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前言(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5397字

  周润智认为"并非只有教师才能化解和预防学生的问题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预防和纠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15]李泉松认为"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非语言行为、创设问题情景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来达到调控的目的。"[16]

  纵观国内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针对问题行为的原因也是分析了宏观方面的原因,缺少对学生作为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动力分析。针对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理念,但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阐述,没有真正让具体原因与相应的应对策略衔接起来,从而形成可效仿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且大多是在初中或高中进行的研究,在小学进行研究是少之又少。

  三、研究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标

  1.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做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报告,揭示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2.通过文献学习,借助理论的支撑,深入分析,揭示出高年级小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层次原因;3.结合问题原因分析,搜集有关文献及相关资料,提炼出相应应对策略,进行理论论证,并在教学中实践、反思、总结经验,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进行理论提升,升华为经得起理论论证的、行之有效的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应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实践与探索,力争寻求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对应对策略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为良好的课堂管理打开新的思路。

  2.实践意义。通过挖掘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为寻求可以拿来就用的应对策略做出积极探索,形成一套简洁、高效、实用的应对策略,为自身专业成长及教师课堂管理做出探索,为广大一线小学高年级任课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将文献研究、调查、经验总结等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一)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坚持以课堂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儿童心理学研究作为理论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实验,及时总结,与身边同事进行多方磋商,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将探索出的应对策略及时运用于课堂,不断分析、反思并进行经验总结。

  (二)文献法

  1.搜集整理形式多样的应对策略,分析不同策略的适用范围,从中提炼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经验做法。

  2.利用网络、山师大图书馆等资源,借助国内外本领域专着等资源,通过对网络文本及期刊等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获得相关问题的信息。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客观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做出调查报告,为寻求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的资料。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小学生问题行为

  对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中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是这样定义问题行为的:"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7]

  而我国学者孙煜明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18]

  本文认为,小学生问题行为就是出现在小学生身上的心理或行为的失调行为,即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正常活动的顺利开展,阻碍行为者身心健康发展、良好品格形成、智能正常发展,甚至对其他人(教师、同学、家人等)产生消极影响的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诸多学者依据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进行了界定。有些学者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比如马彦宏是这样界定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有些学者则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和教师,比如陈时见做出了这样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要素组成的,[19]这就意味着问题行为者应该包括能够进行互动,从而产生相互影响的学生和教师。然而,本文重点是研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规律,教师研究对策对其施加正面影响。所以,本文认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在小学生身上的心理或行为失调行为,这种行为会阻碍行为者身心发展、品格形成、知识掌握,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对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影响。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于每个课堂之上,但因其存在学段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多是无意识的,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加之刚从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来到小学的班级常规授课方式,还不能很快适应,会不由自主出现说话、做小动作等问题行为。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递进、学习经历的不同,会出现一些分化。一些自我约束力强、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多的学生慢慢形成自信,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一些自我约束力差、师生给予消极评价多的学生则会不自信,甚至是厌学,随之不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有些学生为了吸引注意力,会故意制造麻烦,引起师生的关注;有些学生为了避免失败感的蔓延,不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随心所欲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或写其他学科的作业。

  本文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的心理或行为失调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识,往往是学生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而故意为之;这种行为阻碍行为者身心健康发展、品格良好形成、智能全面发展,妨碍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对教师的教与其他同学的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