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江苏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0 共10302字

  3.3 江苏省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目前省内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学校仅有 8 所,分别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3.1 拓展训练课程的目标定位

  目前,江苏省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遵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并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定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能力与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53]

  具体为:发展体能素质和专门技能的职业准备课程;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的综合基础课程;掌握竞技与健身技能的运动教育课程;传承体育文化的体育教育课程。江苏高职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身体发展与职业准备

  增强体质,完善机能,塑造健硕体魄,奠定生活、劳作、体育休闲的坚实基础;掌握常用健身方法,有效发展体能与素质,形成自主锻炼能力;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侧重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技能与身体素质。

  (2)技能学习与习惯养成

  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并能运用于锻炼实践中;形成稳定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3)体育知识与实际运用

  理解运动与健康的意义,形成体育健身价值观;运用运动健身与康复保健的知识与方法,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能够利用体育锻炼来预防职业性疾病;了解常见体育比赛规则,提高体育比赛的鉴赏能力,丰富体育文化素养。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各类职业岗位要求;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竞争、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且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 8 所学校的教学大纲的调查表明,各校严格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准确把握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要求,依据各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大致相同,在坚持高职体育的健康属性同时都能够明显凸显职业属性。拓展训练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达成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54]

  调查的 8 所院校拓展训练课程融入高职体育范畴,课程目标都紧扣江苏省高职体育改革发展规律,凸显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助推作用,重点都是侧重培养职业素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3.2 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思路分析

  为了解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思路,我们通过查阅分析 8 所院校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程的设计整体思路,从中不难看出,体育课程设计在遵循体育本质属性的同时都积极凸显高职体育的职业属性,而拓展训练融入在完成职业属性目标时扮演重要角色。下面对具有代表性 2 所院校课程设计思路作简要分析。

  (1)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依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意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为先、职业导向”十六字课程设计理念。[55]

  课程设计思路:确定“5+1”课程目标:“5”个常规课程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凸显“1”个职业能力和素养目标,使其贴近高职人才培养特点;选择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大众性和适量竞技性的教学内容,开发专门训练职业能力和素养的项目和内容,将其融入体育技能学习过程始终;构建该校构建 “1-2-1”三段式课程模式,即第一学期开设以通用职业能力训练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块(拓展训练)开设了同舟共济、捆绑行动、翻越电网(团结协作);两组器械组合(劳动与生存);第二、三学期开设以发展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学习为主,适当融入通用职业素养训练”的教学模块;第四学期开设以体现通用职业素养特点的课程模块(体育选修课模块);课程评价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融入职业能力和素养效果评价。如在第一学期就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团队合作、劳动生存能力进行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体育学习。
 

  (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确立了“三结合、一全面”的新型课程理念,实现了现代高职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的紧密结合;将职业身心素质训练纳入课程教学,实现了现代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课程教学,实现了现代高职体育课程与民族优秀文化的紧密结合,解决了课程的“方向”问题。[56]

  课程设计思路:传统与职业融合的现代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由四种基本类型的课程组成--综合素质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运动保健课程和运动训练课程;现代高职体育课程的“质”的结构:各类课程的基本结构都由“一个课程主题模块捆绑二至三个课程组成模块”所构成,并制定了各模块教学包,为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服务高职人才培养及实现“大课程”、“大课堂”提供了结构保障。课程实施手段突显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性,也使课程的教与学“双边”有了全新的角色身份和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解决了课程的“途径”问题。全新学业评价机制实现了现代高职体育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依据的过程性;评价空间的全景性以及评价内容的统一性与自选性相结合。

  3.3.3 拓展训练课程组织与教学内容分析

  3.3.3.1 课程开设形式及课时情况
  
  拓展训练课在高职院校中开课的形式、学时的多少等情况,对课程目标实现、项目内容的选用都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安排的学时越多,选取的教学内容就越多,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就越多。江苏高职体育课程包括公共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基础课、选项课、保健课等形式。按照省厅文件规定,体育课总课时不少于 108学时。公共选修课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

  通过搜集分析各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比较分析得出(表 11),调研的 8 所院校体育课程的总课时数都能够按照文件要求达到 108 课时,所有院校拓展训练课都是作为体育必修课中教学内容一部分进行实施,开设的课时数普遍不高,主要集中在 8 课时左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略高一些达到 16 课时。

  在开设学期上,有6所院校放在一、二学期开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穿插在四个学期体育课中进行。在上课具体时间安排上,有7所院校按照正常体育课计划分散进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采取集中一天授课。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面向全校开设了每学期3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作为必修课内容的延伸一定程度满足了师生对拓展训练系统学习的需求。

