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广州市救助站的工作特色
根据调查的数据信息分析,对比国内全部的救助工作,广州市救助站在这个领域有着非常完善以及创新的服务体系,它的工作具体有这样几个非常值得称赞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救助站的整体服务措施建设合理;第二个是对少年儿童的救助成效显着。
2.2.1 救助服务措施建设合理
(1)深化指导思想,规范救助管理
在整个救助站的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始终把邓小平理论放在实践理论中,充分运用这个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采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施各项服务工作。市救助站是始终把为社会服务放在第一位,努力争取做到一个以为民服务为中心的好机构。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同时充分吸取国内外同机构的管理方式,广州市救助站开始自身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些年来,市救助站逐步改革,完善内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充分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的开展救助工作。比如说国家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等,这样的一系列规定。第二个方面是市救助站采用灵活的管理机制,这样能够在实际的救助工作中为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第三方面市救助站扩大救助力度,争取把救助范围放射到各个地方,完善服务漏洞,争取不漏掉需要救助的每一个人员。第四个方面是市救助站相关的管理工作建立了一个明确细致的管理条例,这样非常有利于救助工作的合理开展。
(2)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服务意识
在救助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一个具有良好思想觉悟的工作人员,他所提供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质量都是最高。所以说,市救助站规定了各个工作人员细致的学习相关的管理规定条例。比如说《救助管理办法》,通过细致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通过不断地学习能够让救助站的全体工作人员完善自身的服务理念,在救助工作中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给予相关的人员贴心的救助服务,这样工作人员才是一个合格的救助工作者。同时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救助站工作人员能够巩固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核心思想。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学习的方向以及内容,比如说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这样一些使用的知识。
市救助站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条例,它的作用是用来管理内部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比如说一些和救助工作相关的流程、手续等等,通过宣传栏张贴公告的方式公布出来,让大家严格遵守。在接收工作中坚持”先救助,后甄别“的原则,并对受助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分类服务“的三分类救助模式。在实际的救助工作中体现出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充分实行老人优先的优良品德,给予老人更加贴心、细致的呵护工作,帮助他们找到家人,并且护送返家。在遇到一些急需救助的人员时,采用人性化的服务,帮助他们能够顺利的渡过难关。相关的工作核心理念是有需要帮助的人上门求助时,在了解基本情况满足规定之后,便提供入站手续接受救助。
(3)优化救助设施与救助条件,大力开展网络信息建设
通过这些年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市救助站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改善很多,特别是在救助硬件上面,通过发展取得很大的改观。这样的改善能够帮助更多相关的救助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把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帮助人的同时为社会的安定作出不可缺少的贡献。通过发展,市救助站现在又用智能化的网络办公条件,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存入数据库,同时分类保存。极大地方便了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救助人员住宿的房间设施齐全,并在入站时为他们派发了牙膏、牙刷、毛巾、口杯等生活必需用品,伙食方面保证救助人员成人每天 13 元,儿童每天 15 元的生活标准,并做到每天早、午、晚、夜宵四餐按时开饭,确保了救助人员吃饱,同时还配有专门的洗衣房,洗衣房内洗衣机、烘干机、室内及室外晾衣大厅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救助管理站内设有医务科,并在救助男区、救助女区、儿童中心均设置了医务室,同时每个医务室均配有专职医务人员,并贮备一些常用的药品,以应对受助人员头晕肚痛、伤风感冒等普通门诊疾病,此外,医务科的工作人员还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给站内各个硬件设施杀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方案以及硬件来帮助相关的救助人员,这能够使得救助工作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实施。不断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身体上的帮助,也为他们提供一个社会的温暖。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市救助站通过设立自己的服务网站,这样就能够更加的方便救助工作的开展。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通过互联网发布:本站介绍、工作动态、办事指南、政策法规、寻亲启示、媒体关注、救助风采、咨询建议等,为流浪人口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和救助平台,加快了救助工作社会化进程,树立救助管理站良好的社会形象。
(4)明确救助理念,实现救助措施灵活多样
广州市救助站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救助理念,对受助对象开展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分类服务的各种贴心帮助工作。市救助站开展各项内部学习工作,让这个核心理念能够充分的被全体工作人员理解接受。这么多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开始转变观念,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加愿意积极地投入到解决工作的困难中去。救助工作,在流程上确实很难完全到位,比如说相关信息审核认定,这个步骤非常困难,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社会人员也能够加入到这里面起到一个很好的审核工作。求助者除了在咨询接待室填写申请表格外,入站后还需接受救助区内工作人员的进一步问话核实。市救助站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完善管理方案和探索创新新的工作模式,建立由市到区的管理途径,同时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申请批准专用车,通过随时不间断地开展联动活动来帮助完善服务体系。在城市各个地点完善救助站标示牌。在帮助青少年方面积极探索,争取进一步完善对于儿童的救助工作。在工作时间上采用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工作方式采用救助车、各种培训教育的方式来开展。
(5)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并举,扩充救助力量
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市救助站在对救助人员进行生活、医疗、教育这些工作上有很大的资金预算。在这样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能够为到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全部人员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服务。
同时,市救助站的儿保中心非常重视救助青少年这个群体。广州市政府在救助儿童这块拨款比较多,除了政府机构的拨款,市救助站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很多活动,方便社会力量的进入。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广州市救助站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儿保中心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让社会各界的力量能够充分的融入到帮助困难的被救助儿童,比如说,儿保中心和相关的教育学校开展合作,让学校能够提供给被救助儿童良好的教学,或者是和一些技能培训机构合作,让他们帮助未成年获得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茁壮的成长。儿保中心还通过各个媒体呼吁广大的社会人士能够积极参与到自愿者活动中去,让被救助的未成年人能够享受到社火对他们的关爱。自 2006 年以来,广州市救助站的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与广东新快报社、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合作,打造的”中秋寻亲圆梦行动“已连续开展 8 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共帮助 73 名地址不详的孩子找到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