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中小学音乐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6 共223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赏识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2部分】国内外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3部分】赏识教育的概述
【第4部分】赏识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第5部分】赏识教育在音乐课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6部分】赏识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价值
【第7部分】 中小学音乐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 语

  (一)研究成果

  从本文内容得出结论,我国当今的中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往往会因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取得不同的成绩。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在对中小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赏识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小学生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的一段时期。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责任重大。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赏识教育,来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优点、长处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思想品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在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因老师的性格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所不同。以下我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1.赏识教育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2.赏识教育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感有一定的效果。

  3.赏识教育能促进师生间的感情。

  4.赏识教育的运用起到的效果,会因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而不同。在对一些自卑、不自信等学生进行教育时,效果显着。

  5.赏识教育的实施还要和每一位学生的家长相互配合。

  以上种种充分证明了赏识教育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

  (二)对赏识教育的正确认识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我们如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有可能走入误区,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一是赏识教育不排除批评。学生犯错,教师不能一味的表扬、鼓励,要做适当的批评,在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批评要讲究艺术性,让学生看到你对他是真正的关心、爱护。从而更加激励学生努力的学习。

  其次,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扬教育。赏识教育是有目标、讲策略、分层次的教育方法,不是盲目的肯定。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境施以不同的赏识教育,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第三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学生的表现不分是非黑白一味的去赏识,其结果有可能纵容了学生,使其更加大胆的犯错误。所以,我们在赏识教育时还要掌握一个“度”.

  对于没有道德、责任感的学生,不能盲目的赞扬;对骄傲自大的学生不能过分的赞赏;面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选择适当的赏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上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他(她)们能不能成为我们所需要的、优秀的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赏识教育能使学生实现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社会,感受社会的美好。从而为我们的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人类更加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毅、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建华、童富勇、仲玉英:《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课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7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4]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闫晓梅。在教育中赏识,在赏识中教育[J].宁夏教育,2007,(4):29.
  [8] 卢梭。《爱弥儿》(中文版)[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 杜威。《杜威教育论着选》(中文版)[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0]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5-18.
  [11] 晨曦主编,朱萍编译。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2-56.
  [12] 来继红。赏识:造就天才的最佳方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4.4-15.
  [13] 彭书淮。天才书:用赏识教育法培养天才儿童[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3.1-47.
  [14]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30.40
  [15] 刘少蕊 赏识教育在教学应用中的价值体现及意义[J].教育研究,2009,(12)。
  [16] 蒋文风 浅析赏识教育的实践应用[J].教育研究,2010,(2)。 转
  [17]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中文版[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8]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9] 雅格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文版「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中文版「M].孙依依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1]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文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2] 戴尔·卡耐基。《挑战人性的弱点》中文版[M].刘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3] 傅道春。《教学优秀案例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4] 李安。《美式教育成功之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5] 陈琦主编,刘儒德、张建伟副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 国家教委人事司。《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27] 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