  3.3.3.2 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选择

  通过访谈和搜集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各院校拓展训练课程常用项目选择情况,从表12可以看出,目前8所院校中开展项目主要集中在地面项目和低空项目;高空项目对场地要求较高,建有比较完备拓展基地的院校有条件进行选择开展。从具体项目上看,主要选择比较传统经典项目:信任背摔、穿越电网、有轨电车、孤岛求生、雷阵、盲人方阵、驿站传书、空中断桥、空中单杠、绳网等。

  拓展项目种类较多,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课时设置以及场地器材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遴选拓展训练项目组合,在选择上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安全性原则:项目选择必须考虑安全因素,高职院校拓展课程必须以安全作为重点,包括引进项目时的场地建设、器材检查维护。

  (2)可行性原则:项目选择必须考虑到场地条件、师资水平、学生身体情况、时间情况等综合因素,确保项目在教学中能够顺利实施。

  (3)针对性原则: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组合设计项目,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助推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3.3.3.3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特点

  拓展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与传统体育课程有一定区别,在课程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生在整个课程中起主导作用。调查的8所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都采用拓展训练的常规组织模式,以团队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各个阶段团队成员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构建教学模式:团队成立期--团队破冰、团队组建、建立信任;团队探索期--明确目标、产生领导核心;团队动荡期--良性冲突、群策群智、统一规则;团队成熟期--彼此负责、坚定行动、形成认同。具体操作时针对学生实际,选取项目制定训练方案,充分体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原则,具体课堂教学组织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1)团队破冰与建设

  破冰是否成功对整个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学校教学中破冰主要目标在活跃课堂氛围,加速队员之间的了解,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活动热情,尽快融入活动中来;建立团队领导班子,实现团队新组合,提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通过互动游戏,直观的向同学们展示拓展训练的定义和要素。完成团队文化创建:选举队长,完成队名、队训、队歌、队徽、队雕;各队进行团队文化展示。

  (2)项目体验

  项目体验是让学员接受挑战,完成项目要求的任务,从中体验项目中预先设计的理念,并自然地从中得到感悟。项目体验是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是体验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流程中的关键一环。拓展训练课程是由多个训练项目构造而成的体验式培训体系,前期的课程设计要突出强调重点,个人项目依据“以较低的体能要求,获得最大的心理挑战”的原则精心设计。每项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良好的团队气氛,队员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配合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团队项目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的团队精神有很强的针对性。项目的难度与项目本身设计有关,可根据课堂情况、学生基础以及项目特点进行合理调控。

  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需要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储备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确保项目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承担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首先对规则和目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解清楚准确;针对不同项目特点,教师在巡视掌控课堂进程和安全防范的同时要用激励、暗示、反问、沉默等不同引导手段,确保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实践。

  (3)体会感悟

  体验感悟环节在教学组织中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在实施中教师过多注意规则介绍、学生组织、安全保护等环节,只注意到项目的“形”,没能够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项目的“神”,而感悟交流正是由“形”到“神”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通过感悟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展开思维反思项目中的体验,并将这种感受和见解整合起来,供大家交流借鉴,让学社充分感受训练内涵,使学生真正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来感受拓展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全新的感悟,通过个人的分享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不同于自己的见解,感受拓展的魅力。分享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圆桌”式分享。一般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感觉,此过程要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一个发言的可以是第一个完成的也可以是完成最具困难的那一个,然后安排顺序轮转,当每一个学员交流完感想后必须为其鼓掌为他的成功喝彩。第二、“挖掘”式分享。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拓展培训师根据过程项目的重点环节进行深度分享。第三、“鼓励”式分享,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人挑战不成功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分享时难免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这时不要强迫他们,也不要为了刻意照顾他们而说话谨慎,而是需要坦诚相待,鼓励他们发言,在讲出感悟后适时进行鼓掌及表扬。[57]

  (4)提升心智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分享结果快速整合归纳,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和内容进行最后系统的归纳和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建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实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直到最后的战胜自己的最终目标。拓展训练的效果不单单是在拓展项目中体现,更重要的是能把拓展训练的感悟在生活情景中运用出来转化为处理困难和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感悟从项目的职业情景化中迁移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正如克雷洛普所说:“把道理用寓言的形式讲给人听更容易被接受。”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适时加入部分的故事和案例,这样更加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5)改变行为

  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会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行为会跟着改变;行为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但仅仅通过一次的拓展活动要想改变一个人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开展的拓展训练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实施,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体验、感悟,最终不断地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最终引起个人行为的最终改变,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3.3.3.4拓展训练课程的教材选用

  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在教材选用上都按照省厅文件[58]对于教材选用的要求,各院校在课程学习中均选用由梁培根主编的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高职体育》(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8)。[59]

