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如何加强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20 共7505字

  绪 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发展的关键期。只有真正地重视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中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就成为高中教育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中阶段不仅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黄金时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对人生和社会有了自己的看法,渴望有独立、自由的空间,不愿与家长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理和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遇事不够冷静、易冲动,情感方面也比较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意志薄弱,容易感情用事。在科技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和越来越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逆反心理,逐渐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满。他们要求个性化管理、渴望独立,而这种理想境界却与他们自身能力相成反差。要想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各种能力有所提高,老师的教育、正确的引导以及顺应学生发展的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教师最大的成功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是主体性,培养高中生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教师在班级建设中,要关注和尊重学生主体,让他们在足够的空间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相和谐的高质量人才。

  近几年,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直接指向了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而这种改革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教育工作者还是采用了以往的管理模式。这种不顾学生自身的需求,无视教育主体的管理,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这种依附性格的形成,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主动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把班级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治中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的需要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所在。它对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它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强调了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以往制订的学生发展目标,短视、片面、僵化,没有从生命全程的需要规划学生的发展,只是以学生成绩为核心,却把学生的人格、价值观、道德标准放在其次。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应以学生自身情感、道德、态度、价值观与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陈旧的评价标准,从只注重学生的结果--高考成绩,过渡到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比如,将高中会考取而代之的学业水平测试就有积极的意义。它除了覆盖高中学段所有学科及实验外,还新增了音乐、美术、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等科目,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还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我省还制定了《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让学生个人、同学、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去,既重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还关注学生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审美等多方面的素养,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促使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新课程的颁布不足以说明我们脱掉了“应试”的帽子,好的教育制度是要靠学校的落实得以实现的。而一些学校把这些“改革”沦为形式,还是以高考为最终标准,一切为高考让路;一些学校高举新课改的旗子,却没有具体的措施;真正想改革的学校,又苦于没有系统、切实可行的模式可以借鉴。学生个体的发展仍令人担忧,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 社会的需要

  在这个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新事物和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想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除了需要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等。而作为国家和民族希望的高中生,更需要提高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栋梁之才。

  当今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它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可能被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影响,陷入迷茫和混乱。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期的高中生,很容易受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这些事物中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紧迫。

  (三)学生的需求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反思能力,将来很难适应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的合格人才的标准,除了要有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需要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主动地位,进而更快的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部分高中学生毕业,或是进入大学,或是直接进入社会。不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要独自去面对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的高低就显得格外重要。从这个层面上讲,立足高中,放眼未来,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即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班级管理的需要

  “班主任难当”是大部分高中教师的体会,也反映了目前班级管理现状。笔者自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对此也深有体会。班主任工作本应是教育工作,而大多班主任却一直从事体力劳动,成了早出晚归全方位的“保姆”.

  问题最多的是这样三种班主任:一是专制型,这样的班主任采用强制权威的管理手段,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独自提出班级目标,制定工作计划,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执行,对学生严加管教,虽然恩威并施,但学生没有发言权和自由。这样管理下的学生,成了驯服的绵羊,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是放任型,这些班主任很少组织班级活动,对学校工作安排只是应付差事,即便组织活动,也由学生自由决定,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监控。在这个放任自流的管理下,学生往往纪律松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发展。三是保姆型,他们在管理中细致入微,小到扫地关窗户,无所不管。他们不愿也不敢让学生管理,生怕学生管理导致班级扣分。长此以往,班主任每天琐事缠身,终日忙于奔命;学生习惯于凡事有人代办,懒得自己动手动脑,学生的自主、自理能力基本上得不到提升。这三种管理是班级管理中典型的“他治”,班主任把班级当成自己私有的,按自己的主观意愿管理,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学生没有提建议的机会,更不用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的“解放班主任”.

  二、文献综述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班主任老师,近期阅读了大量有关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对自我管理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其应用和研究最早针对的是糖尿病、哮喘病等一些慢性病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状况。随后教育界开始关注自我管理,并在一些项目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可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注意力障碍、学习障碍、孤独病等问题。之后,研究又从控制问题行为扩展到各种社会功能,如:增强儿童的读写能力、社会关系的管理和学业成绩的提高等,并促进了“自主性学习”的发展。目前教育领域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过程、策略,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上,并显示出它良好的社会应用价值,成为当代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它的成果引起了组织行为学者的兴趣,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应之而生的“自我管理团队”模式,风靡了像沃尔沃、宝洁、施乐、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

  目前自我管理的研究,范围从特殊人群扩展至全体人群,涉及对象从个人层面扩展至集体层面,充分显示出自我管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但已有对自我管理及其结构的研究是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进行论述的,其自我管理量表测验的结构差异大,维度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自我管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个时期的思想家大多从伦理学领域提出自我管理。苏格拉底认为自我管理应该从认识“德性”开始,也就是“德性即知识”.

