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题依据
跳水运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普遍认为其起源于古希腊游戏,当时跳水运动不追求美感和艺术性,仅为了显示男人的勇气。现代竞技跳水始于20世纪初。1900年,瑞典运动员在第二届奥运会上做了精彩的跳水表演,一般公认这是最早的现代竞技跳水。1904年第3届奥运会上,跳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8年正式制定了跳水比赛规则。
到1912年第五届奥运会时,增加了女子比赛项目。近代竞技跳水跟随其他欧美体育运动一起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1979年以来,我国跳水选手在国际上一系列重大比赛中频频取得优异成绩,现在已经与美国、俄罗斯、德国一道被公认为世界跳水强国。
现代跳水是一项结合了“难”与“美”,并且艺术性和欣赏性较高的竞技体育项目。一个完整的跳水动作是指运动员在特定的跳水场所,在一定高度的跳板或台上起跳,并在空中完成屈体、翻腾、转体等动作后,以特定的入水姿势作为结束的水上技巧运动,也是一项集力量、姿态、空中感觉、柔韧性、身体协调性、动作节奏感等多项技能为一体的力量与柔美完美结合的竞技体育运动。
根据我国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定义的“项群训练理论”划分,竞技跳水运动隶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在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并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男子跳水项目首次开设于1933年的第五届全运会上,1935年有了“女子专案”,竞技跳水运动增加了女子项目。1979年的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女子跳水运动员陈肖霞女子勇夺10米跳台跳水冠军,成为我国跳水项目的“世界冠军第一人”,我国的跳水运动员自此开始走向世界。1981年,陈肖霞、史美琴、李宏平在第二届世界杯跳水赛中分别夺得女子跳台、跳板和男子跳台冠军,从此,我国运动员轻巧、灵活的特点被充分发挥,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跳水强国。
跳台跳水是跳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硬无弹性的平台上进行。跳台距离水面高度分别为5米、7.5米和10米三种,根据参与人数分为单人、双人两种。跳水三大赛事“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限用十米跳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国家跳水队队员周继红勇夺女子十米台冠军,整个中国跳水项目在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后,伏明霞、高敏、田亮、陈若琳等一大批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跳台运动员相继涌现,使我国跳台跳水形成了“难度大、动作协调、水花平”的技术特点,202余年来在国际上各大跳水赛事中屡创佳绩,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梦之队”.
然而,从近几年举行的世界级大型跳水比赛中“梦之队”的比赛成绩来看,中国跳水项目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已“今非昔比”,在十米台项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跳水队的鼎盛时期,我国运动员完成的每一轮动作得分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选手,全部动作下来,累积分分差往往较大,提前几轮就“锁定胜局”是常有之事。如今,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每轮动作得分与我国运动员的得分分差越来越小,不到最后一轮动作往往难以分出胜负,并且还需要中国运动员的每一轮动作都发挥得完美准确才能拿到冠军。与此同时,世界竞技跳水运动在不断地发展,我国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被外国跳水队聘请执教,中国跳水队培养优秀选手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早已不是“秘密”,纷纷被国外“竞争对手”借鉴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男子十米台冠军由澳大利亚运动员马修·米查姆夺得;2009年的罗马游泳世锦赛上,单人女子十米台的冠军被墨西哥选手埃斯皮诺萨摘取;2013年巴塞罗那游泳世锦赛中,奥运冠军曹缘、张雁全组合在男子双人十米台中仅获铜牌,冠军由德国组合克莱因和豪斯丁斩获,这也是三届游泳世锦赛以来中国代表队在这个项目中的首次失手。
一次次的失利看似没有影响中国跳水队在国际赛事上“一枝独秀”的局面,却实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跳水要想继续保持世界跳坛“霸主”地位,必须创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想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下,我国运动训练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获得金牌,而最具权威的莫过于奥运会了。为国家争取荣誉,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运动训练正进入快速的深入发展时期,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创造出竞技跳水运动新的高峰,要求我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探求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方法原理并付诸实践。另外,从运动训练本身来看,运动训练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结构相当复杂的人造复合系统2.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历程要经历基础训练、专项初期训练、专项深化训练和延长运动寿命四个阶段3,每个阶段又都包括了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负荷、训练手段等。但与此同时,训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动态变化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练员不断采集、研究、处理训练信息,调整训练方案,以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揭示能正确反应它的信息,使训练有规律可寻。
