为主线,还是以"现代化史"为主线,仍是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讨论的焦点问题。对此,张海鹏先生撰写了《20 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一文加以探讨,他认为:"通过分析现代化理论来对中国的历史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意义是较为明显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粗略地以‘现代化范式’完全取代‘革命化范式’是行不通的。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分析,仍应该站在‘革命化范式’的主导之下,兼采用‘现代化范式’的研究方法,从而使"革命化范式"更趋于完善。"
对于本文而言,关于中国体育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研究是否就应该在现代化理论(特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完全采用"现代化范式"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偏颇的选择是非常不妥的,并不是只从字面上的含义进行草率的理解和判断。因为,选择更适宜于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研究范式不仅要考虑研究范式本身,还需要考虑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具体特点。
一方面,中国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具有趋同性。体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政治宏观的导向和经济水平的制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俱荣俱损。因此,在研究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范式方面,切不可将体育与社会历史背景割裂开,就体育而论体育,这样会使体育的发展脱离生长的土壤。也不可只注重现代化进步的整体视角而忽视社会斗争的曲折性。
另一方面,中国体育的发展与文化的交融具有相似性。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从文化斗争到文化融合的过程,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碰撞和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亦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和对立。中国体育的发展是与文化的交融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矛盾一直存在,发展也一直继续。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会有新的矛盾取代旧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因此,在研究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范式方面,应当正视不同文化矛盾的存在,理性地判断矛盾的焦点所在,分析由矛盾激化而产生的文化革命,进而贯穿整个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所以,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研究范式,应遵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革命化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有机结合,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排斥"革命,倡导"现代化"而只谈"现代化".在本文中,应该仍以"革命化范式"为主导,兼采用"现代化范式".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置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注重研究不同"历史革命"阶段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探寻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文化特征,进而在历史进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为体育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文化诉求。
2.2.2.2 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起点的纷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迄今尚无定论;中国近代体育史的开端,也是体育史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此,本文并不对此类发生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追溯和探寻。只是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所在。
那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否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呢?
本文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在史学研究中,"现代化范式"逐渐取代"革命化范式"而成为一种研究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革命化范式"研究的各种优势,而应该在"现代化范式"研究的过程中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避免类似于"现代化是自然发生的"之类的唯心主义错误。
关于中国现代化起点的讨论,在史学界研究中迄今也存在较大分歧。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认为 16 世纪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认为:"从 16 世纪起,中国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就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开始逐步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所以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因素,中国也就从那时起开始了现代化。
"(2)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张琢《九死一生》一书认为 1840 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这是诸多学者所认同的一种观点。鸦片战争使中国被动的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大门,也使得西方的现代工业传入我国,开启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3)从社会改革的角度,认为中国现代化是和日本明治维新同时期开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认为:"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下,中国在旧王朝体制下进行多次社会改革的尝试,但‘自强’和变法都未成其功,改革的失败导致辛亥革命。"[32]
(4)从社会革命成功与否的角度,认为 1911 年辛亥革命正式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认为:"辛亥革命前期的运动和改革都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准备期,辛亥革命成立之后,正式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