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笔者通过深入广州市救助站内部进行调查,描述了广州市救助站在救助管理主体、救助管理对象、救助经费来源、救助管理的方式与手段等实况,展示当前广州市救助站的工作特点,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城市里那些生活没有着落的流浪者,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并且可以跟全国各地的救助站分享获得的救助经验,帮助其它救助站更好地完成救助工作。
广州市救助站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在全国其它的救助站中找到,对于这种不足的认识会帮助我们达到共识,并从中探讨解决共有问题之路。广州市救助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一直在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一部分是因为体制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探索。
站在公平以及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对广州市救助站的问题进行指出并且提出创新广州市救助站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创造一个可取的成功模式并且大力宣传,让特殊群体的享受社会救助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救助管理工作,加快改善民生工作的步伐。提出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这一对策,为的就是能更好地利用非政府组织的的能力以及资源以达到帮助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弱势人群的目的,让他们尽快的走出困境,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尊严。这也应了 2010 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推进广州市救助站的建设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协助完成总理交代的这一使命。
受限于笔者的水平,本文存在分析的全面性不足,调查的深度不够等问题,希望今后有机会对文章进一步的完善。笔者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会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工作加以关注并且投入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安定,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6.
[2]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6.
[3] 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82.5.
[4] 民政部。 2011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
[5] Ralph Nunez.Homeless in America: a children's story[J].Journal of Children &Poverty.2000(1)。
[6] Howard Jabob Karger, and David Stoesz.American Social Welfare Policy:A Pluralist Approach[M].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8.
[7] Ralph Nunez, and Cybelle Fox.A Snapshot of Family Home-1essness Across America[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01ume 114.1999(290-307)。
[8] 美国国家住房与发展事务部网站。
[9] 汉纳·帕米恩。在家庭、青少年救助中心、街头和监狱流浪[A]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 王保庆。中国乞丐调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11] 王思斌。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10.
[12] 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
[13] 路学仁。救助管理站的困境与出路[J]. 社会科学,2004.2.
[14] 刘继同。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个案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02.1.
[15] 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
[16] 王保庆。试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乞讨问题的对策[J].学术研究,2007.3.
[17] 刘卉。聚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三大问题[A].检察日报,2007.6.22
[18] 周嫱。“跑站”一一救助管理工作的新难题[J].大众科技,2007.10.
[19] 王思斌。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
[20] 黄荣英,朱柳萍。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心理救助模式探析--桂林市救助站开展心理救助工作的经验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9.z1.
[21] 牛晓露。 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公办社会服务机构中发展的困境与思考一一基于 X市流浪儿童救助站的个案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33.
[22]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 林闽钢 , 王章佩 . 福利多元主义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 [J]. 社会科学研究,2001,(6):103-107.
[24]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门户网站。
[25] 于明潇。 英国无家可归者的救助政策[J].社会,2004.8
[26] 梁茂春。 美国的“无家可归”问题与政府的救助政策浅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6(6)。
[27] 董建新 , 梁茂春 . 纽约无家可归者救助体系的民营化及其启示 [J]. 改革与战略,2005.
[28] 法国社会救助体系:给生活失败者机会[J].社会福利,2006.
[29] 洪大用。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2.
[30] 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31] 梁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
[32] 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3] 马国丽。 社会转型期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分析[D]. 南京师范大学,2010.6
[34] 汤秀娟,王霞。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5] 赵有声,杨钊,蒋山花。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05.10.
[36] 赵常新,张爱萍。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路径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9
[37] 李贤周。流浪乞讨人员多元化救助体制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中山大学,2009.12
[38] 陈新锐。困境与出路: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研究[D]. 中山大学,2010.11
[39] 张浩淼。 拉美的新型社会救助与对中国的启示[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0] 程福财。 从控制为主到服务为本--国外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7.
[41] 刘中兰,郝江军,丁继国。 发达国家城市流浪乞讨救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
[42]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制度汇编[M].2010.6.
[43]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标准[M].2009.
[44]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工作手册[M].2010.6.
[45]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行为学[M].2010.6.
[46]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财务指南[M].2010.6.
[47]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医疗工作指南[M].2010.6.
[48] 广州市民政局。 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对策的调研报告[Z].2008.
[49]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统计年报(2003-2012 年)。2012.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张文方教授!张文方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无论是论文的选题、构思、修改还是定稿,都得到了恩师的悉心指导。这份感激,将永远珍藏我心。
同时,我还要感谢就读期间所有为我们教学、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们。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亲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