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加强挫折教育的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挫折教育对学生形成耐挫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思想意识上重视挫折教育,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挫折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挫折教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起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挫折教育知识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挫折教育的思想境界与养成挫折耐受力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我国古代教育历来倡导学、思、行结合,重视实践的作用。例如,朱熹认为知与行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24.
这些宝贵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珍藏。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生活,敢于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力,因此,我们的挫折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对青少年来说,注重认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挫折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和学习获得,而应对挫折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实际锻炼。
在挫折教育中贯彻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挫折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在挫折教育中,以一定的挫折教育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挫折教育理论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社会实际,尊重学生的存在,尊重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价值,要面向学生生活不只要面向学生的"身历世界"还要面向其"心历世界",真正了解他们有什么困惑和烦恼。其次,挫折教育要注重实践,培养积极应对挫折的行为习惯。
挫折教育要以生活为基础,要寓于平常的生活和交往中。挫折教育的理论学习要见褚行动,要注意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生活、社会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深化对挫折的认识,养成积极应对挫折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通过实际生活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他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包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的态度"[25].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挫折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青少年在道德意识方面发展速度空前提高。
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他们急需开拓自己的视野,探寻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应对挫折情景方面的能力较弱,看问题容易简单化、偏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挫折教育,说服诱导,以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
在挫折教育中贯彻疏导原则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青少年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在课余生活中总会通过各种活动释放其活力。这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表现,我们不可一味要求他们循规蹈矩,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其次,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引导。青少年学生自尊心极强,但往往也产生叛逆心理,不能正视自己面临的挫折困境。因此,我们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懂事明理,从叛逆中醒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坚持正面教育,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不吝啬赞赏的语言。再次,在挫折教育中要注重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6],在对初中生进行挫折教育时,也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使他们正确认识问题,通过疏通思想使他们自觉改进。学生的表现有其自身的缘由,教师需要走近学生,不要主观臆断,和学生交流,疏导就会水到渠成。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力求使挫折教育作用最大化,是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目标。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有年龄特征的,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以及特定情境中的不同心理反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根据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因材施教,否则,我们就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挫折教育千篇一律,收效甚微。
在挫折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的挫折问题,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他们。其次,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措施。
初中各个年级所面临的挫折问题是不同的,例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周围事物都感到很新鲜好奇,但他们的自制力弱、自我调控能力差,再加上初中学习科目的增加,很容易产生不适应现象,而初二的学生结束了少先队生活,开始规划自己的认识目标,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意志力较弱……因此,针对不对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我们要做好具体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在挫折教育实施中具有连贯性、系统性。
4、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我们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和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活动相联系,注重集体的作用,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多尝试在集体活动中开展,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活跃因素,因势利导。马卡连柯提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27].学校内的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强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的生活离不开集体,因此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也应和集体密切联系。
在挫折教育中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集体。
一个良好的集体可以为挫折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大环境,良好集体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得到教育和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集体中进行挫折教育时不妨从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入手,为挫折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班级氛围。其次,在重视集体作用的同时应发挥个体对集体的影响。如果想要发挥集体的作用就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去影响个人。在集体教育中,也要把个人当作教育的主体,通过个人的改变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达到集体教育的目的。再次,通过集体进行挫折教育,要注意引导集体去组织大家参与都喜欢的活动中,要使活动有新意、有意义。
5、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各种教育影响进行协调和组织,使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使挫折教育能按教育目的发展。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这些教育影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立,如果不相互协调,则其对立面将影响挫折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网络、书籍、影视等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各教育影响更应形成合力,以使挫折教育发挥最大效力。
在挫折教育中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保证学校内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将教师协调起来,使教师集体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定期研究学生的挫折教育情况。其次,要做好挫折教育的连贯性。如果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时而严格时而松懈,不连续,不仅对教育作用产生影响,而且会导致学生的退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挫折教育中要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衔接,各学期之间的衔接,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之间的衔接,并防止在挫折教育中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