  教材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紧密贴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尊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情感需求。做到了将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相结合,职业素养与体育素养相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实用性与通用性相结。充分体现了职业特色,将职业要求融入体育技能学习,通过技能学习及专门性练习,重点提升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和素养。教材的第二篇体能发展与职业准备第十章拓展训练--提升通用职业能力,从团队合作项目、交流沟通项目、激发潜能项目、创新思维项目、领导力执行力项目,重点介绍通用职业能力拓展的训练方法和要求。该教材对在江苏高职体育课程中针对实施拓展训练教学起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

  各校在结合实际教学科研时在参考教材中选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毛振明等《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0]钱永健的《拓展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1]应菊英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2]李金芬的《拓展训练》(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63]等着作。

  这些教材通过严谨的考证,以科学理论,论证了中国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发展,对理论基础、课程体系、课程模式都有着详细规范的讲解,对拓展训练的高空常用项目、中低空常用项目、地面常用项目等有着较为详细的解读,对于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3.5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以一定的方法、标准和途径对课程设计实施以及结果等做出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应该结合课程的目标进行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的不断优化和学生学习引领具有重要作用。拓展训练是培养各种素质的一种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拓展训练产生的素质变化,并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判定优劣。那么拓展训练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也必然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本文对8所院校的体育课程和拓展训练选修课评价相关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3.3.3.5.1体育必修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评价

  如表13所示,总体上看作为体育必修课,必须围绕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主要指标集中在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运动参与,拓展内容评价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只占一定比例。在调查的体育必修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8所高职院校中,将拓展训练内容明确纳入考核指标中的只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4所,所占比重分别为20%、60%、10%和30%;3所院校在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内容中涉及拓展训练的内容;1所院校在评价中未明确对拓展训练的评价。拓展训练课的目标主要是锻炼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能力提升,评价内容主要集中在体现心理健康和职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上。

  3.3.3.5.2拓展训练公共选修课的评价

  (1)评价指标

  如表14所示,在调查开展拓展训练选修课的两所院校的评价指标都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其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考试中包含身体素质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两所院校在评价指标及所占比例基本相似平时成绩比例占30%,实践操作和身体素质比例占40%,理论考试的比例占30%.

  (2)评价方法

  平时成绩评价:两校均主要依据学生平时出勤和课堂项目的参与情况评定。

  实践考试评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考试采用6-8人一组,以团队形式完成全部项目考核学生安全意识、协作精神、身体素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考试包括个人挑战、团队协作和身体素质。个人挑战包括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尝试,是否努力突破自身的局限,个人完成动作的规范程度。团队协作包括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想法,是否尊重信任并体谅同伴。在活动中是否充分理解行动方案,是否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否清楚团队为达成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执行管理,合作分工,资源管理,时间管理,冲突管理的规则并按照规则执行。

  理论考试评价:两校均通过完成一篇书面形式的体会感悟(学习心得)评定。

  3.3.4 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情况
  
  表15显示,调查的8所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培训师中主要是以青年教师主,25-35岁的教师为56名,占总数51.9%,36-45岁的教师35名,占总数的32.4%,46-55岁的教师17名,占总数的15.7%.高职院校升格时间不长,引进新教师较多,年轻教师比例高一些。同时拓展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正处于起步阶段,年青教师精力充沛,体态阳光,更容易接受新兴项目,为拓展训练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贮备。

  高职院校因内涵发展需要,对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新进教师的学历要求一般要达到硕士以上,教师还通过在职不断提高以满足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审需要。表16显示,从学历层次分布来看,硕士研究生数量最多为78人,占到总数的72.2%,从教师整体基础素质上看能够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基本要求。

  表17显示,被调查的8所高职院校拓展训练教师职称主要是讲师为主,在整个108名教师中助教19名,占到总数的17.6%,讲师67名占到总数的62%,副教授级以上的教师22位,占到总数的20.4%.

  表18显示,被调查的8所高职院校108名拓展教师大部分从业时间不长,从事拓展训练教学2年以内的数量为29人,占总数26.9%,其次3-4年的数量为54人,占总数的50%,最后5年以上的数量为25人,占总数的23.1%.

  3.3.5 拓展训练课程的场地设施

  拓展训练场地设施是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场地设施是否齐全,决定着课程内容安排中一些课程的选择和安排,场地设施是否经常有维护,决定着是否能够保证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和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学习的安全,场地设施建设选择的地点,决定着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和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学习的环境的好坏。[64]

  拓展训练项目通常按照场地分为:场地、野外、水上、室内,一般来讲学校里开展拓展训练基本属于场地项目,按照高度分为高空项目、低空项目和地面项目。如表19所示,目前8所院校都有地面和低空项目的场地器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建了高空项目的训练基地,并投入到日常教学使用。