  其后,其弟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自律是一种秩序”,是用来控制激情与欲望的。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认为包括自我管理一切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至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道德自律行为是为了达到一种公共善,突显了自我管理的社会意义。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人性本善论”、“社会契约论”“自然生态说”等思想,他在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进行自然教育,培养按本性发展、具有独立性、可以独立思考、适应社会的自然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从做中学”,反对教师“独裁”,强调“儿童中心”并适时给予真正的引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只有不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顺利地学习。”教育应以人为本,把班级还给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认知、行为和环境这三个变量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看作自我管理。个体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等一系列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其理想境界是使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管理学界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66年出版的《有效的管理者》是最早研究自我管理系统的著作。此书论述了管理者怎样在学习的有效性、把握时间、贡献、决策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后来他在《个人的管理》中还研究了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德鲁克认为自我管理体现了人本主义,人人都应该进行自我管理,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自我。

  之后,国外的研究者对团队自我管理的定义、特征、应用和效果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这种团队模式在欧美和一些日本公司已经得到了应用,并且效果显著。

  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研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所体现。意大利的“仁爱之父”维多利诺创办的“快乐学校”,就注重个体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倡导自由教育,尊重其个性。为了摆脱束缚学生发展的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一些国家兴起了“新教育运动”,其原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新教育运动”对欧美的学校管理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1999年1月1日,《芬兰高中教育法案》的颂布,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让芬兰的高中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学段的课程和适合的老师,并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学习。学校不任命班干部,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顾问制度和指导员制度。在这种制度的管理下,不仅学生的自我选择得到了尊重,还教会了他们承担责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建立了起来。

  近年来,国外对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加。在中国知网外文文献中,以“self-managemen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4436篇文献,并逐年递增,在此基础上以“student”二次检索用有125篇文献。

  管理的培养。其弟子整理的《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受孔子教诲,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此后儒家思想中“修身,正已”的本质就是要求人通过自我管理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君子以自强不息”、“内省慎独”、“卧薪尝胆”等都反映我国很早就产生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践活动,只是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他提出并贯彻了“六自”方针,即:自尊、自学、自治、自省、自动和自助。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做好对学生的疏导工作,让学生主动的遵守,以达到教育管理的最佳效果。1919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新教育》中论述了“学生的自治问题”,它是我国最早提出学生自我管理的文章。

  我国关于自我管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分别在心理学领域、教育学领域、管理学领域、哲学领域、政治学领域中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对象有个人,也有群体,有学校,也有企业。学者们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二因素、多因素、整合等模型。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管理的心理品质研究者探究的核心,他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重点研究了自我适应和自我控制,认为自我管理是使个体取得良好的适应性并促进自我发展的人格特质1.在教育学领域,郭海龙指出教育对自我管理的作用应主要表现在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上,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既不仅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模式,还促进了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2.在管理学领域,马金海主编的《自我管理初探》是我国第一本研究自我管理的论著,从自我管理的原则、方法,对其展开了讨论;方韦勃、肖培在《管理自己》中指出自我管理是个体调动主观能动性实现目标的过程;张舒宁、傅长吉博士强调自我管理是个体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3.在哲学领域,学者们对自我管理进行了多面的研究,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管理,它以人与人的交往为基础,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自我管理不仅能使个体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得到满足,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在探讨了自我管理背景的基础上,张玉英还分析了它的理论来源和内容,哲学地审视了自我管理的合理性和存在性5;郭海龙强调自我管理的研究在管理哲学中也应得到重视6.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从整体上看,以我国为首的亚洲国家还是更执著于以“约束”为主的教育,落后于欧美以学生“意识”为主的管理。近年来,在改革浪潮的驱使下,涌现出一批突破传统、敢于创新的班主任。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就是杰出的代表,他的管理民主、科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李镇西老师也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倡导具有民主精神的教育,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随之产生的教育著作也层出不穷。在《自主发展教育论》中,宋庆萍就针对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和自主学习进行了论述;在《班主任新思维中》中,陈震教授也就发展的学生观、开放的班级观和成熟的自我观展开讨论;《自主管理:在“还”字上下功夫》中,王兰桢老师对华东师大附中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进行了展示;周晓东老师也在《浅谈中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一文中,介绍了浙江省东阳市中天中学怎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力。

  高中生自我管理的实践这些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论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一些学校已经认可高中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有的甚至已经付诸实践。但总体上说,研究数量虽多,但主要集中在“学生管理学生”,而“学生管理自己”的高水平理论研究较少,尤其缺乏系统的实践研究。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发现,国内外对自我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完善。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自我管理的发展还有欠缺需要进一步研究。自我管理是跨学科的边缘研究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学科大都各自为阵,很少进行交流、沟通;各领域还未得出有关个体自我管理结构较为统一完整的认识,给相关的研究带来了阻碍;自我管理的研究范围不广,只局限于有限群体,致使很难广泛的推行和应用;缺乏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实践中技巧、方法的研究。在教育领域中,针对自我管理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有效的指导并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而少有对高中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且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高中生自我管理现状和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了高中生自我管理的现状,并分析了影响现状的原因,指出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培养高中生自我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并促进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为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方向,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中生自我管理的研究。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充分给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空间。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想使学生们符合这样的标准,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与时俱进。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随着各界对自我管理理论的逐步重视,研究自我管理的国内外文章和书籍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有了这些文献作为有力支持,再对文献资料加以阅读、分析、整理、归纳总结,从本质上对自我管理进行综合研究。同时,结合高中生本阶段的自身特点,寻找出一系列适应其本身的方法,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收集和整理了当今与自我管理有关的大量书籍和著作,基于研究现状,提供了高中生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和综合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促进高中生自我管理理论的发展。

  2.调查问卷法

  为了解高中管理现状,本文选取石家庄市第四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规律,指出下一步实践的方向。

  3.经验总结法

  在编写过程中,回顾了以往管理学生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对比、分析;总结了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4.观察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模式和发展状况,笔者有目的的观察、记录了当前高中生的个体特点和班级特点,并分析了他们行为活动和发展的规律。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近几年,教育改革虽然再三强调学生自主的重要性,但现实并不容乐观,管理者还是按照以往陈旧的套路进行管理。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发展中的人,高中阶段恰是心理走向成熟关键期。要想激发学生的自主行为,就必须把管理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进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本研究就是针对高中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根据他们自我管理的特点,借鉴各领域自我管理的经验,对培养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给予了创新性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