山东省是竞技跳水开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在1986年就成立跳水队,跳水项目也一直是山东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不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由山东选手王峰一举夺得男子双人3米板项目金牌,也连续4届(第九届至第十二届)获得全运会金牌。
尤其在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中,山东选手获得女子团体冠军、男子一米板冠军、男子双人十米台亚军、女子双人10米台第三名,创造了山东省竞技跳水的历史最好成绩;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山东小将刘昕力压奥运冠军陈若琳摘得女子十米台桂冠。但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山东省竞技跳水一直没有全面开展起来,培养出的参加奥运会等国际比赛的顶尖选手较少。综合素质优异的高水平人才的缺失和足以夺取国际大赛冠军的高超竞技水平的缺乏是20余年来山东跳水一直不能全面发展的原因。而究其根本,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山东省跳水队在认识和理解跳水项目训练规律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跳水项目的特殊性使得跳水运动员普遍具有“始训时间早”和“成才时间早”的特点4,通过对山东省优秀跳水运动员跳台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总结成功的培养模式经验,找出跳台跳水技术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规律性,既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也对今后山东省培养优秀跳台运动员提供了良好参考,少走弯路。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国内外跳水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中国跳水队“称霸”世界跳水界的优势在各种国际大型赛事中一度无人能及。然而近年来外国竞技跳水运动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跳水队虽依然“领军”,却也不再如从前“一枝独秀”那么夺目耀眼。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中国跳水“梦之队”就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领跑世界跳水界以来从没有过的。在男子10米台决赛中,美国选手鲍迪亚以1.8分的微弱分差获得冠军,中国选手邱波获得亚军。中国队虽然最终取得了6个项目的冠军,看起来仍然“独大”,但丢失了男子10米台和男子3米板两个重要的单项比赛的金牌,何冲、秦凯、何姿几位中国跳水队的领军人物在世界大赛的冠军争夺中也已经优势不再。郭晶晶在08年北京奥运会后退役,此后除老将吴敏霞依然拥有女子3米板上的最高难度,其余项目中中国跳水运动员已无法保证自己的动作难度和稳定性。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
近年来,竞技体育与科学研究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科研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始积极地联合多学科专家进行跳水项目的技术研究,开发和运用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设计与创新高难度的新动作等。这些变化使得原本竞技水平处于世界竞技跳水二流水平的国家竞争实力越来越强,不可小窥5.例如,5255B是难度系数高达3.8的高难动作,在世界跳水界鲜有人完成,而在世界跳水大赛中这个动作被来自澳大利亚跳水队的两名运动员在男子十米台项目上成功攻克,加拿大女子选手也已经在女子双人跳台项目中自选动作的难度上赶超我国优秀运动员。国际跳水形势如此严峻,我国跳水运动员想要应对这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坏境,必须依靠在大型比赛中高质量地完成更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和展现更加优美的身体姿态,而这是要以科学的训练作为基础的。
王文生在《中国竞技跳水运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中研究认为,本世纪以来,竞技体育在世界各国发展势头强烈,奥运会中跳水项目的金牌数量增加,各体育强国也因为这种变化而着手对各自的奥运战略进行调整,竞技跳水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
于是,中国跳水队若想保持我国在竞技跳水运动的优势地位,需应对三大挑战:跳台项目优势强而跳板项目相对优势较弱的挑战;跳水队伍规模的逐渐扩大与运动训练高效益的不断追求的挑战;高难度的创新与追求高质量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跳水队应该组织一线教练员、跳水专家、多学科专家和学者编写、完善《全国跳水教学训练大纲》,并修订《跳水教练员岗位培训大纲》,以这“两纲”为基础,加快跳水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还应运用多学科联合攻坚跳水的“极品高难度动作”和“精品难度动作”.除此以外,改革竞赛管理制度也是促进我国竞技跳水项目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保证之一。
李致君在《试论中国跳水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中从中国跳水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心理因素、伤病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几个问题,要求中国竞技跳水新一代的教练员不但要做经验丰富的训练能手,同时还得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对体育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整合, 做到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6.
