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1.1选题背景与依据
高尔夫是一项具有特殊魅力的运动,它是人们在自然优雅的绿色环境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技巧的休闲体育运动。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落户广东,到现在己有29年的时间。在几代人的努力下,这项运动在我国呈现出良好迅猛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尔夫运动群体不断壮大。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国内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平均每年增长10%,高尔夫运动群体已突破100万人。庞大的消费人群的出现,带动了高尔夫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至2013年中国高尔夫产业总值已超过600亿元,中国高尔夫运动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内将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9年10月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奥委会(IOC)第121次全会中投票决定,高尔夫将成为2016年、2020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己成功举办了高尔夫比赛项目,推动了高尔夫运动在全国的迅猛发展。海南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规范发展高尔夫产业,促进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高尔夫装备品牌企业,拉长高尔夫产业链条",这预示着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将达到新的阶段。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贵族到大众化的历程,逐渐进入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也必将给我国的高尔夫教育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因此,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该培养什么样的高尔夫专业人才?怎么样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尔夫专业人才是目前各高尔夫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髙尔夫教育面临的问题,就要反思高尔夫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到目前为止,全国高尔夫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统一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形式不规范,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其次,受场地及教材方面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都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没有合理组织课程分科,使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分科过细,造成课程内容重复和讲授知识过浅,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
第三,高尔夫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达不到"双师型"要求,缺乏实践经验,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岗位实践相脱节,"双师型"教师短缺。
第四,目前,我国大多高尔夫高职院校不具备充足的教学、实践条件。
各院校基本上都缺乏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比较少,使学生的学习理论脱离实践。第五,毕业生与市场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有球会指出高职学生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适应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并不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新招聘到的服务型人才(如球童)都需要再经过2-3个月不等的岗位技能重新培训才能正式顶岗使用,造成球会的运营成本上升。总之,如何提高高职高尔夫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是目前高尔夫教育急需去解决的难题。
1.2论文的研究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才是竞争的第一源泉。高素质的人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高素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是高尔夫教育发展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也是高尔夫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的人才培养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完善的。由于我国高尔夫教育起步较晚,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院校寥寥可数。其中培养面向高尔夫企业一线的服务与管理层次高等职业院校更是屈指可数,致使我国目前高尔夫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熟练掌握高尔夫专业知识的中高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具有一定高尔夫专业技能的职业高尔夫教练、球童、高尔夫赛事专员、高尔夫会籍销售人员、高尔夫与体育休闲健康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人员等专业人才在我国则更缺乏。
此外,目前我国高尔夫行业中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人才质量跟不上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步伐且所培养的人才与高尔夫行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现有高尔夫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大多未经过专业教育,尤其管理人员多为其它相关行业人员加入而来或聘请国外高尔夫管理人员,导致高尔夫管理人员本土化程度较低,不利于高尔夫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应用型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正是高职院校的强项。
辽宁职业学院是国内首家开办高尔夫专业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自2005年开设高尔夫俱乐部商务管理专业以来已走过8个年头。从专业成立至今依据"前校后场、工学一体、阶段培养、分层递进一一教学、实训与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高尔夫产业人才需求,为全国各地高尔夫俱乐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尔夫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以该学校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幵拓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尝试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1.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1.3.1.1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己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王前新总结了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2)英国的BTEC (the business and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模式,这种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和培训,将通用能力和专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如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能力、合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美国、加拿大的CB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职业为本,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与实践,最后考核这些能力是否达到要求;(4)澳大利亚的 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TAFE的建立旨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各行业不同岗位培养具有高文化、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接口问题,同时在澳大利亚构建终身教育系统(5)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等。这些模式都结合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②。
邓泽民和王宽在其编着的《现代四大职教模式》中对现代四大职教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就有关职业教育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健全;②政府发挥主持作用;③具有规范的职业分类体系;④具有明确的职业准入制度?.经过长期的实践,现代四大职教模式己经形成比较完备的运行体系,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借鉴意义。
1. 3. 1. 2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幵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也是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孕育与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1)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实行资源共享;以市场规律运作的合作办学理念,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同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双方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 :
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学的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且就业面比较窄。(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作式培养模式。(4)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双向参与和分阶段培养的模式,即学生在前两年的时间内进行在校学习,后一年进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实践。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模式②0目前,我国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
(3)在课程模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将实际工作岗位环境带入教育环境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实践,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师资队伍上,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培养,重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较权威的理论,有待研究者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