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机场建设发展与监管模式变革
一、机场定位和性质变化
机场定位和性质改变改革前的民航省局集政府部门和机场于一身,既是主管当地民用航空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又是直接经营民用机场的运输服务企业。在2003年的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后,机场被明确定位为企业,实行企业化经营,将和航空公司一样,成为航空市场的主体。机场定位和性质改变必将从本质上影响到机场安全监管模式和方法。
二、机场员工的心态变化
机场员工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作用,根本性改革后对员工内心冲击很大,会引起员工心态的变化。工资和待遇问题成为机场员工最大的担忧,增加了员工社会心理压力。虽然在组织架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上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延续以及新管理模式的制约,部分措施并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仍然没有摆脱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
三、安全监管内容和人员的变化
改革后当地民航机场航空安全监管交由地方安全监管办公室(2009年以后陆续改为安全监督管理局)对民用机场的安全运行进行行业监管,机场管理机构只对其经营的机场承担安全监管责任。[8]在管理人员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机场专业安全监管人员缺乏,且在航空安全监督办公室的成立过程中还有大量的人才流失。
四、机场安全监管组织结构变化
机场将逐步和完善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企业化管理。引导和推进机场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实现良性发展,不仅是地方政府,也是行业主管部门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安全监管工作协调关系变化
民航行政管理机构实现四级体制到两家体制的精简,机场的国有资产和人员都移交给了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实现了民航行业管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分离,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处理难度增大。
结果表明,以行业发展变化为驱动而发生的以实施风险管理为目的的监管机构变革、系统安全方法的应用及不断推广、更加深入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监管手段,可以对安全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近年来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业内人士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民航机场安监部门安全监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安全监管的方式己从单一的、规章符合性的要求逐步向安全监管与战略发展相结合的更深层次迈进。安全监管的手段也从单一的行政检查逐步向行政检查、保安审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多种监管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安全监管迈进。安全监管的模式也由最初的行政检查逐步安全风险管理及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形成了闭环式监管(如图1-3所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