2.2 我国对影响跳水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研究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7.其中,运动员的自身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点。而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环境,运动员是否能够稳定甚至超长发挥,取决于平时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
有学者认为,从我国跳水训练的现状来看,训练的质量和训练水平往往作为最直接的因素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败。在任何项目的训练中, 教练员几乎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教练员是否具有高超的技术能力水平、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及对运动员的正确教育管理措施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在我国竞技跳水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大有发展前途和培养价值的优秀运动员因为不科学的运动训练导致严重的运动损伤,如视网膜脱落,肘、腕关节骨折等,遗憾地提前退役,这也造成了我国竞技跳水运动的人才流失,十分可惜,其中还有部分运动员由此出现了心理障碍。可见,教练员对严格的基本功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控制部分处于青春期发育女运动员的体重的方法不当,或不能科学适当地对训练过程进行调控教而导致训练失败,都会严重阻碍跳水运动员发展为拥有高精尖技术水平的一流选手。
陈小平认为,“力量”是跳水运动员必备的重要素质,力量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的发挥。因此,在跳水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力量素质的训练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跳水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王荣辉对我国跳水运动员心理特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心理素质”是影响跳水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发挥程度的关键素质。在各种大型跳水比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运动员是否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对比赛胜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高水平的跳水比赛中,往往在最后一轮动作跳完后才能确定冠军,在这种比赛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最后关键时刻稳定甚至超常发挥的运动员将会赢得最终的胜利。
2.3 我国对跳水运动员训练内容的研究
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跳水训练主要分为“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两大部分。在我国现有的研究跳水项目的文献中,并没有完整地研究过跳水运动的训练系统,大多为跳水的某一项素质训练的研究。如陈小平的《跳水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以清华大学跳水队多年力量训练为例》着重对跳水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作出了分析,孙淑伟在《对跳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征与方法探讨》中阐述了跳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而对于技术训练,国内尚没有系统地研究,现有文献大都侧重于某一重点技术的研究,如金海泉《关于跳台起跳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研究》、谢才名《跳水训练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董盛《关于跳水的基本技术训练》等。
陈小平认为,“力量”是跳水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力量”在技术层面上影响了运动员的技术难度和稳定性;在训练过程中,力量关系到了运动员的体重控制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金海泉在研究中指出,跳水技术中起跳的好坏是决定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动作的关键,也是运动员能否充分发挥空中动作及入水压水花等一系列技术水平的前提基础。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起跳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竞技跳水运动中的作用,没有从小狠抓运动员的起跳基础技术训练,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空中姿态和入水压水花技术也难以充分施展。因此我们说起跳技术是任何一个跳水动作的基础,也是跳水训练必须紧抓不放、贯彻始终的一个重要环节。董盛在《关于跳水的基本技术训练》中谈到每一个跳水动作都是由起跳、空中、入水三个阶段组成。而在这之中,起跳不论在跳台或是跳板上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拥有了好的起跳技术才有下文可言,起跳技术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动作的最后结果。因此,运动员在接触跳水进行初级训练时,教练员首先要重视对起跳基本技术的训练。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跳水运动训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跳水训练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训练的理论研究很明显落后于训练实践。至今,尚未见到有关跳水运动技术训练的系统性研究,这方面国内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而对于跳水这类技能主导类项目来说,技术训练是训练的核心内容,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