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恶劣的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15.三是研究社工介入方法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的应用:数量庞大的流浪乞讨人员流落街头,将会对社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相当一部分学者反复强调社工介入方法在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其是一条在优化救助管理工作方面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其中,王思斌认为该方法是救助管理制度创新当中的最好方法。根据多年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国家青年政治院的社会工作系对救助工作的研究,中心除了单纯的提供类似于人员登记、保管物品、吃饭住宿的基本生存条件外,也应逐步增加社工介入方法在未成年儿童教育、心理辅导和评估方面的功能,通过对流浪儿童的一些心理特点经行分类、分析、总结,提出了救助站与学校合作,对流浪儿童分层分类建立起侧重于职业技能培训和类家庭教育的素质教育和救助模式16.
黄荣英、朱柳萍认为长期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多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而以他们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救助管理站仅仅只是提供临时的、简单的物质救助的情况已经与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所不适应,救助管理站在提供暂时的物质救助的同时,还应该对受助人员精神状况有所关注,并提供相应的心理1员,尤其是从心理上激励其积极乐观的生活17.
知名专家牛晓璐对救助站内的流浪少年儿童开展了个案调查,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类似于救助站这样的社会工作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这导致专业人员所属机构大多是公办性质的单位。这样的专业人员在进入已有的服务机构后,面临许多困境。例如个人的专业价值同所在机构的定位发生冲突、工作方式理念和机构内已有人员磨合困难、机构领导对其角色定位狭隘等困境18.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相关学者对救助管理系列问题的研究仍旧停留在救助过程中的管理制度或者救助整个体制的某一片面,或在研究一些代表性问题的对策,尚未有将上述这些方面的研究融合运用到具体某个救助站的建设研究层面上。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广州市救助站单位内部,对其单位的架构、工作流程、受助人员的现状等各个相关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其在救助管理工作的特色做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国内外救助工作经验中提炼出有效的可供借鉴使用的方法,进而提出创新广州市救助站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将来能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全面、方便、快捷以及人性化的救助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
1.3 理论基础
1.3.1 社会互助理论
本研究着手点是公共管理政策理论中的分支社会互助论。该理论认为,物质是无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能健康成长还需要许多非物质的东西,例如从家庭、社区、工作环境或者其他群体中得到相互肯定与支持。给予者与接受者间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是互助互惠的最佳状态。在这样的关系下,人们既能认识到共同需求,又能意识到个体差异。在众人自愿的环境中,这个良好的互助互惠的关系既可以满足众人普遍性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和谐10.综上,目前非常有必要将各种正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甚至各企事业单位的力量聚集起来,投入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当中。从小处说,是为广州市救助站的发展完善做出贡献,从大处说,更是为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出力。这是整个广州市群众的共同性需求,符合互助互惠的原则。
1.3.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由不同部门共同进行筹资、提供并制定规则叫做福利的多元主义。该主义强调有很多部门的参与,政府只是其中之一,政府所承担的直接供给福利份额被要求降低。在一方面该主义理论中非营利性组织将在福利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已达到整合福利服务和提高供给效率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福利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需要更多的民主参与。在该理论中社会福利由人民自己负责,政府不再集中管理,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福利事业。另一方面提供福利的部门和参与部门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对提供福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并监督。当然也就将自身从主要参与者转变为管理者的角色。19.
广州市救助站的建设及设备的购买都是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指导的。政府除了为救助站的建设和配套设施设备出资外,还应该为参与到救助工作中的非营利组织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倡导慈善团体提供资金救助、引入社工志愿者服务、试点社区救助等等,当然,各项工作的开展与管理监督应并行。在吸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站。在各种措施并行下,我们便能对当前广州市救助站工作中的不足有所弥补,让广州市救助站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服务。
1.4 “救助站建设”概念的界定
“救助站建设”在本文的研究中,并不是指救助站的基建建设,而是指救助站单位内部管理当中的人员配备、机制保障、工作流程、服务网络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以及以救助站为内核,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面向流浪乞讨人员的系统化、社会化的救助管理服务网络的建设。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救助站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与之相适应的协同发展的事业。对于这一理念的研究,首先,我们要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其次,我们也要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取经。本研究正是通过深入广州市救助站单位内部,对其单位的架构、工作流程、受助人员的现状等各个相关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广州市救助站的救助管理主体和救助管理对象以及救助经费来源和救助管理的方式与手段等四个内容进行了基本的归纳,并对其在救助管理工作的特色做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国内外救助工作经验中提炼出有效的可供借鉴使用的方法,进而提出创新广州市救助站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将来能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全面、方便、快捷以及人性化的救助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
1.5.2 研究方法
本文以社会互助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等涉及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为依据,用理论与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采取首先观察然后进行描述和解释最后作出预测的流程来回答广州市救助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从研究救助站为切入点,对工作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广大民众等等,这些与工作相关的各个对象,分别开展一系列救助情况的信息收集,通过收集到的综合信息开展具体研究和分析,找到其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然后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案来提高救助工作的具体展开,而后拿出具有切实可行的创新方针。总的来说,有以下三条具体方法可供实施:
(1)建立一套严谨有序的调查程序。在本次的调查中,以对广州市救助站的工作现状、工作特色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为辅,对该救助站作出公正公平的判断,以减少和避免社会不良现象为目的。
(2)文献研究法。本文借助目前已有的从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等多学科对救助管理政策、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并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形成对创新广州市救助站建设具体措施的几点思考。
(3)访谈法和实地观察研究法。笔者采访约谈了相关人员,如站的内的成人受助对象,流浪儿童、站领导和职工等,并同时对职工和生活无着的乞讨流浪人员通过采取非参与式的方式来实现对他们实际情况的了解。
1.5.3 研究创新点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相关学者对救助管理方面的讨论与分析还处在一个初步的阶段,暂时还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的细致研究,同时就现在国内的救助情况来看几乎没有有将上述这些方面的研究融合运用到具体某个救助站的建设研究层面上,因而本文对广州市救助站的建设进行全面研究之后,结合其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并提供如何引进以及引进之后又该如何管理的办法,可说是其创新之处。
1.5.4 研究重点与难点
研究重点:本研究深入到广州市救助站内部,通过对其现有建设模式进行描述和探讨,发现其特色和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经验启示,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为创新广州救助站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可行措施和建议,为建设一个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救助站提供参考模式。
研究难点:(1) 本文试图探索创新广州市救助站的建设,虽然分析了广州市救助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根据国内外相关的实践成果,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过理论方案与实际工作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2)救助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和时效性相当强,不同时间段其工作重点也有所不同,限于从事救助管理工作的时间不长,且主要研究的是现有资料,难免有失偏颇,希望后续研究或其他研究者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