  高空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需要专业建造拓展场地和配套器材,投入的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比较高。地面和低空项目对器材要求低一些,很多院校在项目组织是多利用学校原有条件。如组织信任背摔项目时用的并非专业的背摔台,而是就地取材利用体育场看台、计时台以及课桌等进行。但从安全和组织氛围我们应该选择合理布局的专业设施器材。

  3.3.6 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效果

  3.3.6.1 拓展训练课堂学习氛围

  拓展训练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体验”.通过一定的教学方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一种归属感,让学生快乐参与,积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对于拓展训练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查显示(表20):参与调查的450名拓展课程学习的学生64.4%的同学认为课堂氛围很热烈,23.1%的同学认为较热烈,认为课堂教学氛围一般的学生比例为19.1%,认为不热烈的学生比例为4.4%,多数参与学生对拓展训练课堂教学氛围持肯定态度。

  3.3.6.2拓展训练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最大兴趣点应该是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提高。通过调查发现,70%的参与学生认为拓展训练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习态度、同学相处等有直接帮助,86.7%教师认为在组织学生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对自身职业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如表21所示,学生对参与拓展训练学习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选择中,职业体能、岗位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选择率都在80%以上,其中90.7%的学生认为对团队意识提高有积极影响,88.4%的选择协作能力,85.8%的学生选择创新意识。由此得出,参与拓展训练课程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显着作用,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助推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3.3.7 拓展训练课程的主要不足

  3.3.7.1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拓展培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必须具有较强的体魄、沟通表达能力、活动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具有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尤其是要有心理学、管理学以团队建设、教练技术等学科的知识素养。调查的8所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师主要是以青年教师主, 35岁以下教师占半数以上,4年以下拓展训练教龄的教师占到70%以上,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总体上满足教学要求,但在项目设计、实践操作及组织技巧上还需加强积累。

  教师熟练掌握拓展项目包括项目的统筹设计到实施以及在组织过程中熟练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案例分析等。针对拓展训练教师熟练掌握项目情况的调查发现(表22),能熟练掌握1-2项的教师占21.3%,能熟练掌握3-4项的教师占50%,能熟练掌握5-8项的教师占18.5%,能熟练掌握8项以上的教师只占到10.2%.

  调查获知,大部分教师多根据统一教案或项目介绍进行按步操作,缺乏深入研究领会,对项目理解限于表面,专业拓展培训知识和实践带队的积累较少,仅能胜任初级的拓展教学任务。因此,要想在有序安全的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

  但从表23可以看出,教师参加拓展相关培训较少,只有26.9%的教师偶尔参加拓展训练方面的业务培训,73.1%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关于拓展训练的相关培训。目前, 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主要途径通过自我学习和观摩同行的教学。究其原因,一方面,近些年虽然社会上拓展培训发展很快,高校也在积极进行教学化融入,拓展训练开展的时间不长,相关制度和培训都不成熟。国家统一的拓展培训师认证开始时间不长,学校方面认为教师资格证就是国家认可的证书,因此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不太会有等级的区分。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师业务培训主要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研究,针对拓展训练组织研究的培训较少。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兼项比较多,对于拓展内容掌握上目标定位不高。教师参加关于拓展训练的社会培训费用相对又较高,培训内容多针对社会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参与相关学习培训的参与率不高。

  3.3.7.2场地设施投入不够

  拓展训练课程可与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共享部分活动设施但还有部分项目需要特定的场地和设施上在进行,场地器械的合理使用能够让拓展训练的情景更加真实化,可以使学员在安全、可靠环境中感受拓展训练的魅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24显示,教师认为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只有1/5左右,而认为教学场地不能满足的人数为47人,占到43.5%.目前4所院校建设较为完善的训练基地。大部分学校没有建设拓展基地设施,只能开展一些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因此,作为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学校应根据师生的需求和拓展训练项目开展迫切需要,加大拓展训练教学和培训的基础场地的建设投入,尽可能完成与课程设计相匹配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配套易耗教学器材的及时购置,确保拓展训练教学的安全系统进行。

  3.3.7.3开设的课时数量偏低

  对参与拓展训练课程的师生进行调查显示(表25):教师认为现有教学课时很满足需求的占9.3%,基本满足需求占到34.3%,不能满足需求的占到40.7%;学生认为现有教学课时很满足需求的占19.6%,基本满足需求占到14.9%,不能满足需求的占到42%.师生均认为教学课时不能满足需求的比例都比较高。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有严格的控制,体育课时数以教育厅文件的形式要求达到108课时,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高职高专院校)中特别要求:如果课时数、早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中有一项达不到要求,则课程考核评定为不合格。[65]

  但体育课程承载的内容较多还包括体育理论、职业体能、运动技能等等。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其中的一部分课时数偏低,课堂教学中实施的项目数量会相应减少,师生项目体验的深度减弱,影响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