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新闻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闻媒体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媒介一词的英文是 media,它大约出现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指事物之间发生关1播等媒介中,通过公司化的财务产业化的生产、国家化的管制、高科技、私人消费化的产品等形式,向某种未知的受众提供某种休闲式娱乐和信息的过程与产品。“3简言之,大众传媒是指使传播活动在大众间得以发生的中介机构的统称。
大众传媒按照题材可以分为新闻、评论、娱乐、广告四大板块,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中,”新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大众传媒的主打产品,大众传媒又被认为是新闻媒介。“4因为新闻媒体通常指代了大众传媒的概念,同时因为本文探讨的是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实现,故出于方便考虑,文中普遍采用”新闻媒体“的概念兼指两者。
一般来说,新闻媒体按照介质的不同,分为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两大种,具体包含以下传播方式:
(1)报刊
报刊是印刷于纸上的轻量出版品。综合性的报刊针对所有时事作报道,多半包括政治、社会、财经、体育、天气预报等版面;注重时效性的报刊通常以简略文字报道新闻,以达到快速传达讯息的效果;新闻杂志通常会对报道事件做深入追踪,从而探究新闻真相、剖析事件原因。报刊是最早出现的新闻媒体,因此又被成为”第一媒体“.
(2)广播
广播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方式。广播通过声音传播,感染力强,风格明显,无论受众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都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吸收广播传送的信息。广播还有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节目。广播晚于报刊出现,被称为”第二媒体“.
(3)电视
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它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信息,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新闻媒体方式,它占据了人们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丰富的图文色彩、多样的语言表达深深吸引着观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电视新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
(4)网络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为传播新闻的媒体,优势在于时效性强,更加直观、更吸引人,可以进行现场报道,比广播、电视报道更加有深度,便于及时查阅等特点。
网络兴起时间较晚,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体“,但进入 21 世纪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维观念。从 QQ、MSN 等及时通讯工具的风靡,到博客、播客、拍客的流行,到今天微博、微信等的盛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网络不仅能够作为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新闻媒体存在,更开启了一个媒体新阶段,即”自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可能成为记者、媒体。自媒体也影响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运行模式,后者通过自媒体获取更加新鲜、全面的资讯,并通过自媒体的形式与受众拉近距离,获得更多地支持,形成了一种融合发展的态势。
同时,因为手机网络的兴起,3G、4G 甚至 5G 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手机的工作效率,丰富了它的功能,于是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也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成为自媒体应用的主要手段。
2.1.2 基层政府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我国的国家行政权力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各级行政机关,形成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级。从我国的政权现状来看,基层政府一般是指县级政府下辖的乡镇政府,县级政府似乎不能称为基层政府,但乡镇政权与其他层级的政权相比,明显存在结构和功能不全的缺陷,因此,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县级政府才是”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并能全面实现治理目标的一级基层政府“.5本文中提到的基层政府是指依法设立的县、市辖区和乡(镇)政府。
基层政府是基层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础,是连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前沿。基层政府承担着辖区内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它的工作琐碎而具体,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直接处理各种具体、现实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因为以上原因,基层政府的工作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
(1)基层政府工作人手少、头绪多、任务重
基层政府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计划生育等种类繁多的行政工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基层政府的工作,县乡一级政府的人员配备通常不足,一个人就要承担多样的工作,与此同时上级对应的部门单位却非常多,各种任务都需要完成落实,这根”针“要服从多条”线“的指挥,造成了事情繁琐、任务众多、有心无力的局面。
(2)基层政府的工作矛盾尖锐问题突出
基层政府的日常工作就是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接触面广,而且接触密度高,因此所做的每一个命令或决定,都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基层政府历来都是矛盾的多发区、重灾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步入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累积和叠加,如果不及时化解,很有可能爆发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在我国县(区)、乡镇(街道)一级,社会矛盾更是覆盖领域广,涉及门类多,劳资纠纷、征地补偿、劳动就业、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时刻考验着基层政府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基层政府考核压力大,过分追求政绩
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一直是我国政府官员管理的重要手段,上级部门的任务多,检查频繁,常常使用”一刀切“的考核模式来评价基层政府的工作,由此形成了基层工作人员普遍错误的政绩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争取好的名次,获得提拔升迁机会,职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应对 ”上级“而无暇顾及本职工作,甚至为了通过考核而造假,出现了许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样的考核模式实际上是将最大的压力转移到了基层政府,这不仅不利于基层政府发挥工作主动性,还会使其背负沉重的负担,阻碍基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4)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政府人员构成复杂,人员流动较频繁,加上工作琐碎,不少人产生了”混资历“、”熬日子“的观念,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尤其是乡镇(街道)一级政府,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兼职现象较多,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混乱的局面时有发生。特别是许多基层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难题时不能冷静分析,往往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这突出表现在基层有的干部长官意志严重,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轻视或不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还有一些基层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认为只要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注重选择正确的手段和方法,程序意识淡薄,忽视行政权力的规范运作。